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燕,孟凡云,王凯颖
(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高职教育是使学生蜕变为职业人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需要的不仅是职业技能,还有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等。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依据社会职业的分工及需要而设置[1]。由于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背景、社会影响及社会认知度有所不同,行业素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强调对应于行业、岗位而设置的专业,其素养要求也在通识标准基础上出现不同方向的分流,形成本专业特色的内在与外在诉求,专业文化也应运而生[2]。通常专业文化被界定为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承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以及被该专业师生所同化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是沉淀于专业中的文化意识成分,以观念或技能、物质或精神的形式出现[3]。它如同一只看不见的“隐形大手”,渗透于日常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直接的、显性的作用。
1.1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 职业是工作门类,是指人们为获取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专业是学业门类,指人们为了从事某种职业,或提升、拓宽自身的职业能力,通过相应的学习和训练,而达到相应的学历层次和职业技术等级水准。与职业相对应的是岗位,因此,如果将职业看作生产流水线上各就其位的组件,专业就是在此之前组件所历经的长期雕琢和打造。职业文化的表述往往与岗位需求相对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专业文化要对应于多个岗位,因此内容更加泛化,需要着眼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要求。职业文化体现在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制度与规范有着刚性的要求;专业文化最终要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专业文化的建设要注意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尊重大学生受众的认知和心理水平。
1.2专业文化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利用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亲身实践、环境熏陶等途径,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4],无专业类别之分。专业文化依附于具体的专业而生,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是在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从业人员所积淀和认同的价值观念,被深深打上了专业烙印[5]。如果说文化素养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做人,那么专业文化面对的则是如何在前者基础上使其成为“某一类人”。
1.3专业文化与专业技能 专业文化依附于具体专业而生,同时又对专业具有引领作用。专业文化与专业技能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与载体。技能为工具属性,是使学生掌握所对应职业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文化为精神属性,它使人们自觉地去求真、尚善、创美,是高于工具属性的价值追求。技能教会学生能做事,文化教会学生会做事,做好事[6]。
医学检验技术是应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7]。随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发生了改变。现代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理念已由“检验结果只对标本负责”向“检验结果对服务对象负责”转变,由单一的实验室技术向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转变。检验者的责任不仅是通过实验室技术和仪器操作为临床提供数据和信息,而是需要与临床医师进行双向的沟通,使检验数据更加客观、充分、准确地服务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与预后评估[8]。因此,新的行业标准与职业素养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职业为本位的专业文化内容也有了新的表述。
专业自身的文化特质应该包含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准则等多种元素[9]。首先,医学检验是以实验科学为主的学科,医学检验人员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临床进行疾病诊断、疗效观察、预后估计、健康评估的重要依据,规范的操作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检验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其次,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随意修改数据,每一项检测均需实行全程质量控制,防止出现标本污染、检验结果张冠李戴,确保检验结果的严谨客观;再次,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与临床沟通的能力。原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对检验科的管理要求: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的服务满意率应大于90%。而良好的沟通是服务满意的基础,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人员,在强化规范化操作及全面质量控制的同时,还应培养与临床沟通的能力[10]。当出现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急诊检验报告未及时送达等问题时,及时耐心地从专业角度出发作出解释;最后,医学文化来源于对生命的充分肯定和无限尊重。检验者的责任是为临床提供专业信息,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提出检验建议,帮助医师确定治疗方案,使检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基于上述内容,可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凝练为“严谨客观、操作规范、与临床协作,关爱每一位患者”。专业文化表述的提炼不仅有助于对专业文化特质进行进一步梳理与认识,更有利于本专业学生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专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形成以专业文化为指引的专业行为准则和标准礼仪体系,以引导与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形成本专业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因此,如何将其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课外实践,使学生了解它,认同它,接受它,进而将其内化于心,在专业学习中自发性地发挥指导作用,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3.1打造文化品牌教师团队 “育人先育己”,专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其中教师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引领者和设计者。打造一支专业素养够强、文化气质过硬的品牌教师团队对于专业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可通过聘请一些文化大师、名师定期举办人文素养讲座,多宣传身边优秀教师的人文事迹,举办人文知识竞赛等途径加强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此外,安排教师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使教师能够了解当前行业文化的发展特点,从而对专业文化作出最新的诠释,以契合专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特点[11]。
3.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我国,高职教育自开始就被打上明显的“工具性”和 “功利性”印记,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鲜有关注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品位、专业发展等专业文化内容。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灵活组织教学过程,合理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逐步实现专业文化的渗透,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因操作不当、责任心不强等发生的临床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此类事件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加强学生对专业素养的认识,为学生敲响警钟。
3.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与专业知识有交集的人文素质课程 目前各专业都已形成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课程体系。在2016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校首次设置类专业群平台课,并将《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开设课程之一,以帮助学生掌握医患沟通及跨部门协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建立融洽的医医与医患关系。
3.4实训室的环境改造 实训室是高职学生进行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在实训课堂中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才能使学生在学生生涯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正确地理解专业文化的内涵,养成特有的职业行为模式,进而形成对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例如在实训室走廊及大厅悬挂名人文化牌、名言牌、荣誉墙,室内悬挂项目操作流程与实训室规章制度等。
3.5以技能大赛带动专业素养的形成 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自2014年起,本学院已连续参加了三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将操作步骤进行数级的分解与细化,操作标准精益求精,强化学生对检验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规范操作和严谨态度的认识。此外,自2017年起,大赛项目逐渐与临床接轨,难度也逐渐增加,就师生对于岗位素养的理解认识与贯彻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及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对专业缺乏兴趣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不熟悉和不了解。如果在新生入校阶段没有进行相关的专业认知培训,则极易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陷入被动,甚至于最终即使修完全部课程,仍不明确对应的职业要求与工作内容。专业文化在学习过程和外部环境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检验专业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的明确认知。当学生意识到医学检验对临床工作的强大支撑作用时,势必会激发出责任感与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专业兴趣与职业认同感。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力,它将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求与创新。
4.2促进教学相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的过程虽然表面上是知识输出,实则也是强化自身认知的过程。师生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两者之间的互动是决定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在执行专业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可获得进一步提升,相对应的知识输出质量也有所提高。学生在接收的过程中达成明确的专业认知,增加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专业文化所带来的凝聚力更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
4.3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专业文化的建设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相生相长[12]。知识和技能可通过教师的讲授去获得,责任心、执行力、规则意识则必须经由学生的自身感知与实践去获取,而这正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专业文化的渗透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更能将这些必备的专业能力融入具有职业特色的素养中,以打造一名真正合格的检验工作者。
文化建设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专业文化是支撑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实体,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医学检验专业文化的形成与推广对于培养检验人才的专业价值、专业意识与专业气质,从而奠定未来职业素质、形成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张麦秋.论行业文化对高职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导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53-56.
[2]陈克文.高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95(21):45-46.
[3]潘浩.基于高职文化育人背景下的专业文化形成及传播研究——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学周刊,2014,22(8):210-211.
[4]莫碧珍,罗春潮.加强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职业时空,2007,3(17):12-13.
[5]张麦秋,张孝理.“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文化建设的冲突与共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47(19):47-49.
[6]李乾坤,邓光.专业文化:支撑高职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实体[J].职业时空,2014,10(6):5-8.
[7]姚磊.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策略[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5):378-380.
[8]龚道元,王晓娟,唐冬生,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新生入学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教育[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1):38-39.
[9]肖亚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医疗电子专业特色文化建设[J].职教通讯,2010,26(12):116-117.
[10]叶泽滨.专业文化:本科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J].江苏高教,2010,26(6):55-57.
[11]张孝理,龙跃君,陈宏图.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6):69-70.
[12]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