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雄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频发,高校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舆论场的主要参与者,也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而高校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建设者,受到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因此,在网络舆情新环境下,高校突发舆情因素不断增加,一些冲突个案在互联网迅速发酵,拷问高校工作的公信力。本文通过对“洁洁良”事件进行舆情分析,管窥高校舆情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并探讨如何加强高校舆情应对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洁洁良;舆情应对管理
一、洁洁良事件舆情概述
2018年4月19日,微博用户轩-奈爆料一庆典观众散后留下大量垃圾,一个名为“洁洁良”的微博账号转发并使用“恶臭你支”4个字评论,被认为是“辱华”,事件引发大量网民关注。20日,“洁洁良”网上继续和网民对骂,言辞激烈。21日,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确认“洁洁良”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在读研究生,将严肃处理。同日,辽宁师范大学发表声明:学校正在了解情况,会全力配合相关,绝不姑息。23日,厦门大学发布处理情况通报,给予在读研究生田佳良留党察看、留校察看处分。24日,有网友爆出厦门大学派出12人的危机团队照顾“洁洁良”的生活起居,这种爆料再次引发网民讨论。目前该事件的传播已经波及全国,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环球网、新浪网等多家知名媒体关注报道和转载,内容遍布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各大论坛。网民对于“洁洁良”有关话题的讨论热度不减。此外,事件产生连锁效应,网民不断曝出该生学术造假,言行不一等等事情,相关学校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声誉受到影响。2018年9月1日,厦门大学新闻网发布公示表明该事件当事人田佳良被开除党籍、退学。
二、“洁洁良”事件舆情传播分析
(一)舆情发展高潮迭起,次生舆情不断
在舆情发酵期内,该事件的关注度颇高。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经过关键词筛选,4月19日—5月19日该事件的有效新闻信息量超14万条;舆论在4月22日、24日、27日、5月6日都出现高峰。
“洁洁良”事件被网民关注之后,引发第一轮舆情风波,在之后短短几天内,不断有网民爆出该生学术造假、学生党支部书记身份、党员身份,次生舆情不断,舆论关注度高潮迭起。
(二)微博、微信以及网络媒体成为舆论传播主渠道,主流媒体参与引发舆情爆点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在14万多条“洁洁良”事件相关有效信息中,微博占比最大,占比为90.31%,其次为微信,占比为2.11%。微博、微信两大平台将成为高校舆情应对的主要阵地。另外,以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为主的网络媒体都要较高的转载报道量,从来源上看,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报道是网络媒体报道的主要来源,主流媒体参与报道的“洁洁良”事件,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其中,以论坛、贴吧为代表的网络社区虽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个人意见表达的平台,但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中日益失去优势地位。
(三)网络舆情传播广泛,引发全国舆论关注,影响广泛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该事件参与的网络站点遍布全国各省市,相关信息比较集中的地域为北京、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地区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和高校集中、手机和网络普及率高。
三、“洁洁良”事件舆情应对分析
自4月19日“洁洁良”网络舆情事件爆发以来,其研究生在读高校厦门大学官方共进行过3次官方回应,其本科就读学校辽宁师范大学共进行过1次官方回应,从两所高校的回应时间、应对方式和产生效果而言,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舆情应对不够及时
从事件发生,至21日厦门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作出回应,历时整整2天,舆情回应已经远超出四小时舆情应对黄金期。在当前自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事件的报道和传递已经由及时变为实时,在应对和处置重大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时效性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舆情应对不及时,舆论焦点和走向把握不准确,将直接导致舆情应对效果不佳,甚至会对修复主体损失的形象和公信力起负面作用。
(二)舆情应对不够巧妙
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不仅体现在回应及时、迅速,更体现在回应内容、舆情反馈是否取得良好效果。从该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来看,涉及高校已实现“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的转变。但是,仍存在两大问题:其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涉及高校回应态度要诚恳,显示出负责的姿态和立场。两所高校的回应都局限于确认学生身份、正在了解情况、将进行严肃处理这样简单的回应,给公众造成了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之感。其二,断尾式回应。相关细节公布不够详实,回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虎头蛇尾之势。。
(三)舆情应对机制不全
从舆情管理角度看,很多重大的舆情危机,皆是涉事主体有效控制和宏观驾驭舆情的能力不足使然。舆情应对是一门需要理性思辨的平衡艺术,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体裁形式、内容风格等都要拿捏好分寸,对事情的描述、定性、表态均要多寡得宜,修短合度。目前来看,相关高校舆情应对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相关高校在此次事件信息沟通与回应中避谈核心问题,没有准确回答“公众关心什么”,回应的内容无法满足舆论对于信息的需求,反而导致网络谣言和“阴谋论”大量滋生,次生舆情不断。
(四)舆情回应持续性不足
在舆情危机出现后,高校应当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决策部门需要迅速采集舆情信息,对舆情的发展态势进行研判,掌握网民心理,为后期的应对提供依据,遏制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同时根据舆情的发展状况,持续更新回应信息,不能认为对舆情进行了回应便完成了任务,还需持续倾听民意,倘若网民对于回应不够满意,还需再次进行回应,引导网民通过合理方式表達意见。“洁洁良”事件中相关高校对于次生舆情回应明显不足,有关其学术造假、学生党支部书记身份、党员身份、保研资格等问题的回应均没有体现持续性。
四、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传播规律
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前提是正确了解网络舆情特征、科学把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发展遵循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舆情发生期,多表现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二是舆情发展期,特征表现在舆情得到部分网友的转发和跟帖,但还没有引起网民足够注意,没有形成网络舆情事件;三是舆情高潮期,网媒,大V进行关注或者传统媒体进行了报道,进而引发更多的媒体进行跟踪,形成了舆论大爆发;四是网络舆情震荡期,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媒体会进行更加详细和深入的报道,舆论表现会随着媒体的报道有波动,此时期长短与舆情应对有效与否直接相关。五是舆情的回落期,事件得到很好地解决,被网友遗忘。
涉及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群体极化倾向显著。高校学生个性强烈、精力旺盛,喜欢通过网络抒发己见,同时又年轻易冲动。相关事件发生后,他们会迅速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并通过持续交流不断强化某种倾向性观点,形成群体极化倾向。二是信息瞬时传播,网络舆情极易升温。自媒体的发展极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高校与互联网有着极强的粘连性,高校学生是网络社会“土著”。因此,涉及高校的舆情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升温。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线上线下影响相互叠加。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强烈,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极易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对个人和高校产生现实影响。
五、高校舆情应对管理
通过以上关于“洁洁良”事件的舆情分析研判及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传播规律的分析,本章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高校舆情应对管理能力。
(一)健全高校舆情应对机制
首先要客观认识网络舆论,认识舆情预警作用。要认识到网络既是社会危机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减压阀,不必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但也不能对潜在的负面舆情信息置之不理。要善于利用舆情监测工具,比如舆情监测系统,提高舆情预警能力,争取舆情负面信息早发现早处理,防危机于未然;二是指导思想上从“堵”向“疏”轉变。当前,突发事件出现的机率较高,信息的传播渠道很广,封锁消息已不是处理最佳途径,唯有把这类事件视为一种常态和中性事件来疏导和处理,把处理危机纳入高校正常职能的一部分,才能更有利于应对网络舆情。三是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通过学习、研究和培训,不断提高相关部门运用网络与网友沟通交流、科学把握舆论导向、有效化解矛盾的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丰富信息公开形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渠道,加快信息公开进程,让谣言止于公开。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成立舆情应对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和应对。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舆情应对管理能力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求得思想认识“最大公约数”。面对突发事件,高校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充分掌握师生的思想动向、利益诉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亮剑、敢于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二是全面准确掌握舆情演化路径,完善危机预防化解机制。掌握网络舆情演化路径,是防止出现舆情危机的前提。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宣传思想部门要密切关注师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看法、观点倾向、反应烈度等,准确预测潜在舆情风险,辨析舆情走势,掌握舆情运动轨迹。根据舆情演化路径找准节点、说明事实、遏制谣言,压缩负面舆情发酵的空间和时间,使舆论朝着有利方向发展。三是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导控,有效化解舆情风险。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需要线上线下联动导控,进而加强舆情风险控制。线上要善于主动把控话题,及时客观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避免干扰;线下要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校园座谈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
(三)加强师生新媒体素养
高校舆情事件绝大部分与学生有关。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能有效减少高校负面舆情事件。自媒体高度发达时代,当学生卷入网络舆论的漩涡,高校面临的工作不是简单把学生找到或要求删帖。如何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师生新媒体素养,以老师带动学生、培育学生,将舆情危机事态遏止在萌芽中,塑造风清气正的舆情环境,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终极目标。
高校首先要鼓励老师扎根学生,努力成为学生信任对象。辅导员、专业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宿舍走访、谈心谈话等工作来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灌输科学上网、安全上网理念。其次要巧用学生骨干,间接掌握班级最新动态。目前高校辅导员配备比决定了要求辅导员老师时时刻刻掌握学生在干什么、想什么、有无思想波动实属困难。巧用学生骨干,加强学生骨干的网络舆情灵敏度,建立健全一支网络舆情监察员和疏导员队伍,能够最大程度上将网络舆情防范于未然。三是引导学生将合理诉求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新时代学生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习惯于利用网络抒发心情,表达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表达合理诉求是育人工作的必做项,一次结合热点的主题班会,可以通过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反案例讲解、课堂讨论、辩论或者情景剧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表达诉求。
信息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与管理能力直接拷问高校管理机制的健全性与科学性,也直接影响高校自身的公众形象建设。以“洁洁良”事件为代表的近期高校的几起网络舆情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舆情事件高发地带与网络媒体关注热点对象,我们既要学会聆听青年的声音,提升青年的新媒体素养,将舆情事态遏止在萌芽之中;也要学会鉴别网络舆情背后的各种力量,掌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和主动权,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舆情应对机制,不断提高自身舆情应对能力,增强公众对于高校形象的认同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1][中]齐中祥.舆情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2]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孙健.网络舆情语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置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521期.
[4]陈永华李新安.增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