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丽
摘 要:《艰难时世》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不朽之作,真实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阴暗和泯灭人性的一面。文章主要从焦煤镇的乡绅—格擂硬和庞得贝以及周边的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利用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来研究《艰难时世》中强调的“事实”哲学。
关键词:《艰难时世》;功利主义;“事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
引言:
《艰难时世》是狄更斯成熟创作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发布于1854年。此书自发布以来便引来了种种争议,学者们对其褒贬不一。通过对《艰难时世》地研读,我们会发现历经一百多年而仍可以给世人带来普世价值观的经典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通过运用功利主义的思想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私自利面目以及受资本主义迫害的工人阶级的真实写照。
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新兴阶级—工人阶级诞生了,虽然他们为社会辛苦的劳作,但是却不能满足温饱。[1]阶级矛盾的激化需要社会变革来缓和,功利主义应运而生。作为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认为最大多数人的快乐才是实现人权的最终目的。然而,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边沁特别强调个人利益的优越性。他认为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社会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利益。所谓功利主义,即凡事要考虑个人利益,将其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2]而且他认为快乐是可以量化的,即快乐的数量由强度、持续期、确定性、繁衍性、纯粹性、成效性和幅度决定,这完全忽略了道德层面的要求。
1.功利主义下的教育“事实”
《艰难时世》中有四名主要的学生接受了卖却孔掐孩教师和格擂硬的“事实”教育,分别是露意莎,毕周和小汤姆、西丝。这四名学生对“事实”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1.1“事实”教育下的“模范生们”
格擂硬是焦煤镇的五金商人,同时也是国会的议员。他是功利主义的忠实信徒。在文章一开始,他就对学校严格命令:除掉事实之外,不要教给这些男孩子和女孩子其他的东西,只有事实才是生活中最需要的。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培植,一切都该连根拔掉。[3]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作为功利主义者对“事实”的绝对服从。格擂硬将万事万物都归于“事实”的范畴,甚至于人性,他也可以用尺子、天平和乘法表去测量,可以计算出准确的分量和数量,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是数字和算术解决不了的。可见唯“事实”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驻扎在格擂硬的脑子里。他用四四方方的“事实”哲学来教育孩子们,所谓“事实”教育就是功利主义教育,不考虑孩子们真正的需要,更不要提适度的温暖和关心了。在这种教育下,确实出现了一批“模范生”—露意莎和毕周。
露意莎是格擂硬最为得意的“模范”女儿。在父亲格擂硬的教导下,露意莎逐渐将心中“幻想”的火星熄灭。甚至在涉及婚姻大事时,父亲都在用统计學来分析利弊:在参考这些数字时,我发现双方年龄不相称的婚姻占绝大的比例,而且在这些婚姻当中,年龄较大的一方,差不多有四分之三都是新郎,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说明这个“规律”的广泛性。为了劝说露意莎嫁给比自己大三十岁的银行家庞得贝,格擂硬用所谓的“事实”来迫使露意莎甘心于跳入自己苦心经营的圈套,来成全自己钱与权的丑陋交易。作为典型的“模范生”,露意莎最终获得的不过是婚姻的破裂与信仰的丢失,在没有爱的婚姻里过着精神上形单影只的生活。
学校里的另一 “模范生”毕周,深得格擂硬的喜欢。对于“事实”的记忆和背诵应用自如。毕周被理性教育完全地同化了,作为银行职员,他充当了告密者的角色,并无丝毫同情心,把自私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与斯巴塞太太的谈话中,他认为人是没有必要结婚的,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比花在家庭上面更有价值。一个人自私到这种地步,可见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多么可怕。格擂硬亲自教育出来的学生到最后背叛了自己,用“事实”来驳斥自己,差一点就使小汤姆出逃的计划功亏一篑。
1.2“事实”教育下的“失败者”
小汤姆是“事实”教育的反抗者,一直与父亲格擂硬做着无声的斗争。他曾希望把所有事实和数目聚拢起来,还有那些发现事实和数目的人聚拢起来,用一桶火药把它们炸的精光。他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家和父亲。去庞得贝银行后,虽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嗜赌成性的毛病促成最后抢银行的悲剧。事实证明小汤姆身为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无法摆脱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劣根性,尤其是当他炫耀露意莎为了他而嫁给庞得贝的事实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小汤姆是“事实”教育下真正的失败者。
西丝是马戏团演员的女儿,对格擂硬的“事实”教育“一窍不通”。由于给出的回答都是出于“幻想”,不符合功利主义者所强调的“事实”,总是受到责备。在其父亲出走后,西丝被格擂硬收养。在之后的“事实”学习中,西丝仍旧是“愚钝”的没有丝毫进步可言。恰恰是这种“愚钝”最终拯救了露意莎的情感幻灭,帮助露意莎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恢复了格擂硬家的人情味,让格擂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力量。西丝是唯一一个“事实”教育的收获者,她让感性的力量战胜了冷冰冰、硬邦邦的理性。
2.功利主义下的阶级“事实”
资产阶级利用功利主义谋求私利,残忍地剥削工人阶级。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工人“非人”的生活表示满腔的同情,真实的描绘了工人悲惨的命运,斯梯芬和史里锐马戏团恰恰是这种阶级调和的思想的表现。他们是反功利主义的代表,是功利主义的受害者,与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资产家、银行家、工业家的庞得贝,一个毫无情感的人,一个追随格擂硬“事实”哲学的人,一个自吹自擂自己白手起家的人,到最后自食其果,跳进了自己挖的陷阱。他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工人阶级,也就是小说中的“人手”进行无情的打压和剥削,让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生活困苦。
以斯梯芬为代表的“人手”在社会上受到种种打击,既遭工会排挤又被庞得贝解雇。更为悲惨的是,斯梯芬的个人婚姻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希望通过社会法律来解除和现任妻子之间的义务,娶瑞茄为妻。当他找庞得贝寻求解决办法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一个工人阶级永远做不到的要求:寻求离婚法律诉讼需要上万磅的费用。由此可见,法律在英国是不公平的,它是为了对付贫苦人民的,而资产阶级却可以利用金钱的威力摆脱法律的羁绊。正如庞得贝最后和露意莎却离了婚,重新过回单身汉的生活。
史里锐马戏团和四四方方的“石屋”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天马行空的自由,一个却是被“事实”压抑的束缚。生活在里面的人也各自被环境影响和改变。生活在“事实之家”的格擂硬和庞得贝都认为马戏团的演员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虽然全团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写不出一两个字来,可是,这是一个讲究温情的大家庭,他们想象力丰富,动作敏捷,为人们带来欢乐。这不仅和“人手”们单调的机械生活形成强烈对比,对于资本主义者之间尔虞我诈、趋利避害的行径也是一种赤裸裸的嘲讽。
狄更斯描写了在焦煤镇上毫无地位可言的马戏团,这个代表了他眼中的“幻想”世界,战胜了焦煤镇统治者格擂硬和庞得贝所垄断的“事实”世界。格擂硬先前的蔑视换来的却是马戏团的无私帮助,恰恰是这种“人性”的光辉给统治者们带来了温暖的情感体验,以至于最后格擂硬承认了自己功利主义哲学的失败。
结论:
狄更斯在小说中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通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和命运转变来说明资产阶级所信奉的功利主义是造成其自身悲剧的根源。
虽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那么彻底,但是也不能否认这部小说的现实价值。狄更斯坚持人道主义,强调用仁爱、宽恕化解阶级对抗,反对暴力,幻想用道德感化的力量来化解阶级矛盾。
参考文献:
[1]Bentham, Jerem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23.
[2]Dickens, Charles. Hard Times.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8.
[3]邊沁,政府片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