黄理
(广东省遂溪县遂城畜牧兽医站,广东遂溪524300)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并传染的,当该病产生后,不仅会危害鸡产业,也会给农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所以,人们需要引起对鸡白痢病的关注,在多方面对其研究,保证在问题解决方面具备现实发展意义。
鸡白痢病在全年都有可能发生,其为一种卵传性疾病。该病是在鸡场被病菌污染,鸡场内的病鸡和带菌鸡的种蛋都是带菌的,在孵化的时候,容易引起胚胎死亡现象。病鸡和带菌鸡为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消化道感染。当雏鸡产生鸡白痢病,将造成严重死亡,降低育雏成活率。成鸡鸡白痢病也无法提升产蛋率。同时,鸡白痢病的产生会存在新的变化,在青年鸡身上常常发生,造成的损失也巨大[1]。
据笔者在遂城镇多个规模养鸡场观察,在鸡场中,雏鸡白痢病最为常见。当雏鸡5~6日龄的时候开始发病,严重后,不仅会污染后代雏鸡,也会造成大面积死亡。病鸡一般会表现为精神沉迷、食欲不振等,随着体温的升高,常常怕冷,多个病雏鸡聚集在一起。下痢为灰白色的稀便,周边羽毛被粪便污染。病鸡排便较为困难,常常出现呻吟声。对于一些急性病鸡,出现喘气困难,关节肿大,难以前行等现象。育成鸡鸡白痢病的产生多为40~80日龄鸡,尤其是地面养殖鸡群更容易产生。受应激要素的影响,鸡群密度较大,周边环境条件较为恶劣,执行的饲养管理工作粗糙,气候变化差异大,导致一些鸡只出现精神、食欲不振等现象,并增加死亡。对于成年鸡出现的鸡白痢病多是经过慢性或隐性感染,但不具备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鸡群感染比例的不断增加,其产蛋量也会受到影响。病鸡的鸡冠萎缩,在后期的产蛋率逐渐下降[2]。
发病鸡在送检时,在对雏鸡进行解剖后发现,病鸡体型瘦小,羽毛受到污染,多是以粪便污染导致的。并且,病鸡容易脱水,脚趾和眼睛较为干涩。通过对腹腔的观察,发现其肝脏肿大,存在一定数量的坏死点。心脏部位发现坏死或者结节,凸显在内脏表面,肠道也带有炎症,盲肠肿大。在对育成鸡进行解剖后发现,病死鸡的营养为下等,最为明显的变化为肝脏,肝脏肿大比例远大于正常肝脏。将腹腔打开后发现,腹腔被肝脏覆盖,膜下存在散状或者密集的白点、红点。在肝脏膜下还发现血块,腹腔内充满血水,并且心包不断增厚和扩张,整个心脏几乎为坏死组织。将成年鸡解剖后发现,其产生鸡白痢病的主要现象为花卵巢。一些卵巢接近成熟,已经发育的卵子变色、变形。一些卵子较为稀薄,其形态如水样,比较黏稠。个别的卵子壁较厚,其物质呈现油脂状态。对鸡白痢病诊断期间,是根据不同年龄的鸡群产生的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探究病死鸡的病理变化。在对成年鸡做出详细诊断和检查的时候,要确诊出鸡白痢病,一般采用血检方式。在现场对其诊断期间,可以使用全血平板凝聚反应[3]。
在对鸡白痢病进行防治过程中,需要饲养人员在雏鸡的开始时期,将具备抗菌药物放到饲料中。由于药物的种类比较多,在多年的防治中,对细菌进行分离和药物试验分析,药物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比如:庆大霉素等。同时,使用一些兽用新霉素,也能在雏鸡下痢防治工作中获得良好效果。但是,在鸡白痢病防治中,使用青霉素、土霉素将无法获得有效作用。在实际预防的时候,也不能长期仅使用一种药物,更不能为了达到防治的目的,加大药物剂量的使用。这些药物在具体使用期间,对其投药4~5d最为适宜。在近几年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对鸡白痢病进行防治,使用微生物制剂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如:促菌生、乳酸菌等,在对这些药物使用的时候,在4d或者5d前后都必须禁止使用抗菌药物。通过实践证明和分析,在多数治疗情况下,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对于育成鸡,在鸡白痢病防治期间,最关键的是尽早执行,当发现鸡群中的病死鸡逐渐增多后,确诊后要及时给药。比如:氟哌酸、氯霉素等,每5d用药后,要隔2~3d后再次喂食,这样不仅能有效控制新发病现象的产生,也能禁止病情的蔓延。
基于以上的分析发现,经过一些处理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能为后期工作提供有效借鉴。治疗后,能有效改变各个阶段的鸡白痢病,从而为养殖户的后期提供强大保障。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对鸡白痢病的诊断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确保能将其作为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