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8-02-12 13:33冯红琴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冯红琴

摘 要:“互联网+教育”对高职师资队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针对高职师资队伍的特点,提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创新意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职师资队伍

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到了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了教育的活动方式,提升了教育品质,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互联网思维与教育基本规律相结合为指导,构建开放、平等、共享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主流世界观的公民。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与“工业4.0”已成为当下建设经济社会的热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承担起民族振兴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师资队伍的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是在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途径进行选择和设计的具体执行者。学校师资水平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该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师资既具有高校师资的共同特征,如高尚的师德、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等,又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高职教师具有不同于从事本科教育的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师除了要掌握一般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外,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突出职业特色,要经常深入地方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工作现场和实践操作规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还要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引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教育创新和新的教育形态的出现。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知识来源与获得的途径更为多样化,学习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听课,学习的地点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或实验室,学习的模式与评价方式也随之更为灵活多样。国际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TED等互联网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以能够与其兴趣、专业、原有基础等相匹配的学习资源。互联网具有自由、独特和平等的特征,体现在任何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地点甚至授课教师。互联网的这些特征也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所追求的。高职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品格、独特的个性和平等的人格。互联网+教育为高职教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从“没有围墙的大学”到“没有国界的大学”,更多的学习途径补充高职院校大多“齐步走”的教学节奏,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想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和进度安排,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优势,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纳入教学系统,在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是每一位高职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传统的板演、PPT展示等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的需求。翻轉课堂、慕课、微课、混合式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层陆续涌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手段。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相同的教与学的任务能够用更少的时间来完成,教学效益更大,学生学习体验更佳。互联网技术支持多种呈现方式,智能学习分析系统甚至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路径的分析判断出其薄弱环节,从而给出合理学习建议,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如果高职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既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高职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必将严重阻碍自身的职业发展。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信息搜索、筛选和整合能力

在互联网平台上,海量的信息对用户平等开放。学生和老师一样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尽情遨游,汲取各类信息。借助互联网,学生的知识来源得以无限扩大,掌握的信息又多又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高职教师除了需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需承担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任务,而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的准备,PPT 课件、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设计与制作,科研工作中的相关资料的搜索与整理、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论文等研究成果的撰写都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职教师需要随时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信息搜索、筛选和整合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运用能力对授课效果、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科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 “互联网+ 教育”的背景下,需开拓多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培训、学术研讨、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高职教师的信息搜索意识,提高教师的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水平。

(四)顺应互联网潮流,壮大高职师资队伍

“互联网+”的模式下,高职院校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有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

高职院校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近十多年来,虽然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在校生人数剧增,但是师资力量并没有随之得到快速提升。高职师资主要来源是升格前的学校的旧有教师、新进的普通高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生。这些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学科理论水平相对较好,而实践操作能力则相对较弱。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

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为了加强“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壮大师资力量。第一、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推动理论课教师深入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训、学习,而技术、技能课教师要提高理论修养,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二、重点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操作技能的社会师资来补充专业教师的不足,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需要。第三、鼓励高职教师开展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四、提高教师英语水平,加强教师间的国际交流。我国高校必须鼓励教师到外国进修、访问、讲学等,在全英文的环境下提高外语水平,了解专业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接触最新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中外方教师开展合作课题研究,共同出版学术著作,加入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编委会等,使教师及时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向,在提高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所在学校的声望和学术水平。教师间的国际交流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即聘请外国专家、教师来中国讲学、参加会议、承担教学任务等,增进国家间的了解和合作。

三、结语

“互联网+教育”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高职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芒.互联网+教育: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 李淑云.“互联网+”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与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