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玉阳
摘 要:2017年中国综艺节目市场呈现井喷状,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综艺类节目,但其中也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然而,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了众多 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但也不乏有一些粗制滥造之作。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的今天,受众对于综艺类节目,尤其是文化类综艺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节目的生产者,我们也更应该注重节目品质和所传递的文化内核。所以,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综艺类节目的生产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综艺节目;文化;经典咏流传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
一.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热的传播原理分析
(一)反媒介输出的螺旋——打破娱乐性综艺独霸的局面
社会学家赖特之前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这本书里提到,娱乐属性本来就是大众传播所拥有的自身属性及功能。但是当所播出的综艺节目总数中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占据了较大数量的时候,并且收视率及点击率在短时间内极具攀升的时候,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所写的《大众传播社会作用》这本书中提到的媒介负面作用可能正在悄然发生。娱乐性的综艺节目整体呈现大都是快餐化、碎片化的,但是因为娱乐化过强所以文化内核相对较低,而且对观众的欣赏水平要求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娱乐性的综艺节目的确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条,而且商业价值也十分客观。介于上述原因,媒介在传播时可能会放弃传播其他内容,而对这些娱乐性的内容进行重复传播,这样的传播不仅使得受众逐渐退化,审美鉴赏力更是降低了大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并且由于这种传播模式占用了大量的传播时间,会导致其恶性循环愈演愈烈。综上所述,以《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一系列广受好评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了“反媒介输出的螺旋”。
(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由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其实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受众为什么使用媒介和从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来对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作用来进行分析和考量。一般在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中它的传播信息是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在使用与满足理论当中却反其道而行,受众会使用媒介时将其作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就像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类比为自助餐厅,也就是说,媒介像自助餐厅提供丰富的菜品一样提供给大众丰富的信息,而不能强求大众接受自己所传播的信息。那么当媒介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娱乐性的综艺节目时,受众对于节目类型的选择也十分单一,久而久之受众的选择就会偏向于娱乐性的综艺节目,这样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市场就会认为大众对于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并不需要,但实际上,这类综艺节目根本没有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一旦有一个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入大众视线的时候,就会产生较高的收视率。综上所述,《经典咏流传》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其实有许多潜在受众存在,而他们之所以被吸引,《经典咏流传》这类节目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水准。
二.《经典咏流传》带来对综艺节目形态发展的思考
(一)新的节目模式带来的“眼前一亮”
首先是“跨界融合”与“跨屏心动”所带来的模式创新。节目“以歌和诗”在流行音乐元素当中融入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让观众在心上好听歌曲的同时领略中国古典诗词带来的文化韵律之美;邀请文化大咖和音乐大家共同点评,深层开发、多元解构诗词里音乐中的主流表达价值,让它们在当下语言环境产生情感共鸣、刺激传播欲望;整档节目将“再造经典”作为第一要义,“轻赛制,重传承”,同时在融媒体传播道路上作出了 积极探索,深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让世代传承的诗词歌赋在音乐美妙的旋律中迸发新的生命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典。
(二)突破选题后带给观众的惊喜
第二是在诗词类别、音乐风格、咏唱嘉宾三个方面全面实现了选题创新。在《经典咏流传》看到了一种分外开阔的“合纵连横”气象。“合纵”,是传统和现代的握手,上下五千年的浩瀚诗词,共同穿越时光的长河在2018年狗年春节的伊始放歌荧屏,缔造一场文化盛事;“连横”,是变革了在音乐曲风的选择和诗词类别的甄选中的文化差异,而是用一种有容乃大的宽容情怀唱响经典,共话文化。视野之广袤,格局之高远,令人叹服。
从文艺界人士到各界的名人,从青年明星到普通支教教师,《经典咏流传》的参演嘉宾来自于社会各界。而在所有的表演者当中,让人最为震撼和难忘的,是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她的名字是巫漪丽 。巫漪丽 老师是新中国首代钢琴演奏家,耳熟能详的钢琴曲《梁祝》即使由她进行钢琴伴奏缩谱编写与首次表演。因为老人年事已高,节目组专门设置了以“跨国联动准直播演唱会”来实现了综艺性、新闻性和纪实性的三者统一。
当《梁祝》那熟悉的旋律如潺潺流水般流淌在我们耳边的时候,我们眼前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场景,却很难想象这段乐曲的弹奏者是一位88岁的老人,而现场观众专注的神情和热泪盈眶也证明了老人奏响的不仅是一段熟悉的旋律更是用生命谱写着真正的“大美”。
(三)“跨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格局创新体现在实现了价值观念的引领上的。去年一年,我电视创新有两大变化,《经典咏流传》非常好地证明了 这两点;第一是垂直精分引爆大众围观,我们用音乐传播诗词,形成了音乐和文化两大细分品类的合流以及升级;第二是电视文艺美学的回归,虽然去年一年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了很多创新,但是“益智答题”和“朗读诵读”这两种模式占据了过多比例,市场跟风现象十分严重,《经典咏流传》适时为我们建立了全新的“文艺美学”标杆,特别是在音乐美学和诗词美学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如何长久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
(一)百家争鸣,各寻姿态
同类别的节目呈现井喷式爆发,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比如《朗读者》与《见字如面》,看起来形式相同,实则内核不同。如何寻找姿态?首先是提高独立研发的创新能力。引进和改编是现在电视综艺行业是永恒的惯用手法,综艺节目本身也具有易复制的形态特征。所以,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应该更加强调独立创新,不再只是去一味跟风、抄袭。不管是针对高层次群体,还是面向普罗大众,都需要更多的设计考量,在配合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制造差异化品牌,占据空白区域;在坚守文化内涵阵地的同时,打造娱乐包裹的精美外壳,最大限度上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在充满趣味的模式中逐渐的渗透传承文化,才能将这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到极限,并有效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只有依靠开辟新语境的挑战,契合时代的精神内核,不依靠模仿,才能做出有自己特点的文化综艺节目。
(二)别让文化综艺节目仅仅披着“文化”的外套,新瓶装旧酒
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很多形式的加入及变化都是出于“综艺”的考量。但在“综艺+文化”的这场交融结合中,文化的含金量似乎并不太高。在对一个节目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花费时间去建立一个这样的价值观。其实,一档优质的综艺节目,不光可以借助我们本土文化的特色,通过利用观众熟知的文化元素进行创造,还可以通过陌生的差异化内容和价值,给予节目更多的“让人惊讶”的张力。
(三)更加走心,抓住精神内核
一个节目的外在形式固然重要,但很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假文化”综艺,作为精明的观众或许并不买账。作为文化综艺类节目,节目呈现时首先着眼的不是节目外在形式要如何炫酷高端,而是節目内容必须精品化。什么是节目内容?
如果说大众文化是受众对于文化产品产生的精神欢愉,而需求文化就是生理愉悦。观众接受传媒产品所感受的感官冲击,带来的是视觉停留,而伴生的文化渴求则依靠产品的文化内涵。从传媒产品的营销方面来看,打造娱乐氛围是产品的“外包装”,而后继文化积淀才是“娱化”产品真正的养分。我们所说的内容,也就是节目的营养成分,它能带给观众新体验、新知识、正能量,寓教于乐,在趣味中感知真善美。
四.结语
伴随着中国综艺节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愈演愈烈,综艺节目当中承载文化内核的内容生产和从中体现的电视文化,也在不断的 发展和变化着。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逐渐普及,“文化狂欢”这一现象或许并没有从根本上带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真正的繁荣发展,但是面对综艺节目市场上各类节目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和生态格局,我们有必要考虑如何通过文化的力量,来设计和制作出真正有内核,有竞争力,并且能够历久弥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孙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北方文学,2017年4月16日,第176页。
[2]陈娉婷,黄浩:文化综艺类节目热潮及其发展形态探析,南方电视学刊,2017年第二期,第21—24页。
[3]曲晓燕:在喧嚣中回归的文化综艺,中国文化报,2017年8月30日,第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