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玄奘西行求法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之事。目前国内外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书的版本研究、佛教用语研究、词性研究等方面。但是对于该书被带到日本后对日本佛教文学作品的影响方面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去填补。本论文在掌握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日本佛教故事集大成的《今昔物语集》为例,通过出现的相同或相似的故事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大唐西域记》对日本佛教文学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今昔物语集》;佛教文学;讲唱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4
《大唐西域记》于贞观二十年(646年),由玄奘[1]叙述,弟子辨机编撰而成。全书记载了玄奘从贞观三年(629年。一说贞观元年)到贞观十九年(645年)西行求法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之事。从《大唐西域记》的地理内容来看,玄奘亲自经历了一百一十国,另记未到达的二十八个国。包括了现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给当时的唐王朝提供了了解西域实际情况的主要依据。从《大唐西域记》故事内容来看,主要记载有佛主故事、菩萨故事、拜访佛迹、旅途见闻等。其中,旅途见闻中有一部分是当地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以此可见,《大唐西域记》一书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主要讲述了高僧玄奘一路从长安,经过凉州,出玉门关西行。一路越阻涉险,长途跋涉,到达天竺。起初在那烂陀寺[2]从戒受学。贞观十七年(643年),正式东归,经由于阗、楼兰等地而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长安。此次西行求法前后共经历十七年,徒步行程近五万余里。赍归佛像及佛舍利一百五十粒之外,还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余部。从全书记载的主要内容上来看,大体上都是佛本生,佛遗址,佛教故事,各地见闻传说等类故事。
近年来,国内出版发行的有董志翘(注释)的《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201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季羡林等人注释的《大唐西域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唐西域记》、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大唐西域记》等多种注释版本。其中,董志翘(注释)本对《大唐西域记》有着如下的评价:《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和考古文献。又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民俗史史料。以玄奘法师西行求法沿途经历为主线,其学术和文化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玄奘大师个人西行取经的主观目的和直接效果,在中国以及世界东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可见,作者对《大唐西域记》一书评价之高。本论文试以董志翘(注释)的《大唐西域记》为脚本材料试探究《大唐西域记》对日本佛教文学带来的影响。
公元600年,日本开始向中国派出使节前往中国隋朝(称遣隋使)学习。公元630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前往中国唐朝。到了公元894年,在菅原道真的建议下派遣中止。在为期近三百年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佛教经典、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对当时古代日本的国家体制和文化形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日本佛教文学的发展。到了日本的平安时期,佛教文化在日本宫廷和民间都开始盛行。空海与最澄是当时平安时期佛教的开宗之祖。二人当时从唐朝学成归来之后,分别在本土开创了天台宗和真言宗,两位高僧都受到了当时日本的重视。日本在向中国派遣使节的同时,中国也有高僧东渡赴日。但是由于当时运输条件的限制,高僧东渡能携带的经籍数量非常有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高僧鉴真在历经6次东渡后终于成功抵达日本。李言恭、郝杰、汪向荣、严大中(校注)的《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中华书局,2000年)一书中有如下记载:鉴真赴日时携带《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大佛名经》十六卷、金字《大集经》一部、南本《涅槃经》一部四十卷、《四分律》一部六十卷、法励师《四分疏》五本各十卷、光统律师《四分疏》百廿纸、《镜中记》二本、智周师《菩萨戒疏》五卷、灵溪释子《菩萨戒疏》二卷、《天台止观法门》计四十卷、玄奘法师《西域记》一本十二卷等共四十八部佛教典籍。以此得知,《西域记》这部中国的佛教文学作品大概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此处《西域记》同《大唐西域记》)
到了平安时代末期,日本创作出了《今昔物语集》这部佛教经典作品,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中心,是佛教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全书分为天竺、震旦、本朝三部分,共三十一卷,收集了近一千多篇故事。《今昔物语集》从内容上来看分为三部分。即天竺部、震旦部和本朝部。记述了佛教起源的故事、佛教典籍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事、佛弟子的故事、求佛法的故事、建寺庙举办法会的故事等,包含万象,几乎涵盖了对佛教的全部认识,是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中数据最庞大的一本佛教故事集。关于《今昔物语集》编撰者或作者,也有多种考证,目前学术界基本上倾向于作者不详。至于成书年代,《今昔物语集》的编撰时期大致是十二世紀初始,而关于编撰完成的具体时间,日本学者有多种考证,结论略有差异,比较有力的说法是1120年前后,也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794~1185)末期。但是根据文中的登场人物的生平年代,以及所参考文献的成书年代和舶来年代,有关成书年代大多数的学说都指向保安元年(1120年)~保元之乱(1156年)间。有关《今昔物语集》传本的问题,都以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的平安末期~镰仓初期的铃鹿本为祖本。但是这个版本只保存下来卷二、五、七、九、十、十二、十七、二十七、二十九,这九卷,其他卷均为别的版本进行补充。如实践女子大学的黑川家旧藏本、东京大学国语研究室的红梅文库旧藏本等。
《今昔物语集》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虽较历史考证研究相比晚了很多,但时至今日已然不少。往前追溯,《今昔物语集》有部分借鉴了其他文学作品。如,《日本灵异记》(僧人景戒撰,822年)、《日本往生极乐记》(庆滋保胤撰)、《江谈抄》(池上洵一校注)、《大和物语》(作者不详,950年前后)等。往后沿伸,也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如芥川龙之介[3]的《罗生门》、《鼻子》、《丛林中》、《好色》等;梦枕貘[4]的《阴阳师系列》等。从其出典和取材上来看,《今昔物语集》除了借鉴日本本国的文献,还包含了很多的汉译佛教经典、诗文、小说等汉籍。据笔者统计,《今昔物语集》中引用的中国文献有《大唐西域记》、《法苑珠林》(僧人道世撰,668~683年)、《搜神记》(干宝撰,魏晋南北朝)、《三宝感应要略录》、《冥报记》(唐临撰,650~655年)、《白氏文集》(白居易撰,长庆年间)等。其中,记录中国高僧玄奘西行求法见闻经历的《大唐西域记》占了很大的数量。
《今昔物语集》中佛教故事众多,从中可以找到29个故事都同《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相同或相似,重点集中在天竺部分。如《今昔物语集》卷第三第七节的《新龙伏老龙的故事》、卷第四第二十五段的《龙树、提婆二菩萨传法的故事》、卷第五第六段的《般沙罗王五百卵初知父母的故事》、卷第五第十三段的《三兽行菩萨道兔烧身的故事》、卷第五第二十七段的《天竺象令人拨足中刺的故事》等。本论文引用吴彦、金伟(注释)的《今昔物语集》(万卷出版社、2006年)。
其中,佛教往生故事有,卷三第二十九段的《佛入涅槃时受纯陀供养的故事》;卷三第三十三段的《佛入涅槃后摩耶夫人下凡的故事》;卷五第六段的《般 沙羅王五百卵初知父母的故事》等。
菩萨的故事有,卷第五第十三段的《三兽行菩萨道兔烧身的故事》;卷第四第二十五节的《龙树、提婆二菩萨穿法的故事》等。
善恶之报的故事有,卷第二第二十三段的《树提伽长者得福报的故事》;卷第五第二十八段的《天竺五百商人大海中遇摩竭大鱼的故事》等。
孝养的故事有,卷第五第二十六段的《天竺林中象为盲母致孝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从主题上来看与《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相同或相似,但是在情节上有些许的变动,进行了删改和增添。
如《大唐西域记》卷第七五国,婆罗痆斯国中的菩萨故事《三兽行菩萨道兔烧身的故事》。故事讲述了烈士池边三兽塔,是如来修菩萨行之时的烧身之处。烈士池所在的树林中本有一狐、一兔、一猿彼此和睦相伴。时日天帝释想考验三兽,化身老人寻求馈食。狐狸衔回一条鲜活鲤鱼、猿猴采摘奇花异果、兔子空手而归。老人讥讽兔子并未带回食物一事。兔子听闻后,托狐狸和猿猴奔走衔来干草、木柴。点燃后,将躯身投入火中,燃烧自己献给老人。后老人感动兔子诚心,将兔子存放在月亮之中,以流传后世。后来人们在兔子焚身处建立起佛塔。这就是三兽塔由来的故事。在《今昔物语集》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卷第五第十三节的《三兽行菩萨道兔烧身的故事》。从主题上来看《今昔物语集》与《大唐西域记》都是讲述菩萨与三兽的故事,但是《今昔物语集》中多了很多对心理的描写。如:
时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
——《大唐西域记》p248
帝释天察知后心想:“此等虽身为兽,但难得有此心。有人虽然生为人身,但或杀人,或夺人财物,或弑父母,或兄弟反目成仇,或笑里藏刀,或外表可爱,内心暴躁。何况此等兽类能有这般诚心,不可思议。我要考验一下。”
——《今昔物语集》p224~225
事均为天帝释得知三兽的行为想要考验三兽这一部分的内容,可见《今昔物语集》中通过增加对天帝心理的描写,使其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同时也让故事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并且,增加的部分也将与之后三兽的行为呈现出强烈的对比。这些内容上的差异,很可能是《今昔物语集》的作者根据《大唐西域记》进行再创作而来的,也可能在《大唐西域记》传入日本之后,部分故事成为《今昔物语集》的出典,在民间流传,讲唱的过程中从讲唱之人口中发生变化的。
贯穿故事全文,从字数篇幅上来看相差也很大,《今昔物语集》中三兽的故事所占篇幅更多。对于两者的差异笔者推断在于《今昔物语集》是面向信众的讲唱文学,是为了达到说故事的人需要渲染的故事效果,和起到增加说服力的作用而增添的。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口头流传之中,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就有不稳定的一面。并且,随着讲唱者个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者的情绪变化等因素也进行改编。除了前文说到增加了心理部分的内容,《今昔物语集》中在对话方面也有改编。但是无论是《今昔物语集》还是《大唐西域记》中的三兽故事都以兔子生活在月亮上为结尾。这个三兽的故事把兔子和月亮拉到了一起,应该是古代人当时对月亮和兔子之间关系最重要的印象吧。因此,笔者推测《大唐西域记》中三兽这个故事,后来在我国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同和嫦娥一同在月亮上的兔子一样,《大唐西域记》中三兽的故事就与嫦娥的故事重叠的。仅从此点就可以得知,《大唐西域记》这部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所占的地位,读者也应当对我国的文学作品重新的认识和了解一下。同时可以更加明确推断《今昔物语集》的这个三兽故事应当就出自于《大唐西域记》。
同样讲述菩萨的故事的还有“龙树、提婆”的故事。出现在《大唐西域记》第十章的?萨罗国的第一部分,名为《龙猛与提婆》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侨萨罗国的国王十分尊敬龙猛,派人为他警卫门户。一天提婆前往龙猛菩萨门口请求讨论佛教教义。龙猛听闻后吩咐手下用钵盛满水前去,提婆看见水,投之以针。龙猛见后感叹提婆聪慧,即刻派人请进。并传之至真至妙的道理、传授如来佛的教导。
类似的故事在《今昔物语集》中也有记载。从内容上来看《今昔物语集》对《大唐西域记》原盘接受,讲述的都是龙树菩萨与提婆菩萨的故事。但是《今昔物语集》作为讲唱文学,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许改编。首先,在主人公的称呼设定这个问题上,《今昔物语集》与《大唐西域记》就有所区别。前者将主人公龙猛称为“龙树”。实际上,龙猛,又名龙树。龙树是梵语“那伽阿周陀那”的意译,所以不同作品当中有所差异。因其为印度大乘佛教创始人,所以又称“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创始祖,古代印度的佛教哲学家之一。故事中与龙猛菩萨对话的提婆,后来也成为了龙树菩萨的弟子之一,称为提婆菩萨。提婆菩萨的著作有很多,著名的有《百论》、《广百论》等。其中《百论》跟龙猛的《中论》和《十二门论》,并称为大乘空宗“三论”,所以提婆菩萨也被后人称为“三论宗祖”。其次,在龙树菩萨与提婆菩萨会面之前与门人的对话部分也有所改编。如:
龙猛曰:“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绝,法教弘扬,伊人是赖。幸能前席,雅谈玄奥。”
——《大唐西域记》p378
大师笑道:“你太愚笨。中天竺的比丘说他远道而来是想学习佛法。我没有直接答应他,将箱中装水给他是想告诉他,盛水的器皿虽小,但是能浮起无边的智慧。我的智慧如小箱中的水,能浮起他无边的智慧,因此我用盛箱水给他。远来的圣人知道我的用意,拔出针放入箱中是想告诉我,他要以自己针头大的智慧来探知茫茫大海之底。你虽长年跟随我,但缺乏智慧不悟此心。中天竺的圣人虽从远方而来,但善察我心。人有没有智慧相差如此之大。”
——《今昔物语集》p189
以此可见,虽然《今昔物语集》对《大唐西域记》在讲唱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作。虽然故事情节发生变动,但是《今昔物语集》中的故事更多了些趣味性。故事中将龙猛菩萨的人物心理刻画的更加鲜明,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让故事在面向大众讲唱的时候,对故事情节的推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还有孝养的故事,天竺林中象为盲母致孝的故事。同《大唐西域记》中卷第九摩揭陁国(下)中《香象池》一文。类似的故事在《今昔物语集》中也有出现。故事讲述了:菩提树往东有一树林,树林里有一塔,塔边有一池塘,为香象侍母之处。香象每日尽孝奉养其盲母。但偶被国王猎取走后囚禁起来,但香象每日不食水草。后来国王得知实情怜悯其孝心将其放回。听到这个象的故事的同时让人想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国内已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出自于历史典籍《三国志》(陈寿,西晋时期)中。但是追根溯源,这个故事最早来自于印度的佛经《杂宝藏经》中。《杂宝藏经》中“弃老国禄”的故事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儿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而后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所以,香象的故事中的提到的象,很明显有印度文化的痕迹在里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文学可以跨越地区、跨越文化,经过受容与衍变流传开来的。
《大唐西域记》中卷十二的二十二国的瞿萨旦那国[5]的鼠王的故事在《今昔物语集》中也有记载。《大唐西域记》中称为“鼠壤坟传说”故事,《今昔物语集》中鼠王的故事称为“天竺国王依鼠打胜仗的故事”。从故事上来看,讲述的都是天竺国王在战役中,听闻沙漠中有鼠王,后因害怕无法抵挡邻国的军队,便焚香求助鼠王。经过鼠王的托梦指点,大获全胜。为感谢鼠王相助,为鼠王修建了祠堂,设供祭拜。《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所讲的鼠王故事,不仅是故事记载。在今天和田地区的古代遗址中,发现了鼠相的木板画为证。在古代,有关老鼠的记录,不仅是负面灾害的形象,有时也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在历史的背景下,《大唐西域记》中的瞿萨旦那国确实遭受过战争的侵扰。但是当时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也就是佛教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也有书记载可以推断和田当时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经典当中有关老鼠的故事,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今昔物语集》中的鼠王的故事,相较《大唐西域记》而言,面向大众在传唱的过程当中通过填充使《今昔物语集》中的神话故事性更为浓厚。并且,将国王在的内心戏、国王与鼠王梦中的交谈表现得更为传神。如《大唐西域记》中,鼠王托梦的部分,鼠王在国外的梦中说道“很愿意帮你,希望尽早出兵。明天会战,必能得胜”。另一方面,《今昔物语集》中表述为“大王不必着急,我一定加护你取得胜利。天亮时战争就要开始了”。后者将鼠王展现的更为活灵活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地点来看,《今昔物语集》误把这个故事的地点记录成了天竺。说明在《今昔物语集》在讲唱记录的过程中,更多的参考了《大唐西域记》里的内容,并且同时也可以了解到鼠王的故事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民间故事。
综上所述,《今昔物语集》以《大唐西域记》为出典,将其中的一部分故事进行改编的。改编的故事的种类有很多,有佛本生的故事、孝养的故事、民间传承的故事等,是具有多样性的。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大唐西域记》本身故事内容丰富性、地理记载的详细性、历史记载的多样性等。《大唐西域记》对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都提供了很多的传奇神话故事作为参考脚本。其次,《大唐西域记》记述的是以高僧、佛教的视点,记述了信仰、善恶之报、孝养等故事。可以得知佛教传入古代中国,逐渐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融入了中国儒学的社会观。也可以说是融合而成了佛儒互相调和、互相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
所以,笔者以本论文为此研究开头,今后会就逐段故事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大家可以一方面了解《今昔物语集》,另一方面重新认识《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重要位置。
注释:
[1]玄奘:又称三藏法师。是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
[2]那烂陀寺:梵名Na^landa^,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为施无厌寺。
[3]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
[4]梦枕貘:生于神奈川县小田原市,本名米山峰夫。日本奇幻小说大师。
[5]瞿萨旦那国:今中国新疆和阗,又称于田。
参考文献:
著作:
[1]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M].商务印书馆.1980 .
[2]真人元开(著),李言恭、郝杰、汪向荣、严大中(校注). 《唐大和尚东征传》[M].中华书局. 2000.
[3]吴彦、金伟.《今昔物语集》[M].万卷出版社.2006.3.
[4]杨增文.《日本佛教史》[M].人民出版社.2008.6.
[5]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叙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9.
[6]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中华书局.2008.4.
[7]玄奘、辩机(撰),董志翘(译).《大唐西域记》[M].中华书局.2015.3.
[8]曲朝霞、郭宁、邬磊.《今昔物语集》本朝故事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2016.6.
论文:
[1]王德朋、庞丽媛. 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述论[C].渤海大学学报.2006.
[2]马鹤.《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对《冥报记》的细节再创作——以报应说话为中心[C].赤峰学院学报.2010.5.
[3]刘九令.《今昔物语集》在中国的传播与芥川龙之介[C].广西社会科学.2011.12.
[4]刘九令.《今昔物语集》在中国的传播[C].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2.
[5]丁庆勇.《唐代游记文学研究》[C].武汉大学.2014.10
[6]董晓萍.《大唐西域记》的民俗学研究:佛典文獻与口头故事[C].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4.12.
[7]高田时雄、裴亮.《大唐西域记》在日传承问题[C].长江学术.2015.4.
[8]田峰.《大唐西域记》中故事传说的价值[C].兰台世界.2015.6.
[9]许栋、李艳.唐代佛教典籍向日本流传的途径[C].五台山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