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庭义
【摘 要】电影《花样年华》是一出虚构的情感戏剧,导演王家卫不循常规,从中国传统文明中寻求主题创新,在男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两难选择中放大了传统之力,演绎出困扰人生的道德困境。从剧本创作教学的角度,该片在主题处理上表现出的“技”与“艺”对剧本创作的学习者而言极具启示意义,是剧本创作学习者体悟主题及编剧之道绝佳的艺术范本。
【关键词】王家卫;花样年华;剧本创作;主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059-02
电影《花样年华》是一出虚构的情感戏剧,导演王家卫带着浓郁的怀旧情调讲述了一个逝去时代里的爱情故事。传承王家卫电影一贯特立独行的影像语言和表达方式,该片不循常规,从中国传统文明中寻求主题创新,在男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两难选择中放大了传统之力,演绎出困扰人生的道德困境。从剧本创作教学的角度,该片在主题处理上表现出的“技”与“艺”对剧本创作的学习者而言极具启示意义。
一、主题定位:常规题材与逆习惯性思考
导演王家卫将影片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在一座普通的公寓楼里,命运将两对夫妻联系在了一起。其中一家的男主人是在报馆做编辑的周慕云,另一家的女主人则是丈夫经常在外做生意的陈太太苏丽珍。作为邻里,他们和善而友好地相处。然而时日不久,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在他们各自的配偶之间竟隐藏着一段婚外情。这一发现令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同时还有遭遇婚姻背叛的痛苦。在对彼此被冷落的原因的探究中,沉浸于孤独与悲伤中周慕云与苏丽珍越走越近,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又一段游离于婚姻之外的感情。如果按照常规的处理方式,这应是一个普通但具戏剧性的情感故事。
然而,作为天才导演的王家卫在影片的情节处理上却有意规避了戏剧性的婚外情关系,把原本极具戏剧性的故事因素推至幕后。整部影片,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始终没有露面,只是以画外音的形式暗示两个人的存在,他们对于爱情的背叛只是故事的一种背景,没有来龙去脉,更不构成故事的主线。对此,王家卫显然有着清醒认识和更深的思考。“我们都知道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婚外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通常很没意思。……我现在的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两个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是从这两个人开始,他们在这个关系里面一开始就是受害者,通过影片讲故事、调查和模拟这个过程,到影片最后,他们走到了这个关系的另外一边。我们和影片中的人物都知道这样的事情是怎样发生,他们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到。这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今天你说他不对,明天你可能就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想我的故事重点就在这里。”①影片逆着观众的猎奇口味,不仅跳出了惯常的婚外情的俗套故事,同时又在看似简单普通的情节表象之下巧妙地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婚外情替换为两人在情感变故时所遭遇的道德困境。
二、主题升华:道德困境与传统之力放大
电影《花样年华》中,婚外情不是故事表现的重点,但却是影片主题表达的切入点。影片先从普遍的人性的角度,极其详细地表现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两人情到深处的在自然。从迁入新居的哄闹场面到公寓楼狭窄逼仄的空间,画面中的周苏二人总是同处近景,两人每一次刹那间的短暂对视和交流都令人期待和遐想。身为一墙之隔邻居,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不经意的遇见,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心境更进一步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并开始走进彼此的生活。他们一起揣度“他们是怎么开始的”,一起吃饭,一起写小说,一起躲雨,不知不觉中,感情已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他们开始彼此关心和舍不得。在始于游戏式的假设中,两人纷纷入戏并深陷其中。
感情本身没有对错,导演无意于引导观众对两段婚外情本身做出对错的判断,却在情感与理智之间为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情感的角度,片中深陷感情漩涡的男女主人公两颗孤寂、无助的心实际上都希望而且也有机会往前再走一步。然而,从道德的角度,如果他们的感情往前再走一步,那么这段感情毫无疑问也同样意味着是对于他们彼此婚姻的背叛。徘徊在情感的激流中,男女主人公表现出惊人的审慎与自控,在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中,来自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逐渐在影片中显现出来,并且成为推动叙事的功能性因素。影片中,苏丽珍一句“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就像一道鸿沟一样横亘在他们之间,使得他们想要靠近却又如此地隐忍。影片中两人肌肤接触仅限于拉拉手或拥抱,连亲吻都没有,更别说床笫之亲。而所谓的“今天晚上不想回家”只是两个人在空荡的房间里背对着彼此颓然地坐着,仅此而已。虽然他们之间的情感同样已经违反了了世俗道德,但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之间并没有做出什么出轨之事,在内心深处他们一直坚守着一份“跟他们不一样”的纯洁的爱情。彼此有情,但却始终无法越过道德的边界,在情感与理智之间,他们无法回避所遭遇的道德困境。
三、主题铺垫:环境营造与人物形象刻画
影片中被突出放大的道德力量并非导演不着边际的肆意想象,相反,导演却以对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精准刻画为道德困境的设置做了厚实的铺垫。
从社会环境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两位主人公所生活的那座邻里关系密切的公寓里,无论是隔壁邻居不分里外的招呼,还是互相殷勤地请吃饭,都只是温情的一种表象。对片中主人公来说,在这温馨的邻里关系背后实际上潜伏着一张无形的社会伦理道德之网。这张无形的社会伦理道德之网无疑让置身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情爱历程变得更加艰难曲折,对内心的也煎熬也更加冷酷和残忍。片中孙太太的一句“要有分寸”的话几乎让苏丽珍失魂落魄,她开始担心“让人看见话又多了”,紧接着便决心和周慕云“断绝交往”。此后他们的约会地点从公寓转移到了旅馆,无疑也是希望避开街坊邻居的耳目和闲言碎语。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时时提醒着观众社会环境对于他们情感空间的挤压。作为这种文化意识的艺术表达,影片镜语畫面中所塑造的环境也呈现为典型的封闭压抑的空间,矮小的住房,拥挤的楼道、凌乱的屋子,甚至连那条有着街灯的小巷,也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头顶的蓝天和明亮的阳光。在这里,空间环境创造着与人物心灵和社会意识相同的文化意义。
人物性格方面,苏丽珍被塑造为典型的中国女人,在外她是干练的公司秘书,在家她是温柔贤惠的妻子,集美丽大方与温柔含蓄于一身。她在初为人妻的时候,就有“做一个好女人”的愿望,直到发现丈夫出轨,她才意识到“做好自己就够了”其实是不够的。面对丈夫的背叛,她深埋心里,不动怒,不撒泼,淡定如常。不可否认,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优雅端庄的打扮只是她内心痛苦的一种掩饰,苏丽珍表面的坚强其实是基于她作为一个传统女人性格的一种伪装。正是这样凡事都选择深藏心中的性格,使她面对背叛也好,感情也罢,都同样选择隐忍,而同时隐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潜藏于性格中的传统的力量。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片中苏丽珍身上的旗袍作为一种符号,不仅承担着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推进情节的发展的功能,同时在花色和款式频繁更换的旗袍下隐喻地书写着她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和追求。在性情感与道德伦理的矛盾冲突中,来自于性格中的传统的力量让她最终选择了“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放弃爱情而皈依传统。
作为男性,周慕云是那个年代一个安于现状且又懦弱的小人物,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整部影片中他始终表现为一种被动或者是弱势的状态。面对妻子背叛,他表现出来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独善其身”的做法,既没有去质问妻子,也没有去挽回感情,而是找回自己曾经的爱好,以寫小说麻痹自己。“做好自己就够了”,他是这样说的,也就是这样做的。性格中的懦弱让他在面对爱情时显得有心无力,虽然他可以主动邀约苏丽珍吃饭,可以向苏丽珍表白自己的感情,可以试图去摸苏丽珍的手,但他最终选择了逃避。临行之前,空对着电话听筒的那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意味着在爱情面前,他已经放弃了主动权,把决定权交给了苏丽珍。而苏丽珍的沉默则让他彻底向道德表示了臣服。如果说是传统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苏丽珍丧失了爱的勇气和力量,那么对于周慕云而言,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则更多的是缘于他性格中的懦弱,虽然也有道德的因素在其中。他们终于以牺牲自己的情感,挽留了道德形象。
四、主题延伸:辨证之思与主题的多重性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在主题层面一定可以提供给观众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的可能性。深谙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王家卫,以诉诸东方式的静观,不仅表现了剧中男女主人公心灵所负荷的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同时也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准确地传达出了东方人的气质,表现了东方人丰富曲折、含蓄委婉的情感层面。在这对恋人之间,一切都是那么含蓄节制,一切都是那么意犹未尽,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一方面与他们内敛的性格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表现了在传统东方社会里的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及克制力量。
从卫道的角度,影片的结局是传统道德秩序的一次胜利,“发乎情,止乎礼”,影片中某些时候我们似乎也能感觉到他们想对传统道德秩序进行抗争,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从情感的角度而言,这也是传统道德秩序残忍的一面。然而与之相对,影片又有意无意地从道德层面表达了对于婚姻背叛的宽容,这又是传统道德秩序的另一面,同时也是如导演所言的“重点”之一。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同时也含有背叛者爱情的影子,这种意蕴的传达是对背叛与忠贞的双重消解。婚姻中的背叛与坚守、爱情中的禁忌与迷茫,也许是当代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爱情没有对与错,背叛与忠贞有时候也只在一念之间。影片的结尾虽说两人都离开了配偶一个人生话,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感知到的信息却是:他们理解了配偶的不忠和背叛,也消解了配偶的不忠和背叛带给他们的伤害和痛楚。年华似水,流去的岁月都已成为过去,错过似乎成了最好的结局。
五、结语
从剧本创作的角度,不循常规的思考是作品主题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影片的品味与格调。电影《花样年华》在主题处理上表现出的“技”与“艺”显示出王家卫作为大师级导演的艺术水准,是剧本创作学习者体悟主题及编剧之道绝佳的艺术范本。
注释:
① 张会军.与王家卫谈《花样年华》[J].电影艺术,200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