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茹茹,南虎松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有较高的发病率[1], 而与之相较,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在小儿中较为罕见[2]。IDA和MA都以营养缺乏为主要的病因[3-4],其中铁摄入量低于机体实际需求将引起儿童IDA,而叶酸和(或)Vit B12缺乏可导致MA,这提示饮食结构异常可同时发生IDA与MA。IDA与MA合并在一起称为双相性贫血,这两种贫血合并存在时临床表现多样化,且较罕见。
患儿,女,11岁,因颜面部苍白14 d入院治疗。患儿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头晕乏力,鼻出血1次,食欲减退,排便略稀。患者否认有血液病及其他遗传病病史。查体:神志清,精神状态欠佳,可见中度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触及约1 cm×2 cm肿大。肝脾未触及肿大。入院时血常规:WBC 2.30×109/L,RBC 1.95×1012/L,HB 60 g/L,PLT 68×109/L,MCV 93.3 fL,MCH 30.8 pg,MCHC 330 g/L。血清铁组合项测定:不饱和铁结合力74.00 μmol/L,总铁结合力99.03 μmol/L,Fe3+25.03 μmol/L。末梢血象:N 0.52,M 0.02,L 0.46。肝、胆、胰、脾彩超示:胆囊壁偏厚,脾大,肝、胰未见占位病变。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49.5%,红系占35.5%;粒系增生,巨幼变粒细胞易见;红系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巨幼变红细胞易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未见明显异常;全片共见巨核细胞86个,分裂细胞25个,其中产板巨核细胞2个。网织红细胞计数为4.01%。临床明确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给予口服铁剂、叶酸片、Vit C丸,肌内注射Vit B12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WBC 8.43×109/L,RBC 4.27×1012/L,HB 114 g/L,PLT 229×109/L,MCV 87.1 fL,MCH 26.7 pg,MCHC 306 g/L。网织红细胞计数为0.036。患者目前在门诊定期随访。
双相性贫血周围血RBC和HB减少,也可伴有WBC和PLT的减少,并且末梢血涂片多表现为成熟RBC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少数患者外周血实验室仅表现为血细胞减少,容易误诊、漏诊,应该引起注意。双相性贫血的基本病因是营养不良,它不仅使叶酸缺乏,也使丢失过多的铁无法得到补充,造成双重缺乏。铁蛋白、Vit B12降低是诊断双相性贫血最主要的依据[5]。铁在身体防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正常免疫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因为它的缺陷可能导致免疫反应不足。婴儿Vit B12缺乏症可表现为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识别和治疗可预防神经损伤。叶酸是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叶酸缺乏症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巨幼细胞贫血症。双相性贫血临床表现以患儿头晕乏力、恶心、食欲减退、中度贫血貌、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脾大为主。辅助检查: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末梢血象涂片示成熟RBC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可见粒系有巨晚幼粒细胞、巨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粒细胞核分叶过多改变,红系有核老桨幼现象[6]。治疗双相性贫血主要是增强营养,补充叶酸和(或)Vit B12以及铁剂,有原发疾病的双相性贫血,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虽然口服补铁和胃肠外治疗仍然是首选,但胃部不良反应和铁超负荷的风险降低了对治疗的依从性,透皮途径是一种既定方法,可避免产生与常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患有胃肠道吸收铁障碍的患者,以及大量缺铁或口服制剂耐受性差者,需要静脉补铁。在服用补铁药物期间,应注意增强营养知识宣教,及时纠正偏食及不良烹饪习惯,对高危人群可适当采取干预措施,如婴幼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复查,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可补充铁剂、新鲜蔬菜、水果及动物蛋白质,亦可口服小剂量的叶酸和(或)Vit B12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