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带的忧郁”到“原野的忧郁”

2018-02-12 09:43孟宁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摘  要:人类学家实地考察所得来的《忧郁的热带》与小说家虚构生成的《刺猬歌》,尽管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差,跨越从热带到原野的地域差异,但二者在对原始风情的再现,对张扬生命力的描绘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上却是出奇的一致,可以说,于原始的狂野中见现代性的殷切忧思可谓二者的共通之处。然而,擅长虚构的小说家与实事求是的人类学家终归是不同的,《刺猬歌》中的现代性忧虑被小说家虚构出来的绚烂的童话外壳有意地遮蔽住。因而,以《热带的忧郁》为“解剖刀”,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的广袤视野将《刺猬歌》中郁结着的现代性忧虑加以剖析是具有可行性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文从“忧虑什么”、“忧虑的形式”、“忧虑的意义”三方面做考量,即可将小说家隐藏在成人童话外壳下引而不发的现代性忧虑化解开来。

关键词:热带的忧郁;刺猬歌;现代性忧虑

作者简介:孟宁(1993.11-),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3

《热带的忧郁》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1955年出版的一套人类学专著,书中以作者青年时亲访亚马逊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的经历,于丛林深处原始部落的奇异风情中思索人类文明的生成模式、现代性脚步的功过是非以及人类明天何去何从的问题。尽管书中不乏热带风情的新奇与魔幻,但更多的是作者以人类学家的站位对于现代性入侵下人类存在问题的忧思,书名所谓“热带的忧郁”正体现于此;时间流转半个世纪,从法国到中国,这份对于现代性的沉甸甸的忧思,在当代小说家张炜的笔下生成了一部《刺猬歌》,与《热带的忧郁》相比,人类学家那忧思的目光也在《刺猬歌》中得以延续,原始的莽林在消失、神秘的野物们不见了踪影、大海翻腾与喧嚣不再被人当成圣音,现代性的脚步步步逼近,留下的只有那栋栋直插云天的“紫烟大垒”,以及那乏味的、重复着的城镇格局。

从“热带的忧郁”到“原野的忧郁”,从人类学家的实地考察到小说家的书房虚构,这份忧郁的背后是对于双刃剑——现代性反复考量的执着,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人类共同体命运的热忱关注。因而,从理论到小说文本,由《热带的忧郁》中人类学家忧思的眼光切入《刺猬歌》那片曾经广袤而后消逝的那片原始莽林,探求现代性脚步下正在逝去的原始生命张力,有可行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次论文写作以《刺猬歌》为蓝本,以《热带的忧郁》为“解剖刀”,旨在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的广袤视野将《刺猬歌》中郁结着的现代性忧虑加以剖析。

一、令人失望的现代性后果——原始属性的远去与异化

“他笔直地站立着,痛苦地哭泣、祈祷、嚎叫。但还是听不到什么神秘的声音。他睡觉的时候,也并没有被带往有各种神秘动物的庙堂里去。他已完全明白确定没有任何人会赋予他任何力量、权力……”[1]列维在他的《热带的忧郁》中这样描绘现代性带来的失望。野蛮人的梦之神消失不见带来的恐惧与不安如此强烈,然而,此种原始之物的消失僅仅是现代性令人倍感失望的第一步,伴随着步步紧逼的现代性脚步,原始属性的畸变与异化才是这令人失望的现代性所带来的最大恶果。

首先,伴随着入侵的现代性脚步变异最明显的就是整个时代的异化。霍老爷与野物狂欢的时代过去了,唐老驼靠枪杆子出政权的时代也过去了,棘窝镇到了唐童执掌的年代已经全然变成了金钱主导一切的时代。正如美蒂所说“现在的人满脑子都是钱,除了钱,再大的事儿都扔在脑后了”[2]。置身于这样异化的时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个人的物质化,为了金钱和利益急着去抛低自己,人群中行走着的到处都是尖鼠、狐狸、豺、土狗和臭鼬子一类。尤其是对于“尖鼠”这类人物的刻画,小说家的虚构艺术寥寥几笔竟将时代变迁下异化的个人展露无遗。“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头,可一照镜子又发现自己过气了,怎么看怎么像一只脱毛的老鼠,脏不拉叽的”[3]如此想做荡妇而不得的心态,足以可见个人的异化与扭曲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其次,除了时代与个人的异化,现代性入侵体现在《刺猬歌》中最明显的是土地原始魅力的消减:过去的土地是有魔力的,女人们像美蒂母女,纵使环境恶劣也依然能与土地厮守在一起,并用辛劳与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安心等待爱人的归来;男人们像流浪的良子、廖麦,出于对土地的执念终有一天不再留恋流浪的自由而重返故土。而在现代性步步紧逼的新世界,朴实无华的土地只让人想逃离,进而去拥抱那幢幢紫烟大垒耸立着的工业王国。关于此种土地情怀的淡薄,人类学家列维在他的书中亦有提及,“在旧世界中,人与土地之间所建立的那层小心翼翼、互相取予的关系,那种经年累月互相调适的关系,从来未曾在新世界出现过。在新世界,土地被虐待,被毁灭。”[4]土地的神圣感、崇高感是伴随着现代性入侵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没落的,最终在原野的女儿——美蒂那里消失殆尽,她来自原野,却最终背叛了养育她的土地,更何况棘窝镇的其他人呢?

最后,令人失望的现代性的直接后果是生成了一座座相似的,却又单调、乏味的城镇。“现代的城镇,其原有的特色都已被抹杀,很难在里面看出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历史,所有的城镇都变得越来越像,只剩下一些行政上的区别”[5]。在《刺猬歌》中改了名的鸡窝镇热闹非凡,斑鸠大道、凤凰路车水马龙,居民区商业区排布的整齐划一,商店、发廊、餐馆、酒店琳琅满目,其热闹喧哗大有“烈火烹油”之势。然而,在这繁华背后却总觉得空洞、吵闹,总是少了昔日石头街的那份鲜活了。过去还是棘窝镇的时候,莽林、荒原、大海等种种神秘的世界在这个小镇碰撞、交流,小镇人甚至有野物的后代,有作为生灵的鲜活;而现在,伴随着现代性的入侵,小镇的神秘底色早已消失不见,正如改名后的“鸡窝”二字,一语道出了现代性背景下城镇的平庸、乏味、毫无特色。

现代性的脚步越来越近,原始的属性势必离我们原来越远。现代性的糟糕产物——异化的时代、物化的个人、淡漠的土地情节以及出现的单调、乏味的大批城镇。这些令人担忧的现代性产物由小说家运筹帷幄,排布在虚构的世界里。那个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完全陌生的棘窝镇,绝不仅仅是现代化铁骑下牺牲了的某一个,这里体现出的原始生命力的沦丧具有普泛性的意义,这也正是小说家在《刺猬歌》中郁结的忧虑之所在。

二、忧虑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成人童话外壳的有意遮蔽

不同于人类学的实地考察、如实记录,小说的艺术在于虚构的魅力,在这部《刺猬歌》中,作者张炜用小说家虚构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绚烂的成人童话外壳,将内心的焦灼、忧思以及苦痛隐藏在这一外壳之下,曲折传达。

首先,就小说家精心建构出的“童话外壳”来看。《刺猬歌》在小说家驰骋的想象力与神奇的笔触之下,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奇妙的成人童话世界:有海边莽林的广袤幽深、有两世血仇的轮番上演、有人与野物的爱恨纠葛,有爱的疯狂炙热,也有苦痛的刻骨铭心。童话色彩浓郁,不外乎体现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周遭环境的魔幻色彩之上。对比来看,似乎比莫言的《蛙》魔幻色彩更为浓郁。小说塑造了许多富于童话色彩的人物,例如刺猬的女儿美蒂,以及小说中一群乌龟、狐狸、兔子、土狼变幻而来的人。在此基础上,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曲折离奇,想象力丰富,例如霍老头宴请,秘林深处的动物们幻化人形前来赴宴,酒到浓时不禁漏出尾巴来,帮野物接生、与野物相爱交欢等,这样的情节小说中随处可见。此外,小说所勾勒出的想象世界童话色彩更是丰富。深山、平原、丘陵、生命力旺盛的莽林,在迷雾中翻腾着的大海,小说家用驰骋的想象力把这些奇景拉入同一个时空,进而营造出《刺猬歌》里与众不同的童话世界。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在绚烂的童话外壳之下,小说的丰富性不言而喻,万物有灵的主旨、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对于现代性的反思、爱情与金钱、权力的斗争,时代的表现等等。小说中的许多细节仔细一品,便可见其背后的丰富内涵。棘窝镇“吃土”对抗饥饿一方面正是60年代自然灾害时期人民生活的缩影,唐老驼的专制蛮横,对于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执着,对于文化人身份——眼镜的痛恨,在一定程度上不也正是文革对知识分子迫害的写照吗?还有最后美蒂在土地问题上的妥协,最后一片田园被工业用地强占了,这是不是也是作者对工业化进程中某些弊病的反思呢?小说中类似可挖掘的情节还有很多。然而面对这些成人童话之外的丰富性,尤其是对于现代性的反思这一问题上,作者却选择有意的遮蔽。

如此有意遮蔽,小说家的意指何在呢?初读张炜的《刺猬歌》觉得这像是一个成人童话,人物、故事、环境神秘、奇幻,给人以当头棒喝的新鲜感。然而,合上书,稍作沉淀你便会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和委婉表达出的绝不只是建构一个走向崩塌的童话世界这么简单。小说的丰富性上文已做了解释,那为什么小说家张炜在这里要有意地遮蔽掉这种丰富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出于艺术表现的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企圖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句顶一万句”的艺术追求过程,势必使得作者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此种艺术境界而选择有意的遮蔽;其二,是作者对于强有力的话语的妥协。文学在新时代始终选择的是边缘化的姿态,这种边缘化是文学自身、政治话语双重选择的结果,因而,张炜在小说中呈现文革、改革开放强加于人和时代的异化时,势必延续边缘姿态,套用一系列的童话外壳企图在强大的话语面前说一些自己心目中真实的声音。

童话外壳的精心编织、匠心建构,将小说背后的丰富性,尤其是对呼啸而来的现代性步伐的反思、忧虑隐藏在这绚烂的成人童话世界之中,忧虑与虚构借助这个绚烂的童话外壳交融在一起,既不失一部小说的引人入胜的魔力,又不乏沉甸甸的对于人类去向、对于社会命运的忧思与考量,形式的美感与内在的力量在这里达到完美契合。

三、现代性之殇——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自我审视

“我此刻的悲凄焦灼又向谁言说”[6]廖麦嘴中所说的这份无人言说的凄凉孤寂,一语道出了他在异化了的时代里、物质化的人群中的落寞与悲凉。前半生心安的流浪,与后半生忐忑的安稳构成了廖麦悲剧性的一生。当他怀揣着最美好的憧憬踏上棘窝镇的土地时,等待他的却是爱情、亲情以及理想生活的三重背叛。在爱情里,曾经亦是九死一生的一对,“而如今只想一口一口咬死自己的心爱”[7]恋爱的温度俨然降至令人寒心的地步。昔日恋人熬过了重重磨难最终走到一起,距离近了心却疏远了,尤其是美蒂在廖麦执着的土地问题上向唐童的工业王国所做的妥协,更是深深刺痛了廖麦的心。在亲情上,背叛带来的打击亦是沉重的,廖麦自以为天真懵懂、引以为傲的女儿在金钱的诱惑下,也背叛了父亲,甚至喊仇人爸爸。而自己的事业、理想,那份晴耕雨读的美好向往,那种凭劳动吃饭,一生干净、清醒、无欺的知识分子情怀也在现实的打击下离自己远去,廖麦不禁发出“原以为这是最朴实无欺、最容易实现的事情今天看真是大错特错”[8]的感慨。

然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在承受层层背叛的苦痛的时候,廖麦深切地意识到,造成如此局面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我好好地爱了一把,大概我全部的毛病、问题都出在这里。活生生的一条汉子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没干别的,只是囚禁在两个人的世界中,甜蜜、狭窄、深深地沉迷,简直无暇他顾,回头一想让人出一身冷汗,就像这眼下的禁闭,心甘情愿……”[9]廖麦的遗憾与无奈全然呈现在这段话里了,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那份疯狂的、热烈的爱竟将自己推向了深渊,亲手造就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

面对自己背叛自己的这铁一般的事实,廖麦惊觉自己竟如鲁迅笔下的狂人一般,不禁生出自己也成为吃人之人的那份恐慌。放眼张炜整部小说的眼界与布局,其对于现代性之殇的反思绝不仅仅止步于廖麦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个体,小说家忧戚的眼光致力于横扫的是整个在现代性入侵的浪潮之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群体,扫过这些在入侵中节节败退的读书人曾经骄傲过的面庞。孤立无援地承受背叛之痛,并恐惧着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时刻警惕着自己是否向嗤之以鼻的人和物妥协让步、有所附丽。小说家通过虚构出来的廖麦的一生传达出对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忧虑。所谓现代性之殇,即现代性冲击之下所造成的知识分子对于自身的恐慌、失望,正如廖麦般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置身于异化的时代,行走于物化的人群,种种诱惑朝你飞奔而来,你坚定、执着地拒绝着,立场坚定地做着自己。然而不知在哪一环节上放松了警惕竟就一发不可收拾,底线全盘崩坏,成为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一个,在时代的流转中丧失对自我的把握,这种恐慌才是现代性之于知识分子最大的恐慌。

《刺猬歌》为现代性的种种恶果而忧,虚构出斑斓的童话世界,并借此来反思、考量现代性强加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意义——那是一份源于内心深处对于不可控的自己的深深恐惧。顺着于人类学家半个世纪前的忧思、怅惘,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打开小说家在《刺猬歌》中构建的魔幻世界,不禁发现葱郁莽林、无边荒原、鲜活野物之下的是小说家身为文学知识分子对于这一群体的无限忧虑。现代性来了,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存在呢?

注释:

[1]【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热带的忧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36页。

[2]张炜:《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3]张炜:《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05页。

[4]【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热带的忧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05页。

[5]【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热带的忧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29页。

[6]张炜:《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52页。

[7]张炜:《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56页。

[8]张炜:《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412页。

[9]张炜:《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