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辰
【摘 要】文章主要以“淮海戏”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淮海戏作为“非物质物化遗产”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人才流失,观众流失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成为淮海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江苏省淮海剧团作为国营剧团抢救老艺术家们珍贵的影像资料,普及淮海戏,并且不断进行创新,让淮海戏在当代都市中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淮海戏;传承保护;江苏省淮海剧团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015-02
淮海戏是江苏省地方民间戏曲之一,属于中国地方戏曲,2008年6月,淮海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本文着重研究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这一方向,并且以江苏省淮海剧团为中心进行调研。目前很多地方戏曲都在逐渐的没落与衰败,如何复兴这些地方戏曲并且对此进行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便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淮海戏简介
(一)淮海戏的历史发展
淮海戏的起源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在民间有两个说法,一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山东历城的唐大牛和唐二牛两个兄弟,因灾年饥荒,背上大鼓,三弦来到海州、沭阳一带卖艺乞讨,后有杨(也有说张)、葛、邱三人跟其学艺。这三人又根据海州民间盛行的“太平歌”和“猎户腔”,进过润色加工为“怡心调”和“拉魂腔”,并用此两腔去演唱乡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后三人都以卖艺为生,逐渐形成后來的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2]另一说是:源于明清的俗曲,因其早年唱腔的词格,唱法均与明清俗曲中鲁南俚曲以及常用于柳子戏中的曲牌基本相同。
(二)淮海戏的现状
虽然淮海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人才流失,观众流失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是淮海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3]现从事淮海戏专业表演的人员不足1000人,淮海戏专业剧团数量锐减,原来江苏省有七个专业的淮海剧团,但是现在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只有江苏省淮海剧团,以及连云港市、沭阳县、灌南县、泗阳县的淮海剧团。[4]民间团体虽然活跃但是民间团体演出简陋,演员的专业素养太低。三两个人就可以唱一场戏。民间红白喜事,老人小孩过生日都会请戏班子,价格比专业性淮海戏剧团便宜很多,主要从事商演。相比较而言,专业性剧团,团体规格高,价格也高很多,多依赖于国家补贴,平常活动也是公益演出占大多数。就观众而言,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戏曲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导致淮海戏观众年龄的断层严重。
二、江苏省淮海剧团对于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
淮海戏在近现代几十年的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江苏省淮海剧团作为淮海戏的代表剧团在政府的帮助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也不断地进行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且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江苏省淮海剧团简介
江苏省淮海剧团,195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前身是大众红旗剧团,由于当时淮阴的文化生活很繁荣所以成立了剧团,同时期江苏的淮海剧团都在招兵买马,因为仅靠大众红旗军团还略有不足,但是得到了省政府的帮助,所以从各个县调来优秀的演员,成立了江苏省淮海剧团,因此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实力非常雄厚和强大。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很多人员都流失掉了,但是像杨秀英老师这一代人仍然在排练传统戏,恢复淮海戏。如今许亚玲老师这一辈演员成为了江苏省淮海剧团的顶梁柱,吸纳了很多新人演员和乐手。淮海剧团人才济济,并且承担着淮海戏这个剧种的传承、示范、实验、演出几大职能,是淮海戏的代表剧团。
(二)江苏省淮海剧团现状
1.剧团构成现状。江苏省淮海剧团作为事业单位,60%到90%的支出来源于国家补贴,剧团内有编制100多,目前在岗编制仅有94。剧团由办公室、档案室、后勤加上艺术研究科、演艺科、对外联络部等部门组成。并且拥有很多外聘的人员,乐队人才薄弱,音乐唱腔设计人才欠缺。导演非常急缺,大部分情况是演员兼职导演,新创剧目都是外请编剧,演员是剧团自我培养。
2.剧团演员现状。江苏省淮海戏剧团的现状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大多退居二线,例如杨秀英、杨守英、魏良昭等人。中坚力量是魏佳宁老师和许亚玲老师这一辈的演员。青年演员最年轻的大概在二十多岁。淮海戏新人演员原先由江苏省淮海剧团内部培养,在经过淮安市政府的协调过后,演员由淮安市戏校代为培养,在学校学习比剧团更系统化、正规化,但是由剧团提供语言老师和唱腔老师。同时也接纳下面县乡的优秀演员,泗阳在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培养了30名学员,与省淮海剧团签订了协议,被省淮海剧团接纳,从事专业的淮海戏曲表演、传唱、研究。
3.剧团演出现状。江苏省淮海剧团的演出非常频繁,主要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是高雅艺术进校园,2016年下半年省淮海剧团排演了一部作品《烽火岁月》多表演于高雅艺术进校园,最近新排演剧目《林道尽》,首演刚完成,即将进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巡演。第二是国家艺术基金和江苏省艺术基金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资助优秀作品传播交流推广活动,发挥引导和示范的作用。2017年11月7日至13日,江苏省淮海剧团为了完成省艺术基金的推广项目在南博和省文联连续演出了一个星期,每一场演出都是座无虚席。第三是政府安排的演出和公益活动,包括敬老院、福利院慰问还有淮海戏进社区,送戏下乡等活动。第四是商业的演出,包括一些企业和个人红白喜事的邀请,不过这类活动相对来说较少。第五是参赛的演出,剧团每排演出新的剧目都会外出参加一定的比赛,因为只有比赛拿奖这个剧目接下来的演出才能得到政府的补贴。[5]各类活动相加,每年的活动不低于120场。
4.观众现状。淮海戏的观众情况总体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相较农村,城市的观众略少,城市的观众大多是文艺青年或者是退休的戏曲爱好者。但是在农村的演出大多是惠民演出,是不售票的如果转换为售票形式那么观众的情况也是无法想象。[6]2016年11月省淮海剧团在南博演出连续一星期,每天小茶馆的演出都座无虚席。省淮海剧团熊团长表示南博领导主动联系明年策划一个淮安演出月,驻场演出一个月,除了戏曲艺术还有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多方位在南博展示。
(三)江苏省淮海剧团对淮海戏的传承保护
1.淮海戏的保护。省淮海剧团许亚玲老师表示进行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首先要抢救老艺术家们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不是简单录完就结束的,很多剧目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对这些老资料的深入挖掘。现在很多采集都形成一种形式了,但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存活的东西还很多,老艺术家活着一天,健在一天就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挖掘。[7]现在保存只是简单的录制,没有深入地去挖掘,真正懂的人也有限。老艺术家们身上存在的一些东西就相当于大树的根,如果没有根就无法长成参天大树,风一吹就倒,那么后期创造出的东西都是形同虚设。其次是淮海戏的发展急需一些新鲜血液,后辈人才队伍的建设有所欠缺,所有的工作需要付诸实际的行动而不是单纯的喊口号。[8]
2.淮海戏的普及。对于普及淮海戏省淮海剧团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例如一直都在进行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直接在学校里培养孩子对传统戏曲的兴趣;[9]参加央视戏曲春晚,将淮海戏推广到更大的舞台上,许亚玲老师在2016年就带领学生参加了央视的元宵晚会;创建网站和微信平台,在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对淮海戏的演出情况、获奖情况等进行推广,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将一些经典剧目改编成电影,以一种更先进更融入大众的形式进行推广,2018年3月淮海戏《皮秀英四告》的电影摄制剧组组建会已经在淮安顺利召开,淮海戏大电影这一想法已经成功实现。[10]
3.淮海戏的创新。淮海戏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秋月》就是改良版淮海戏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不仅是表演体系包括化妆舞美都做了改动。《秋月》也做到了和电视剧接轨。[11]昆曲《牡丹亭》为了吸引年轻观众便排演了青春版《牡丹亭》,淮海戏针对年轻群体的观众也推出了青春版《三拜堂》,青春版不仅是演员的年轻同时也是艺术发展和艺术创新的年轻,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12]
三、淮海戏在都市发展的可能性
淮安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戏曲都市化”这个观点,这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持有反对意见,但这个观点其实非常有远见。戏曲都市化说明淮海戏不只在农村下里巴那样去演出,必须也要融入阳春白雪的元素,不仅是昆曲、京剧这样的剧种是阳春白雪,地方戏现在观赏性和文学性也是很强的。为何戏曲现如今越来越讲究文学性,因为现在都市观众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传统剧目《三拜堂》很多年轻观众会觉得听起来会不习惯,在都市里演出,年轻的观众就会觉得坐不住。所以说戏曲都市化在审美和文学方面包括舞台元素、音乐元素全部都要与现代接轨,与现代人的审美融合。淮海戏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和想法,社会都在进步,戏曲人必须也要进行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戏曲都市化”这个想法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虚无的观点已经进行尝试并且有一定的反响,《秋月》就是“戏曲都市化”进程中一个成功的范例,另一部作品《林道静》同样也是“戏曲都市化”进程中一个大胆的尝试,《林道静》是一部以青春之歌为典型的年代戏,在全國各地演出反响很好。虽然“接地气”是淮海戏的根和魂但是淮海戏也不断的走进年轻人,在大学演出和观众交流,反响都相当强烈,淮海戏已经不止活跃在田间地头,上了高雅的舞台也可以很好看。淮海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前辈艺术家的精雕细琢已经由一个草根的艺术渐变成一个高大上的艺术,现如今,淮海戏演员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演员的层次决定了戏曲的层次,从田间到地头走过了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现在看还是很乐观的。
参考文献:
[1]曾钰.淮海戏的传承发展及音乐资源的保护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4.
[2]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00-101.
[3]刘磊.淮海戏的调查与研究——以泗阳县淮海剧团为例[D].温州:温州大学,2016:5.
[4]苗运杰.试论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5(12):184.
[5]季婷婷.谈淮海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4(18):33.
[6]王晓康.浅谈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4(10):16-17.
[7]吴忠.浅谈淮海戏的继承和发扬[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Z1):10.
[8]朱恒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评新编淮海戏《秋月》[J].上海戏剧,2015(11):32-33.
[9][12]汤承树.淮海戏创新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8):18.
[10]陈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谈淮海戏的继承与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8):73-74.
[11]朱恒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评新编淮海戏《秋月》[J].上海戏剧,2015(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