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统文化对培育“四有”青年大学生的探讨

2018-02-12 14:33鲍幸郭诚君熊昌芹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十九大四有新时代

鲍幸 郭诚君 熊昌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史为鉴,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新时代培育“四有”青年大学生,培育21世纪新的接班人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新时代传统文化内涵的剖析,指出了传统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的影响及作用,高校应当注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学生为本,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和进宿舍。

关键词:新时代;十九大;传统文化;四有青年;大学生

纵观世界发展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所谓少年强、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当今中国综合国力愈渐强盛、国际地位愈渐提升的发展态势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高校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2]。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五千年而不衰的沉郁厚重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经世性、世俗性与中庸性。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对理想的最高追求,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世性。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则侧重于儒家学说的人文性与伦理性,其面向世俗生活的人文性色彩极强的文化作品亦是对我们文化的涵养与道德的修善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性与孔子所倡导的孝悌、宽惠与温、良、恭、俭、让,以及所主张的“过犹不及”等这些为人处事原则相联系,是道德修养的至高体现。此外,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君子义以为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的更新。传统文化在这个新时代,是一种信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光明,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中国的担当,中国的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和夯实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对“四有”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当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份无论贫困、衰老都志向不改的赤子之心,仍带给我们无限的激励与感动。又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在字里行间教导我们志向的重要性与理想的崇高性。

然而,当前我们不乏听到这样的传言:“现在的青年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性日漸突出,变异性日渐增长,感性化日渐显现[3],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实生活压力的应对,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方向存在偏差,并呈现出浮躁的态势。但这种现象不会是常态,不会是多数,更不会成为主流。在战火纷飞、国将不国的年代里,青年大学生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百折不挠的坚定信仰力挽大厦于将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大学生心怀理想担当起自己责任与义务,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五四运动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就是青年大学生用生命谱写出的乐章。即使现在青年大学生有过迷茫或迷失,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指引下,青年大学生终会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义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传统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德,古体写作直下一心,身直心正之谓。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嶦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古之于道德可见之斑。

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育现代大学生的自律精神[4]。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自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道德正影响和诱惑着年轻一代,出现道德滑坡现象。青年大学生应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的君子准则来修善自我道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标准完成“欲成才,先成人”的目标过程。

(三)传统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涵养

老子言“上善若水”,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传统文化强调悟与化,在知行的互动中参悟,而后化文入心,化成自己的涵养。青年大学生应该注重内外双修,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厚积薄发。少一点浮躁气,多一点宁静气;少一点江湖气,多一点本真气;少一点浮夸气,多一点自律气;少一点烟酒气,多一点书卷气,而后方可谈文化涵养。习近平同志曾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辩是非”。青年大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以此获得对时代的感知,人性的思考和艺术的鉴赏。在我国洋洋大观的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中医中药、文化学术、民间工艺、武术曲艺等,不仅在历史的路途中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更在现代社会中呈现独特的

魅力。

(四)传统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纪律规矩

《管子》中提到:“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今者,所以今人知事也”。在中国古代,纪律是包含在“礼”之中,在周朝,就制定了内容庞杂的周礼,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纪律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更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

纪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丰富,严明的纪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纪律和规矩能够保障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并以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5],通过对行为规范的约束,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抵制不良诱惑,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部分,它代表着古代中国的文明状况与民族风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文明的新一代接班人,应自觉承担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人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入强大的精神助力。

(一)深入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有三句话:一是,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二是,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三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在笔者看来,传统文化进课堂,应该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首先在大学基础课程中开设传统文化课,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对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适当创新,以适宜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再者,突出校园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减少板书式的教学,加强案例、活动式教学。

(二)深入校园,加强传统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从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入手。例如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可通过树立历史人物塑像、以历史人物命名建筑或校园道路、在醒目地方张贴名人名言等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可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诗词大会,读书会友,文化讲座等形式多样、奖励丰富的文化活動,让学生把课堂上、生活中学习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发挥属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注重依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兴趣。此外,高校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重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三)深入宿舍,加强传统文化宣传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传统文化学习和宣传的重要场所。将宿舍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活规律,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或实践活动,活动形式既可以是常见的知识竞赛,学习活动,志愿者活动,寝室文化节、寝室设计大赛等,也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小竞赛,网络传统文化SHOW等。同时加大宣传,借助校园广播、报纸、微信、微博和QQ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力宣传,积极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4-7

[2]王允端,徐永杰.新时代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探讨[J].菏泽学院学报. 2017(39)1: 73-78

[3]陈超,姜华.新时代境遇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态势与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4: 65-68

[4]朱淑琴,王承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中国培训, 2017, 331: 42-43

[5]俞来德.论强化大学生守纪律讲规矩的重要性及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35)5: 111-115

猜你喜欢
十九大四有新时代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