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真
摘 要: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作品的风格渐变与她一生的情感经历紧密相关。本文探究了李清照词作与她情感经历之间的关联,具体从“闺中待嫁,渴望型创作”、“嫁为人妻,幸福型创作”和“丈夫离世,惆怅型创作”三方面作详细分析,最后综述了李清照情感经历对其词作品带来的影响,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李清照;词作;情感经历;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1
一、引言
李清照是我国宋朝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她创作的词作品脍炙人口,被千古流传,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品进行鉴赏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随着李清照年龄增长及情感经历的延伸,她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内涵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具体来说,在她闺中待嫁时,创作的词作品大多轻松快乐,并流露出对如意郎君的渴望期盼;在嫁为人妻后,她所创作的词作品则显得情谊浓浓,表达出了身为人妻,体验爱情甜蜜的幸福情感;而丈夫离世后,李清照的人生境遇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如意的情绪久久挥之不散,此后她创作的词作品则流露了不少惆怅情绪,让鉴赏之人也能够很容易地体会出其中的凄惨悲凉。整体上看,李清照情感經历对她的创作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也将围绕这一主题做一些分析。
二、闺中待嫁,渴望型创作
李清照一生的情感经历是喜忧参半的,在她还是一个天真活泼的闺中待嫁少女时,便对自己的爱情充满了憧憬,并写下了很多经典词作表达自己的这种憧憬,例如《点绛唇》、《浣溪沙·闺情》等,都体现出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对爱情的大胆渴望,从这些词作品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了解李清照对如意郎君的标准。以《点绛唇》为例,将一种对爱情的青涩朦胧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述得真真切切。整首作品的第一部分从“蹴罢秋千”开始,将主人玩罢秋千之后“慵懒”、“疲惫”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而进入第二部分后词境突然从“见客人来”发生转折,“和羞走”、“倚门回首”两处将主人对来客的朦胧情谊表达的既含蓄,又恰到好处,将无忧无虑少女的娇憨情态,及对一见钟情人的羞涩朦胧情谊表现出来。而在作品《浣溪沙·闺情》中,则通过对主人公神态的细致刻画,勾勒出一个楚楚动人少女内心细腻幽深的情愫,作品第一部分以“一笑开”、“ 衬香腮”、“眼波才动”刻画出了女主人神态的细微变动,而这种变化正是由于她遇到了钟意之人,第二部分中则以对偶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表达出了少女欲说还休的姿态,既含蓄又张扬。整体上看,李清照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她闺中待嫁情感的真实写照,创作的渴望型特征十分明显。
三、嫁为人妻,幸福型创作
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她的情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婚后两人如胶似漆,夫妻恩爱,此时她的创作也由早年待嫁闺中的渴望型转变为幸福型,很多作品如《醉花阴》、《一剪梅》等,都体现了她对夫君的爱意和身为人妻的幸福感,甚至是和丈夫之间的一段小别离,都能挑起李清照深深的依依不舍,由此可见两人婚后生活的幸福程度。以《醉花阴》为例,这首词是在赵明诚一次外出未归时,李清照由于思念郎君,难以忍受别离之苦的背景下创作,作品的上半部分用“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等语句,从寄物于情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赵明诚的想念,而作品下半部分则刻画了一个赏菊的情景,刻画了自己和丈夫之间的日常相处的情趣,其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流传千古的绝句,尤其是“瘦”字一语双关,将对丈夫的想念之情倾诉到高潮。在《一剪梅》中,李清照则表达了一种更为深沉的相思之情,写于赵明诚独自一人去淄州做官,李清照一人留守青州时期,这段时期两人聚少离多,李清照在作品中写到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经典语句。总而言之,嫁为人妻后李清照的词中多了成熟女人对丈夫的眷恋之情,尽管作品中时常流露出离别的思念之苦,但却是幸福之情的不经意外露。
四、丈夫离世,惆怅型创作
丈夫离世对李清照情感上的打击很大,此后她一直处于孤苦无依的状态中,悲观抑郁的情绪充斥着她的生活,而这种情感上的抑郁也直接影响到李清照的词作,使她的作品表现出消沉、惆怅的情感内涵,少女和为人妻时代的热情和幸福之情在她的作品中也已烟消云散。其中以《武陵春》为这一时期为能反映她情感状态的代表作,整首作品借暮春之景表露了她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惆怅,其中第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便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定位在惆怅之上,之后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则将主人公无心装扮自己的现状描述出来,究其原因与心爱之人离世有密切关系,而“闻说”、“也拟”、“只恐”等虚词的引入,给人以一波三折,感人肺腑的思念惆怅之感,心灰意冷的情绪被调至高潮,不禁引人唏嘘。
五、结语
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析不难发现,她的情感经历对词作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同时期的情感体验被她充分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成就了一首首流传千年古的经典之作。从另一个角度看,诗词大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并被流传至今,也与他们善于融情感于作品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创作手法也值得现今的文学创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朱丽丽,苑道平.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及艺术特色[J].文学教育(上),2018(10):24-25.
[2]王建阁.论李清照的愁情艺术[J].文学教育(上),2018(0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