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8-02-12 07:45纪海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

纪海波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革新及发展,新媒体已经全面渗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新媒体时代之下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变化,向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应對当下时代的挑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隐性教育方法应运而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职院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研究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所谓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技术层面为支撑,以网络、即时通讯软件以及手机等硬件为媒介,为终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1]。进入21世纪以来,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也迅速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急速上升,并跃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中国青少年网民(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规模达2.77亿以上[2]。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已从传统媒体时代步入了新媒体时代,作为中国新生代力量的大学生已然成为媒体应用网络一支不可忽视的网络群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和开放,可谓是“动动手指,世界尽在眼中”,间接式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具有超越地域约束的广泛性,生活方式方面也呈现依托网络化及选择模式多元化的显著特点,这无疑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社会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导致各种价值观冲突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子技术及各种新媒体手段逐渐在大众的生活中不断普及,网络新媒体信息量的不断推送及信息爆炸给社会生活各领域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从而导致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 各种思潮、思想相互交融激荡。互联网开始把大量外来鱼龙混杂的信息、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渗入进来高校的学生群体。网络信息的冲击不但考验着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也开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2.传统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一向重视显性课程多于隐性课程,在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者单方灌输式的讲授方式向学生输入知识和思想的方式进行教学。该种授课模式以公开、显性、直接为基本特征,属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教育往往是理论化的宣导,突出强调授教者意识的权威性,把授教者的价值观、主流意识强压灌输给学生,该种模式不能明显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际教育明显被动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传统的“填压式”、“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授教者掌握着教学资源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主体,授教者通过自身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引导,以此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固化传统思政教育意识,而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然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导是即时、畅通的,学生接受教学资源的途径多元化,信息多样化,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多方途径传播,这些都给当下思政教育带来较大的冲击,如何有效的利用新媒体,如何有效的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入侵,已然是当前思政教育授教者的新挑战。

3.新媒体的虚拟性让处于意识形态巩固阶段的大学生对现实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

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具有虚拟、匿名性、交流无障碍的特征,这一特质鼓励了平台内成员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敢于无后顾之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内心真实想法。但新媒体平台的交流也表现出了散漫、无组织性,且媒体平台多元化,载体平台虽多但多数均发展的不太成熟,这就导致平台容易被利用作为虚假、造谣信息传播的媒介。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本身尚未形成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之社会经验的缺失,对很多事物和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分辨和判断。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以及新媒体的负面作用,给现今大学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应对媒体平台无秩序信息给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如何应对新媒体平台负面作用给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途径更加便捷,学习地位由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求索。

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传播快速、传播媒介多样化、呈现着“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路径”。当前,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由传统的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获取各方信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转换为“互动式”,学生学习知识的多方需求得到了可以通过多方途径传达至老师的耳中。学生学习由“点对点”的模式转变为“分享式”,即大家通过信息媒介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众人分享,在分享中获取更多的关联知识。此种互助式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带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整过程。

2.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革新迅速,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

新媒体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由此提供的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新媒体时代的引导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必然要进行一场自身的技术革新。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的单向“显性教育”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因此“隐性教育”应运而生。隐性思政教育以一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念、行为及方式的有效引导,利用“看不见”的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最大化。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媒体时代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潜隐性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具有潜隐性、渗透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正是当前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当前教育传播平台更加多样化,为推进当下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各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科技的召唤,转变教学思路,开拓教学新模式,即在原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之下,加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广。endprint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3]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原有教育模式之下,积极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

1.强化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具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机网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接连出现,使得信息生活更加便捷快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利用新技术,建设自身的媒体工具以服务于教育工作。传统的线上教育融合新技术的线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將进入双平台的新高度。

2.整合媒体平台资源,搭建多元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掌握新媒体网络平台,站稳网络主要阵地,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新力量,打造成熟的教育网络系统,提高教育和监管的实力。要想达到以上效果,高校应整合已有的平台资源,利用新兴媒体资源搭建多元可操作的媒体平台,实现新媒体网络的全面覆盖和监管。高校校园媒体平台要讲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始终,在内容方面,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可接受性,同时注重媒体平台的活跃度,通过媒体平台让学生实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校园媒体线上活动与线下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构建更具新媒体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面

校园文化构建包括包括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建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着眼于利用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活动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教育。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

主动权。要对传统的话语体系进行创新,寻求更贴近当代学生生活的表达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的信息化、数字化及网络化通道,更具有生活化、时代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积极有效推行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4.构建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

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判断和论证,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非常重要。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中,思政的管理实施主体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和与学生的参与具体情况来进行科学的观察和总结,从而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通过评估信息的反馈,不断总结凝练具有较好实施效果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形=形式以及实施载体,通过打造载体、经验推广、保证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

注 释

[1]CNNIC:2017年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解读网址:http://www.199it.com/archives/619827.html

[2]寇晓燕,略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6.25

[3]王晓荣,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J].《青年探索》,2017.03.2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