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萍
(仪征市财政局,江苏 仪征 211400)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财政支农工作必然会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以思想大解放深化财政支农改革工作,科学把握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重点研究新时期如何做好财政支农工作,这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只要是人,就需要食物。农业,是食物的来源,是我国6亿多农民的生存之本。只有保证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才能保证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提高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基础;只有农业稳定发展,才能稳定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基础。现阶段,由于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双重制约,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资风险偏高、收益率偏低,农业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等问题,使得我国农业基础逐渐趋向薄弱。面对这些问题,我国从国家财政层面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大了农业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让农业市场继续保持应有的活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投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政府作为农业基础性投入的主体,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应是动机之一,还要将扶持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协调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但当前,我国政府在投资农业时过于注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而农业投资的风险性较大、收益较低,再加上农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小,往往因为这个原因,政府对农业的投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甚至常常把农业投资转移出去。但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忽视了农业投资的公共性与长期性[1]。
财政支农资金是指各级政府预算内安排的支援农业、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用于事业发展项目的、具有特定使用范围和专门用途的财政预算资金。近年来,在支农相关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投资效益欠佳等,甚至出现虚报、谎报和浪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安全,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2]。而且财政支农工作涉及农业、财政、农发、国土和水利等多个部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上难免出现交叉、重叠或者脱节的现象,很难形成合力,导致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
为了加大支农力度,各级支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虽然政策越来越多,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这主要与各地对这些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理解不到位、操作不顺畅、做事不积极有直接关系。政策了解不清除,农民群众就不知道该享受什么政策、享受到的政策是什么,现在还有农民群众把粮食直补作为农业税返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效果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恰恰反映出政策从出台到落实再到具体的执行,每个环节都需要做真、做细、做实。
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超过50%,而现阶段我国不到40%。其中的差距不仅仅是在农业增产中的差距,其影响还将由农业扩散至工业化、高新化,以及我国的各行业各业。所以,我国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重点加强对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尽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研究中心,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如何,与各级地方政府在项目实施中的组织职能及其效率密切相关。但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组织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上级政府必须强化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其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实施过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统一指挥的职能;改革单纯以财政补贴为激励手段,多采取既治标又治本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3]。
首先,要提高财政支农人员的政治素养。财政支农人员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要养成良好的学风,深入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务求学习出成效,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素质。其次,要优化工作作风,按照机关作风建设的要求,严格履行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能深入基层、深入经济建设一线,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努力为基层、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而且要树立强烈的宗旨意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贯彻落实单位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主动参与各级各部门组织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认真学习上级财政部门财政支农政策,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推动农业保险工作持续、协同、创新开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统筹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对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我国需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组织职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人员的综合素养,稳步推进财政支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