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吕全贵,朱兴亮,韩长杰,黄 薇
(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校企合作是新工科落地的重要方式[1]。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2]。依托新疆的区位优势,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努力发展和服务西北农业,新疆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获得国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4]。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5~6]。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提出,对高等教育体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实际要求,结合企业的实习需求,企业资深的工程师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以边实习,边从事毕业设计的工作。把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把三年本科学习的专业课和企业的农业机械的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提升学生对机械设计的直观感受和整个过程,让学生可以把握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细节,更好地、更规范地完成毕业设计。
为快速推进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问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制定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缺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帮助。
学生在学校经过三年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基本掌握农机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初步进行农机机械设计,可以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但是,学生的设计理念与实际脱节,对一些诸如加工工艺、材料选择等细节把握不到位,导致设计出来的机器存在零件加工难度大、加工工艺与实际不匹配、材料选择不准确等问题。设计出来的产品想法很好,无法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加工工艺、企业生产能力等问题,难以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际相结合。
选取的企业与学校刚开始进行合作探索,学生实习期间往往企业生产任务重,但是目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模式还不完善,企业由于生产实际需要,很难配备专门的人员配合学校进行实习合作。学校学生进入企业加大了企业的人事部门的工作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负责学生的生产、安全、食宿等任务,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实习,生产任务重时,学生主要是跟着企业指导教师完成生产任务,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以生产任务为主,很难有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生产任务闲时,企业指导教师也很难根据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7]。
目前学校的年轻教师,往往经过研究生阶段的系统的理论培训,理论能力强,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理解不到位,对企业的产品加工过程、加工能力不了解,只能根据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通过自身经验判断企业产品的问题,对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不到位,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实践能力的提高。
企业指导教师一般为一线工人,部分人所学技术基本上靠跟着年纪大的技术人员学习得来,基本上是靠经验进行生产加工,没有理论数据支撑,对一些诸如扭矩、加工精度等问题,企业指导教师很难量化,只能指导学生基本的经验的学习[8]。对学校毕业设计基本需求不了解,无法根据学校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经验进行指导,指导过程中存在指导不到位、理论层次不够、设计理念相对不足等问题。
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企业抽调大量的技术人员配合学校进行实习,但是学生作为长期在学校习惯自由生活,到企业实习后由于各种企业规章制度限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加之,企业实习比较辛苦,劳动强度大,重复劳动多,学生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调动,不去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导致很难有效学到实践经验。对企业产品存在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有所了解,但是实习报告中只给出自己浅显的理解,未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而学校主要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为目的。两者之间的管理理念存在差距。当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到学生实习影响时,企业一般会选择最大化消除学生实习对企业生产任务的影响。而学校认为企业有生产任务时,才能开展各种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结合机制还未完全形成,需要探索。
学校目前每年至少有30~40名农业机械毕业生,学校考虑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时,需要每个学生制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可以自己考虑设计,避免相互间的模仿,而企业更多的需求是关于工艺、夹具等实际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企业在机械设计方面由于长期固定的生产模式很难改变。因此,学校提出毕业设计选题方向要求时,企业很难满足。
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真正能服务于当地实际生产需求,可以培养能力强、留得住的学生。因此,学校应结合年轻老师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派驻年轻教师去企业学习,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对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总结归纳,并将需求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一个周期的试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无缝连接。做到送到企业的学生可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认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到学生在企业可以留得住,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认可度高,给企业与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从政策上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各类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在教师引进及在职教师的评聘和考核等工作中,引导广大工科教师更加注重工程实践,逐步建立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师资队伍[9]。
新工科发展的新体系首先应该助力产业升级、助力新旧动能改造;其次,在新体系中,综合性的高校应该是聚焦于孵化新的技术,甚至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1]。
学校强调企业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多次研讨共同制定学生进入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校教师与企业共同合作出版高质量教材、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力度显著加大、合作内容更加宽广,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9]。
2.2.1 建设学习型实践教学团队
教师在新工科培养中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工程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激发。针对目前学校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不足,积极与公司开展交流合作,针对公司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学校教师开展交流合作,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各种合作,增强企业产品的理论深度,为企业的产品提供理论支撑,提高企业产品性能,创建一支学习新高度实验教学团队。
2.2.2 强化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合作
企业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通过代表自己核心技术、软硬件派出技术人员,接受学生的实习,搭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可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当中。企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主要是以本科为主,学院目前已经在2017年申请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培养体系完善,应联系企业人事部门积极为企业年轻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为企业技术人员理论层次的提高帮助,搭建企业人员培养的平台。让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提高自身综合水平的同时,可以结合自己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学校科研教师共同解决新疆的实际问题,也为学院年轻教师提高与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2.2.3 创新性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科交叉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10],必须及时地调整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等常态化工作。根据企业实际的需求变化,及时地更新学科专业内涵,持续不断地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保持学科和专业始终处于"新"的状态,落实高等教育所有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坚持“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全面树立工程教育培养理念,从学校顶层层面优化制度设计,坚持“深化校企合作”为基,全面拓展共赢互惠培养机制。
(1)紧密结合“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整合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条件设施和基地建设。
(2)建立联合实验室,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联合实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可建立一个互动紧密的产学生态,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平台,整合学校优势资源,为企业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企业与高校合作新机制。
(3)整合一支可与企业长期稳定合作的人才队伍,加紧合作推进企业产品完善,在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业设计、控制自动化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开展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提供素材。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发展方向。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平台需求不同,人才需求就不一样,校企合作应因地制宜。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解决新疆当地大农业应用的实际问题,目前与企业的合作还在探索之中。因此,加大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探索,开展学生最后一年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