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岩
摘 要:沈从文的《边城》中的描写的爱情淳朴、真挚、朦胧而又美好并且颇具地方民族特色。但是文章中的翠翠、天保、傩送等人的爱情无不带有宿命论的味道,这让原本就朦胧的爱情故事更添一种无以言说的凄凉之感。这种影响他们爱情的宿命色彩来源于他们生长的地方、身边的人,当然也包括创作者。本文将从《边城》的宿命论色彩出发,结合翠翠、天保、傩送的爱情来分析《边城》中的沈从文的宿命观。
关键词 :《边城》;爱情宿命论;湘西世界;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1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特色的中篇小说,其中的描写的爱情历来为人称道,也不免让人唏嘘叹惋。文章中为我们勾画了淳美的湘西一隅——茶峒小镇,展示了这个民间世界的风土人情和爱憎哀乐。沈从文将自己从湘西世界得到了宿命观念无意识的带入了作品之中,使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带有宿命般的信仰,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爱情的选择和看待,形成了《边城》独有的爱情宿命论色彩。
湘西世界的古老神秘甚至落后和本身具有的苗族血统都影响了沈从文对待命运的感情。在苗族的风俗文化中带有浓郁的宗教神秘色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信鬼尚巫的巫楚文化,而这种信鬼尚巫的传统恰恰包含着中国传统的“生死轮回,命由天定”的宿命观。
都市生活的疏离与欺诈也让他受尽挫折与冷落。沈从文的都市生活过得并不如意,从他的自传即很多作品中都会发现这一点。在城市生活的淘染下,沈从文越发的厌恶所谓的都市文明,越发觉得生命的荒诞和无意义,也愈加的怀念他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因着“一切努力都是枉然”而越加相信宿命,他想超越当下都市的丑恶却又宿命般的回归,都是“命定”。他企图超越宿命最终又回归到了宿命,并让自己对宿命更加深信不疑。
一、翠翠:宿命的延续与循环
翠翠的生长环境一直使她不谙世事,造成她胆怯害羞、扭扭捏捏的性格特征。她第一次遇见傩送是在一年的端午看劃船之后,爷爷先行回了渡口,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的时候。傩送好意请翠翠去他家等却被翠翠误解。后来傩送请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翠翠回去之后才了解了他的好意,心里又吃惊又害羞,从此才有了小儿女的心事。但翠翠对于傩送的爱是巧合而又模糊的,她自己可能都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她喜欢上傩送只是作者宿命般的安排下的结果,如果在那次端午她遇上的第一个男孩子是天保,也难以保证她不会爱上天保,可以说她对傩送的喜爱只是因为在恰好的时间出现了一个可以让她有感情寄托的人而已。因为在后文中傩送来送老船夫的酒葫芦,翠翠“觉得好像是个熟人,可是眼睛里像是熟人,却不明白是在什么地方见过面。”她此时已经记不起傩送的样子,她喜欢的傩送是那个端午恰好出现在河边的同他打趣的男孩子,但是单纯善良的她也想不清楚,以为自己的心底还是喜欢的傩送这个人。
翠翠就生活在湘西醇厚的民风所营造的“善”的乐土上,这种集体供奉的“善”却以牺牲个体为代价。翠翠母亲与屯防军人不溶于风俗最终以死亡代替爱情,同事湘西自然造化的翠翠也重复着母亲不幸的命运。在她与天保、傩送的爱情纠缠中,爱情已经是失去了其高贵的独立性,成为兄弟二人互表亲情的牺牲品;爷爷正是由于“善”更增加了翠翠爱情道路的曲折。翠翠的爱情似乎注定好了要是父母爱情悲剧的延续和循环。
二、傩送:必然的错过与自然的逆反
傩送在《边城》中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男性角色,他和气亲人、自然不骄作,身上带着作者寄予着的美好愿景。他愿意舍弃碾坊去撑渡船,但是他的态度使这场爱情的追逐变成了一场游戏。他走马路也想要帮哥哥唱歌,让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大哥虽然不会唱,但是不想请弟弟来当竹雀,可弟弟很固执的要哥哥实行这个办法,他认为这么办才公平极了,但是翠翠在这场游戏中全然被蒙在鼓里,无论她哪天有所回应本意也是回应二老,但是这种方法就增加了宿命的意味。
傩送作为“自然之子”、作者笔下的理想人性,必然要回归自然。自然孕育了傩送,给了他生命与坚强纯良的品格,他也要顺应自然的生长,这时的自然即命运——人即命运本身,人不能对抗自己,即不能对抗命运,人不能超越宿命即要回归宿命。
《边城》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不是老祖父、傩送,甚至也不是翠翠,而是天保。他首先没有得到创作者的偏爱,也没有弟弟那样得到父母的偏爱,在整部小说中只有老祖父想要天保做孙女婿,但是偏偏孙女喜欢的是弟弟傩送,虽然是弄潮好手,赌气下行后也被水淹坏了。天保与翠翠之间的故事最能体现古希腊的宿命论色彩——他一直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可偏偏所有的事都来阻碍他与他为敌,他也很努力,最后还是不可抗拒的失败了,这是命运安排的悲剧。
总之,在宿命的超越与回归中,沈从文力图去创造一种“不悖乎人情与人性”的美,而《边城》就是他这种人情人性美的真实再现,虽然其中的爱情纠葛充满悲剧色彩,但沈从文将“宿命观”根植其中,让人读后不过叹惋却并不觉得可惜。这种文本对宿命的回归产生了读者对宿命的超越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3]张光芒:《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