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把头藏在翅膀下的鸽子
——《奥勃洛莫夫》新论

2018-02-12 19:04李建军
关键词:莫夫洛夫性格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俄罗斯是一个骇人听闻地甘受奴役、驯顺服从的国家,是失去了对个体权利的知觉和不会维护个体尊严的国家,是怠惰的保守主义的、宗教生活为政府所奴役的国家,是古板的生活和沉重的肉体的国家。

——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

我再说一遍,我没有杜撰任何东西;我写的是生活本身,我经历过的和见到的生活是怎样,别人经历过的生活是怎样,它便怎样在我的笔端流淌出来。并不是我,而是发生在大家眼前的现象概括了我的形象。

——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

民族性格是个体性格的总体性体现,个体性格是民族性格的具体性表现。每一个民族的性格中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就像每一个人都有两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一样。少数优秀分子可以通过艰难的努力,极大地克服自己身上的民族劣根性,但几乎没有人能成为完全不带自己民族性格痕迹的人。

俄罗斯民族有很多优点,例如,虔诚的宗教情感,很高的艺术天赋,深沉的苦难意识,强烈的弥赛亚意识,热爱大自然,同情弱者和底层人等——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人物说:“整个俄罗斯文化就是富于同情心的文化。”[1](P522)但是,它又可以说缺乏同情心的文化。很多时候,无论在处理国内问题的时候,还是面对国际矛盾和解决民族冲突的时候,它的同情心并不那么充分和博大。

俄罗斯民族也有很多缺点和劣根性,例如,喜欢酗酒,缺乏理性,崇拜权力,迷信暴力,民主精神匮乏,政治腐败严重,封闭的民族主义意识,自负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极端性质的对抗精神和战争伦理,对于土地的极度贪婪和殖民性掠夺,等等。别尔嘉耶夫甚至认为俄罗斯人缺乏荣誉感与正义感,他们身上甚至存在着“某种奴性的、某种非公民性的、前公民性的状态”[2](P70)。

俄罗斯民族还有一个特别严重的弱点和劣根性,那就是懒惰的无为主义倾向。它在意志上的消沉,在行为上的懒惰,就像中国人的爱虚荣和好面子一样令人讶异和费解。

怠惰的性格造就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个缺乏目标和活力的“多余人”,也造成了俄罗斯国家的停滞状态和前现代困境。从长远看,它甚至会严重地伤害一个民族的精神,会导致一个民族创造力量的衰萎和枯竭。对于俄罗斯民族的这一性格弱点,没有哪个俄罗斯作家的观察和描写,比冈察洛夫的叙述和批判更深刻,更有力量。

《奥勃洛莫夫》里埋藏着解读俄罗斯民族怠惰性格的密码,因此,解读它就意味着认识俄罗斯性格中最根深蒂固的缺点。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奥勃洛莫夫性格”是“解开俄罗斯生活中许多现象之谜的关键,同时它使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拥有了比我们那些暴露小说所具有的意义更要巨大的社会意义。在奥勃洛莫夫这个典型中,在这整个的奥勃洛莫夫性格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较出于强大才能之手的成功作品更要巨大的东西;我们发现了这是俄罗斯生活的产物,这是时代的征兆”[3](P190)。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这部作品里,看见几乎所有民族模糊的面影。因为,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奥勃洛莫夫》也是一部描写普遍人性的伟大作品。某种程度上讲,奥勃洛莫夫性格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性格。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奥勃洛莫夫》这样令读者普遍感到震惊和不安。《死魂灵》和《钦差大臣》让你发笑,但你会觉得你笑的是别人,一切与你都了不相干。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想和杀人,那么极端,那么罕见,跟普通人的生活搭不上界,所以,就不必为它感到惶恐不安。但是,从《奥勃洛莫夫》所提供的镜像里,人们却很难为情地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性格中的怠惰的弱点,因而,就没法不对它发生兴趣。德鲁日宁在文章中记录了《奥勃洛莫夫》当时所引发的关注和共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在俄罗斯,无论哪个小小的、不出名的、偏僻的城市,没有不阅读和讨论《奥勃洛莫夫》的。奥勃洛莫夫和奥勃洛莫夫性格成为常用语并飞遍整个俄罗斯并不是偶然的。”[4](P90)屠格涅夫甚至说:“纵然到了只剩下最后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他都会记得《奥勃洛莫夫》的。”[5](P758)

是的,《奥勃洛莫夫》是一部会给人带来震撼性感受的卓特杰作,是一部能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文学经典。正像一位中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部小说的发表不仅标志着冈察洛夫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而且也为其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坛争得了一席之地,这部作品也随之进入世界经典长篇小说之列。”[6](P13)它属于俄罗斯,也属于全世界;属于过去的人们,也属于未来的人们。它向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沉重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奥勃洛莫夫性格,积极地劳动和创造,积极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向前推进和向上提高。

一、怠惰与无为: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幽暗面

奥勃洛莫夫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他是反映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面镜子。在他身上,人们可以看见俄罗斯性格中最严重的缺点——丧失活力的怠惰,拒绝变革的停滞。

生活的真谛就是行动,就是劳动,就是创造。只有在行动中,人才能证明自己的生命活力;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人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奥勃洛莫夫的生活哲学,却是害怕行动和逃避劳动的无为主义。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于他的人生观。奥勃洛莫夫对人生的理解非常简单:“在他看来,人生一分为二,一半由劳作和无聊构成——劳作和无聊不过是同义语罢了,另一半则由安逸及平和的欢乐构成。”[7](P66)他将无所作为的静态生活,当作自由而体面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安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害怕任何形式的变化。怠惰的习惯使他害怕劳动和工作。哪怕是身体的移动,也使他觉得艰难和恐惧。他在彼得堡住了二十年,一次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他起一次床,就像搬一座山,慢慢腾腾,犹犹豫豫,得花上好长时间。仆人扎哈尔好不容易扶着他,“像个疲惫不堪的人一样勉强下了床”,可是,他一屁股坐到圈椅里,又不动了。

肉身是精神的物化形式。一个人的思想和气质,都会反映在他的体态上。奥勃洛莫夫的性格与他的身体构成了密切的互文关系——肉身阐释着他的性格,性格说明着他的肉身。冈察洛夫这样描写他的状貌和神态:

奥勃洛莫夫的脸色既不是红润的,也不是黝黑的,更不是白净的,而是难以分辨的,或者说给人这种印象,大约因为他还不到发福的年纪已经发福,不知是缺少运动还是缺少新鲜空气,也许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吧。总的说来,由于他的脖子、胖胖的小手、柔软的肩膀肤色都过于白净,他的身体对于一个男子汉就显得太娇嫩了。

即使在他受到惊扰的时候,他的动作也是柔和的,不失一种慵懒的优雅风度。一旦愁云从他的心头升到颜面上来,那目光就模糊了,额头上会出现许多皱纹,神色中变幻着疑惑、忧郁、惶恐。不过这种惊惧很少定型为明确的思想,更少变为意向,往往化作一声叹息,消逝在漠然的或者半睡半醒的心态中。[7](P4)

这是对奥勃洛莫夫的描写,也是对俄罗斯民族的描写。奥勃洛莫夫的心灵是温柔的,但也是脆弱的;他的情绪是敏感的,但思想是混沌的。意志的软弱,热情的匮乏,思想的苍白,足以使一个人和一个民族陷入精神上的悲观主义和实践上的无为主义。

在日常生活中,奥勃洛莫夫的生活也是无序而混乱的。他的房间落满了尘土,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惊的脏乱状态:

……一张沙发的靠背已经塌了下去,用胶粘合的木头有些地方已经脱胶。

那些油画、花瓶、小玩意儿也都具有同样的特征。

主人自己对自己的书房陈设态度如此冷漠、不经心,他的目光似乎在问:“是谁把这些东西弄来摆在我屋里的?”由于他对自己的财物态度冷漠,或许还由于他对伺候他的扎哈尔态度更加冷漠,那书斋仔细看看真是脏乱得使人震惊。

挂在墙上的画框周围雕花似的结着布满灰尘的蜘蛛网。镜子照不见人和物,倒成了可以在上面画符号记事的牌子。地毯上污迹斑斑。沙发上扔着毛巾。桌子上难得有一天早晨吃饭用的桌子上不残留着一些面包渣,不摆着前一天晚饭后没有收走的搁着盐罐和啃过的骨头的盘子。

如果没有这只盘子,没有刚抽完烟支在床边的长烟袋,没有躺在床上的主人,那真会让人以为这间屋子没有人住,因为什么东西都蒙着一层灰,失去了原先的色泽,简直没有一点活人的气息。虽说书架上有两三本翻开的书和一张报纸,书桌上有一瓶墨水和几支鹅毛笔,但是翻开的书页上有一层灰,纸也黄了,显然是早就扔在那里的,报纸则是去年的,而那瓶墨水呢,如果把笔插进去,从里面准会嗡的一声飞出一只吓坏了的苍蝇来。[7](P5-6)

环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心,反映着他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环境的整洁程度与他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成正比。冈察洛夫明确告诉读者,奥勃洛莫夫是爱清洁的环境,他自己却从来不动手打扫房间。他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他的精神环境,实在是很不清洁的。

阅读意味着精神的健康和整洁。热爱阅读是一个人精神健康和活跃程度的标志。如果谁对书籍和阅读失去兴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丧失了精神生活上的热情与活力。对书籍的冷漠,既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冷漠,也是他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冷漠。从奥勃洛莫夫书页的尘土上,我们可以看见他精神上的病态和无力,看见他对世界和自己内心的冷漠。

在奥勃洛莫夫那里,口腹之欲的满足压倒了心灵的需要。他按照物质的原则生活,而不是按照精神的原则生活。对他来讲,生物性意义上的满足,是第一位的,而真正属于人的精神需要,则是第二位的。他是个享乐主义者,但却不是欲望极多的那种人;悠悠万事,唯吃饭和睡觉两事,是头等大事。当他读书的时候,“无论读到多么有趣的段落,只要到了吃饭或者睡觉的时间,他都会把书扣过来,起身去吃饭,或者吹灯睡觉”[7](P74)。在读书上,只要坚持下去,他就能把握住作品的精神实质,然而,他却总是半途而废,通常是在“节骨眼上”,“他躺下了,两眼无神地望着天花板,书丢在一边,没有看完,不知道里边说了些什么”[7](P72)。早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他温习功课的内容,绝不超过老师划定的范围。他对知识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有时候,他也能从高尚的思想中获得快感,但是,思想家并没有激起他对真理的热爱。诗人有时会让他激动起来,只是这种激情体验,忽焉而起,忽焉而止,像风中的蜡烛一样,刚刚点着,旋即熄灭。总之,无论多么迷人的精神现象,都不能持久地吸引他。

但是,如果认为奥勃洛莫夫是一个完全不思考生活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也思考,但他的态度是消极的。他的思想原则,是无为主义的,而最终的结论,则是取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他的思想没有现实感,也没有意义感。他的思想像一根羽毛,只在自己的内心飞,而且飞不到一米高,就无力地落了下来。他很少彻底而深刻地想清楚任何一个问题。就连跟别人的交谈,也常常是有始无终的:“有时他也会对某件新鲜事或者五分钟的交谈发生兴趣,但仅此而已,接下去他又不说话了。”[7](P47)总之,几乎在一切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上,他都中道而止,不了了之。

奥勃洛莫夫固然懒惰,缺乏行动的能力,但是,他并不麻木,也不冷漠。像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俄罗斯人一样,他是一个情感很温柔的人,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的道德焦虑和道德痛苦的人。但是,他的焦虑和痛苦,并不是持久的心理现象,而是偶尔发生的短暂的心理活动。就在这短暂的清醒时刻,他将自己和“别人”进行对比,并产生了“悲哀”的感觉:

他忽然清楚明白地想到了人的境遇和使命,把人的使命跟他自己的生活对照了一下,他头脑中有关人生的诸多问题像一群栖息在寂静的废墟上的鸟儿,被突然射来的一线阳光惊醒,仓皇举翅飞向天空,这时候他真害怕极了。

他觉得悲哀和痛苦的是,他不成熟,精神力量已不再增长,惰性阻碍着一切。想到别人的生活如此充实开阔,而他的生活像一条窄得可怜的小径,还有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横卧在这里,艳羡便噬咬着他的心。

在他怯懦的心里酝酿着一种使他苦恼的觉悟,觉悟到他的天性中许多方面还在沉睡,某些方面只有些微动静,而没有哪一方面是得到了充分发挥的。

他同时又心情沉重地感觉到,在他体内,如像在坟墓中一般埋着一样非常好的东西,它或许已经死去,或许像矿床中的黄金似的,目前还闲置在那里,早该挖出来铸造货币了。[7](P114)

他有苦恼,但无力克服;有恐惧,但无力战胜;有愿望,但无力实现。他甚至知道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潜能,但是,他没有力量去发挥和利用它。从奥勃洛莫夫的苦恼和觉悟中,我们看见了在俄罗斯人身上常见的反省和忏悔的习惯。这甚至不是一种表面化的不安,而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精神痛苦:“暗自忏悔使他心里难过。对既往的毫无结果的惋惜,良知的灼人的谴责,使他感到刺心的疼痛。他便竭力甩掉这谴责的重负,到自身以外去寻找罪魁祸首,让这谴责的蜂刺去蜇他。但谁是罪魁祸首呢?”借助这样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奥勃洛莫夫性格上和思想上的复杂性。甚至赋予自己的叙事一种悲剧的意味。奥勃洛莫夫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觉悟转化成行动。他只有一个唯一的选择,那就是回到那种怠惰的、无力的生活状态:“接着是一声认命的叹息。他从心情激动的状态又回到自己的常态:心平气和,与世无争。”[7](P115)完全的无为主义者,往往就是彻底的宿命论者:“他把自己命运托付给上天,随即平静下来,对世上的一切都无所谓了。至于暴风雨,那就由它去吧。”[7](P79)

缺乏行动能力的人,很容易成为幻想家。只有在幻想中,他才能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奥勃洛莫夫就很喜欢幻想。他幻想自己的美好生活——自己回到了田庄,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丰盛的晚餐摆好了,吃罢饭各自回房睡觉了……。在这样的幻想中,“奥勃洛莫夫幸福得脸上泛红光。这幻想多么光明,多么生动,多么有诗意啊!他激动地把脸转过去埋在枕头里,感到一阵突发的对爱情、对平静的幸福的模糊的需求。他忽然渴望看到家乡的田野和山峦,渴望有自己的宅院、妻子和一群孩子……”[7](P90)。他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非凡的人物,“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战无不胜的统帅,连拿破仑,甚至叶鲁斯兰·拉扎列维奇在他面前都一钱不值。……他发起新的十字军远征,而且亲自参战,决定各国人民的命运,捣毁一些城市,赦免一些人,处死一些人,建立仁爱和宽厚的奇勋”[7](P78)。他的幻想仿佛一只麻雀,白天出窝,晚上归巢。幻想是他白天的事业,但随着夜晚的到来,这幻想的光芒,会自动熄灭:“往往是白天心潮起伏,一俟黄昏来临,太阳像个大球一般堂堂皇皇地沉到那座四层楼房的后面去,他也就脱离了令人神往的梦境或令人烦恼的心事,清醒过来,深深地叹一口气。……他又一次若有所思地目送太阳落下去,脸上挂着忧郁的微笑,心情复归于平静。”[7](P79)夜晚的黑暗笼罩了他的心灵,将他拖入幽暗而窅邈的梦境。

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阐释,梦不过是对欲望的象征性补偿。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理想的人,通常要在梦境中寻求欲望的满足和心理的安慰。很多时候,梦是对往昔生活的消极重温,对未来生活的消极想象。奥勃洛莫夫就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他活在过去,活在回忆往事的梦境中。在极为重要和精彩的第九章,冈察洛夫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叙写了“奥勃洛莫夫的梦”。奥勃洛莫夫的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象征,也是现实——奥勃洛莫夫田庄,就是俄罗斯现实的象征。

奥勃洛莫夫对紧张而嘈杂的都市生活没有兴趣。他梦想中的理想生活,就是近乎死寂状态的田园生活。在梦中,他回到了奥勃洛莫夫田庄——一个封闭而寂静的村庄:

这个小村子里的一切都静静地睡着。一间间小屋无言地敞着大门,看不见一个人,只有成群的苍蝇在闷热的空气中嗡嗡地乱飞。

你走进小屋的时候不必高声呼喊,回答你的只有死一般的沉默,难得听到躺在炉炕上等死的老太婆呻吟一声,或者干咳一声,难得看见一个头发长长的三岁孩子只穿一件内衣,光着两只脚从板壁后面出来,呆呆地盯着来人瞧一阵子,又胆怯地躲回去。[7](P122)

在这里,没有真正人的活动。没有歌唱的声音,没有说话的声音,没有任何显示人的热情和欢乐的声音。人们把自己交给了睡神,交给了这个黑暗世界的主宰者,一声不响地服从它的统治,服服帖帖地做了它的奴隶。

如果说,果戈理在他的小说和戏剧里,尖锐地讽刺了俄罗斯民族的庸俗、贪婪和不诚实的弱点,那么,冈察洛夫则深刻地批判了它慵懒而颓堕的性格。这是一种可怕的消极性格。作为彻底的无为主义,它几乎就是精神上的亚死亡状态。如果不克服这种消极无为、喜欢做梦的“奥勃洛莫夫性格”,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精神健康的人,一个民族不可能成为真正充满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国家。这就是《奥勃洛莫夫》提供给我们的警示。

二、奥勃洛莫夫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冈察洛夫并不满足于仅仅写出生活的表象。他描写现象,也分析原因。他的描写是一种分析性的描写,或者说,是一种批判性的叙述。他通过诗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来阐释奥勃洛莫夫性格形成的原因。

杜勃罗留波夫揭示了奥勃洛莫夫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于一种彻头彻尾的惰性,这种惰性是由于对一切世界上所进行的东西,都表示冷淡而发生的。冷淡的原因,一部分在于他的外部地位,而另一部分,则在于他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的方式”[3](P191)。杜勃罗留波夫对奥勃洛莫夫性格特征的判断大体上是准确的,但是,对这种性格的成因的分析是含混和不全面的。而且,问题的关键,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本质,不在态度的“冷淡”上,而在精神的慵懒和无力上。

人是环境的产物。健康的环境造就健全的人格,病态的环境造就残缺的人格。奥勃洛莫夫的消极性格就是他的病态生活环境造成的。

对奥勃洛莫夫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封闭而寂静的奥勃洛莫夫田庄,一个是庸俗而无聊的彼得堡官场。前者奠定了他的性格的基本模型,后者则强化了他的性格中的消极倾向,最终完成了对他的人格和性格的破坏性塑造,用施托尔茨的话说,就是将“乡村的奥勃洛莫夫精神”变成了“彼得堡的奥勃洛莫夫精神”[7](P224)。

奥勃洛莫夫田庄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是沉闷的,缺乏活力的。睡觉是最重要的事情。长凳上,地板上,过道里,到处都有人躺着睡觉:

这是一种吞没一切、无法克制的睡眠,真像死一样。哪里也看不到一点生机,只从各个角落传来鼾声,有高有低,声调各异。

偶尔有人从睡梦中蓦地抬起头来,带着吃惊的表情毫无意识地向左右两边望一望,翻一个身,或者连眼睛也不睁开,迷迷糊糊地啐一口唾沫,咂咂嘴,嘟哝一句,又睡去了。[7](P132)

这个田庄的生活是近乎原始状态的。这里的人们按照动物主义的本能原则来生活。不需要思想,不需要文化;没有对意义世界的焦虑,也没有改变生活的热情和理想。他们的人生历程,则由“三场大戏”构成:出生、婚嫁、发丧。他们从来不追求更有价值的生活,所以,根本不会去回答“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样的问题,也“从来不拿任何弄不清楚的思想或道德问题为难自己”[7](P43)。他们满足于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从来不觉得有改变的必要,“他们根本想象不到会有另外一种生活。如果他们想象得到,恐怕也会避之唯恐不及的”[7](P156)。这里隐含着对整个俄罗斯社会的批评,甚至暗示出对俄国停滞的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暗讽。

劳动本来是人的一种需要。只有在自由而积极的劳动中,人才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他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就像施托尔茨在跟奥勃洛莫夫辩论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劳动本身就是生活,“劳动是生活的方式、内容、元素和目的,至少是我的生活方式、内容、元素和目的。你瞧,你把劳动排除于你的生活之外,结果你的生活像什么样子呢?”[7](P224)然而,奥勃洛莫夫田庄的人却厌恶劳动。他们将“安闲适意和无所事事的生活视为理想”;“他们把劳动当成上天加之于人类始祖的惩罚来承受,总是爱不起来,一有机会就逃避,而且认为人可以不劳动,人应该不劳动”[7](P143)。在这样的叙述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可怕的弱点,一种对生活本质和劳动价值的严重的无知。

孩子的个性的培养和意志的锤炼,需要一个考验性的环境。他必须承受一定的痛苦和压力,这样他才有机会得到锻炼,才能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然而,奥勃洛莫夫的生活环境却是完全没有压力的。一切都是准备好了的。一切困难和考验性因素都被排除了。孩子的游戏,必要的劳动,都是被禁止的。

在家奴和仆人的精心照料下,奥勃洛莫夫用不着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如果少爷想要什么,他只需眨眨眼睛,立刻会有三四个仆人赶紧去实现他的愿望。”后来他自己也习惯了,学会了使唤仆人。在母亲的严格督责下,保姆和仆人们像看管奴隶一样照管着他。他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自由地奔跑,自由地游戏:“不得让他靠近马、狗、山羊,不得离家太远,尤其不得到山沟里去。”[7](P127)到最后,他终于成了一个不像孩子的孩子。作者形象地写道:“小奥勃洛莫夫心情忧郁地坐在家中,像暖房里一朵珍奇的小花似的,让人精心照管着,也像那朵花一样,开得既慢,又缺少生气。他的精力不能向外施展,便转而向内,渐渐衰弱,委顿了。”[7](P167)

嬷嬷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她给他讲了很多故事,有古希腊英雄的故事,也有沉睡的公主故事,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俄罗斯民间流传的傻子叶梅利亚的故事——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成天躺在炉炕上睡觉,什么事也不干,但却最走运。这个故事是“对我们的祖先,或许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辛辣的讽刺”[7](P137)。就是这个糟糕的故事严重地影响了奥勃洛莫夫,使他成了它一生的“奴隶”。

奥勃洛莫夫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田庄上度过的。他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奥勃洛莫夫对劳动的厌恶和逃避,也是来自于奥勃洛莫夫田庄的影响。他不喜欢沃尔克夫四处奔忙的生活,怀疑苏季宾斯基的官场生活,认为他们的生活都是“可怜”的。他陶醉于自己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他体验到一种平静的快乐,因为从九点到三点,从八点到九点他都可以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待着。想到他不必呈报告,拟公文,他的思想感情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自在地驰骋,更产生一种自豪之感。”[7](P28)

如果说, 任何形式的官场生活都难免给人一种压迫感和无聊感, 那么, 俄罗斯的前现代官场生活无疑更加刻板和沉闷, 也更加无聊和令人厌倦。 作为贵族出身的十品文官, 奥勃洛莫夫干的是最累的活: “况且什么事情都要求快办, 大家总是在往什么地方赶路, 没有片刻停留, 一件事还没脱手, 连忙又去抓第二件事, 仿佛第二件事才是关键所在, 而一旦完成便置诸脑后, 再去抓第三件事, 长此下去, 以至无穷!”[7](P66-67)有两次, 他甚至半夜被叫起来写文件。 即便在别人家里做客, 也会被找回去写“摘由” 。“这些都使他感到恐惧,感到极其烦恼。 ‘什么时候才生活呢?什么时候才生活呢?’他反复自问。”显然,很大程度上, 他的畸形的性格和消极的生活态度, 与这种异化的官场生活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因果关联。

奥勃洛莫夫的家庭环境,不仅造成了他性格上的软弱,还造成了他对生活的无知。关于官场生活,他的父母给他灌输了非常错误的信息,说什么“上司是下属之父”,因此,在他的幻想中,官场应该像家庭一样,而上司就应该“是个最和蔼可亲的家人形象,他把上司想象成第二父亲一样的人,无论下属有功无功,经常给予奖励,不仅关心他们的疾苦,还要让他们高高兴兴”[7](P67)。然而,官场上的实际情形,与他所接受的信息,全然不对称。他不知道,这是一个世间最无情和最无趣的地方。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异化的,彼此之间,不可能真诚的交往和有真正的感情。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貌合神离,这才是官场的常态。奥勃洛莫夫在这里“受够了恐惧和憋闷的罪”[7](P68)。

后来,由于一个并不严重的工作失误,他深感焦虑和恐惧,索性开了一份医生证明,离开了他挣扎了两年的官场。自此以后,他几乎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对一切都漠然置之,即便爱情也不能让他激动起来:“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他吸引到屋外去,他在自己的寓所里越坐越稳。”[7](P70)他成了奥莉加所说的鸽子,飞回到自家的屋檐下,将头藏进自己的翅膀,咕咕地叫着,一会儿就打起了盹,做起了纯粹属于自己的梦。

三、改造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民族既好动,又好静。它的好动,更接近冲动,充满激情,但也很容易懈怠,最终往往是不了了之;它的好静,也并不是因为它喜欢恬静的生活,而是因为它缺乏目标,缺乏未来意识,缺乏行动能力,所以只好长久地陷入一种静止的生活状态。在这静止的状态里,它感伤、犹豫,甚至惶恐、不安,但是,一切都仅止于此。它不会将消极的情绪转化成行动的力量。

于是,它害怕变革,拒绝变革,甚至敌视外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对那些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怀着深深的疑惧和排斥心理。这就使它成为世界上少见的一个自外于世界文明进程的停滞不前的国家。正像一位叫伊琳娜·瓦西里耶夫娜的俄罗斯导演所指出的那样:“新俄罗斯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有人准确地指出:俄罗斯能在五年中改变一切,但二百年来却什么都没有变。仍旧是广袤的虚空,仍旧是奴隶的心态……”[1](P523)列夫·舍斯托夫也对俄罗斯人的因循和落后极为不满,曾在《无根据颂——非教条主义思维的一次尝试》里说了一句非常尖锐的话:“把俄罗斯人剥了皮,你会发现一个鞑靼人。文化教养是一种继承性禀赋,几乎从未有人能一下子在自己身上培植起它来。”[8](P202)俄罗斯人缺乏那种彻底改变自己性格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即便进入21世纪,它本质上仍然是很久以前的老样子。

用文学来批判和改造现实,用理想主义照亮暗淡的生活,这是俄罗斯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冈察洛夫在文学上的自觉意识。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在他看来,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有着自己明确的写作目标和文学理想,一定会关心生活和表现生活,一定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技巧背后要有内容,形式之上要有意义:“想象永远是艺术的手段,而艺术家的目的,不管是无意识的,消极的,还是隐蔽的,就是追求某些理想,比如说,力求完善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力求以最好的东西取代坏的东西。”[9](P92)

冈察洛夫首先向人们揭示那些“坏的东西”,即俄罗斯人身上的缺点和问题。奥勃洛莫夫和《悬崖》中的祖母,都是有问题的人物。冈察洛夫在谈到《悬崖》中的祖母的时候说:“……我竭力想在我的老太婆身上反映的东西,就像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这里反映的是一种保守的旧俄罗斯的生活!”[9](P73)那么,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只要别人服从她的意志,对新事物闭目不见,而她本来应当引导薇拉一步步自觉地去接受新的事物,使她不至于被诸如‘新的真理’和‘新的事业和幸福’等神秘莫测的虚假闪光所迷惑。”[9](P74)显然,冈察洛夫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双重内涵:既是一个写实的作为个体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象征的作为整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俄罗斯社会的象征,也都是自己时代的生活状态的象征。

从象征的意义来看,奥勃洛莫夫田庄也是俄罗斯的缩影。19世纪的俄罗斯停滞而落后,拒绝变革,就像作者批评奥勃洛莫夫田庄的人们时所说的那样:“他们不想要另外一种生活,也不喜欢另外一种生活。如果情势使得他们的生活起了变化,他们反倒会觉得遗憾。若是明天不像今天,后天不像明天,那真叫他们难受死了。”[7](P156)作者的叙事性话语里,含着明显的象征性的意味,即隐含着对俄罗斯民族的隐喻性指涉。俄罗斯是一个耽于思考而懒于行动的民族,停滞不前是这个民族生活中的常态。“奥勃洛莫夫懒洋洋的形象”,就是“俄罗斯人的基本特征”[9](P51);这样处理的叙事效果也是积极的:“把酣睡、停滞以及静止死寂的生活——天天得过且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一个环境中,大家觉得真实可信,对此我感到欣慰。”[9](P59-60)冈察洛夫的三部长篇小说的主题,都包含着对这种缺乏热情的停滞状态的批判。他在《迟做总比不做好》中说,自己的《平凡的故事》的主题,就表现着这样一种“微弱地若隐若现的意识”“需要劳动,需要一种与整个俄罗斯的停滞不前作斗争的,真正的,不是因循守旧的,而是生气勃勃的事业”[9](P53-54)。

奥勃洛莫夫性格严重地影响着俄罗斯人的生活。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到了文学和艺术领域:“没有成批的作者,没有苗床,没有文学流派,几乎没有杂志;工作都是小心翼翼地躲在角落里进行的。只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巨大天才成了个别耀眼的星辰,他们周围几乎没有别的人。……没有个人的首创精神;独具俄罗斯风格的艺术力量无力冲破奥勃洛莫夫性格脱颖而出。”[9](P65)这种缺乏个性和活力的文学,是没有生命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它是文学的悲哀和耻辱。作家获得的形式上的成功越大,获得的虚假的荣誉越多,那么,它所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带给文学事业的伤害也就越严重。

然而,冈察洛夫成功地摆脱了自己身上的“奥勃洛莫夫性格”。他在自己内心培养起了改造俄罗斯国民性的自觉意识。他既要刻画性格残缺的人物形象,也要塑造性格健康的人物形象。冈察洛夫很喜欢格里鲍耶陀夫《智慧的痛苦》中的恰茨基。因为这个人物属于勇敢的行动主义者:“每个人在自己的圈子里,谁不认识这样一些聪明、热情、高尚的狂人,他们在命中注定的圈子里为了真理,为了崇高的信仰,常常闹出种种乱子?!”恰茨基是“所有人物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一个”;“他的天性比其他人物更刚强,更深沉”[9](P37)。在写于1865年的长篇小说《悬崖》里,冈察洛夫也塑造了一个与奥勃洛莫夫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杜申。这个人物是恰茨基精神上的兄弟。他是一个“不自觉的新人”,就像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莱斯基所评价的那样,“杜申是我们真正的行动派,我们稳固的未来”[9](P86)。他有思想,有热情,也能正确地生活,能用“健全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按照冈察洛夫自己的话说,“他整个儿是由自己天生的健康因素,在自己所处的生活和事业,也就是责任和劳动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是个纯朴、诚实和正常的人,理解并热爱生活安排给他的事业。大自然给予他做人的才能,他也始终不辜负这一才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他与奥勃洛莫夫处在两个相互对立的极端点上:他充满生活热情,有明确的目标感,懂得生活的意义,有行动的能力,有坚定的信念——他对祖母说:“要知道,如果有森林挡住前进之路,勇敢的人会把它砍平,他们会游过海洋,越过高山,勇往直前!”[9](P85)

在冈察洛夫的意识中,改造俄罗斯性格,意味着要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要吸纳新的性格元素。这就要求俄罗斯必须放下架子,必须克服内心的封闭和傲慢倾向,向别的民族学习。德意志民族身上就有很多值得俄罗斯学习的优点——认真,进取,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明确的目标感,也有行动的热情和能力。

冈察洛夫发现了这些“德国因素”在俄罗斯的存在,也阐释了这些因素对俄罗斯的意义。那些生活在俄罗斯的德国人“至今在我们这里所有的部门担任教师、教授、机械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工业、商业和其他企业中优秀的、富裕的部门都掌握在他们手里”[9](P62)。他克服了在俄罗斯知识分子身上惯见的自大的民族主义倾向,肯定了“外来成分”,尤其肯定了德国人的“顽强精神”以及“许多其他品质”带给俄罗斯的“益处”,“否定外来成分如此融入俄罗斯生活的益处是不公正的,也是做不到的”[9](P63)。在《奥勃洛莫夫》的第二部,他着力塑造了施托尔茨这个德国人形象,赞美了一种积极的“德国精神”。

施托尔茨在离奥勃洛莫夫不远的田庄上长大。他不仅用功地读书,而且,在课后就去满世界玩。他的父母从来不限制他的自由,反而鼓励他按照孩子的天性活动。奥勃洛莫夫被关到了笼中,他却被放飞到天空。他的父亲不给他提供舒适的生活,也不给他提供经济的保障,而是要求儿子自己去努力和创造。正是父亲的这种正确的培养方式,给了施托尔茨强健的身体——“他全身筋骨、肌肉和神经系统都很强健,犹如一匹纯种的英国马”,也给了他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单纯的态度对待人生,亦即直面人生,正视人生,是他对自己一贯的要求。他明白要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因此每当他面前有弯曲之处而他能够径直走过去的时候,他的内心便感到自豪和幸福。”他有成熟的现实感和强大的行动能力,所以,从不幻想,也不做梦:“他心里容不下梦幻和神秘不解的东西。”[7](P197)

奥勃洛莫夫的性格和悲剧,根本上讲,是由落后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或者,准确地说,是由缺乏自由和平等的农奴制造成的。所以,若想根除奥勃洛莫夫的颓堕委靡的性格,就必须改变社会制度,使所有人都成为地位平等的劳动者,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因为奴役另一部分人,而成为毫无热情和活力的寄生阶层,成为会呼吸的死人。冈察洛夫说:“所幸的是,一次拯救性的转变保住了俄罗斯社会,使它免遭停滞引起的毁灭。政府的高层范围内出现了新的美好生活的阳光,公众中出现了先是悄悄的,然后是明明白白的语词——‘自由’,这是农奴制末日的征兆。这远景逐渐扩大,展现出未来的光明前程。”[9](P70)显然,奥勃洛莫夫的问题,就是俄罗斯社会的问题,因而,一个人能否摆脱怠惰而无力的状态,就决定于社会是否能实现“拯救性的转变”,是否能让“美好生活的阳光”照亮世界,最终让所有人获得“自由”——既包括不受人奴役的自由,也包括不奴役别人的自由。

四、莎风、调性与诗性

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不仅是一部在内容上深刻而厚重的经典,也是一部艺术上趋于完美的佳构。它是一部伟大的莎士比亚风格的悲剧,是一个调性舒缓而温暖的故事,是一首感伤的动人的诗。

1859年4月16日,托尔斯泰在给德鲁日宁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冈察洛夫的这部刚刚问世的长篇小说的印象和评价:“《奥勃洛莫夫》是一部非常扎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了。请告诉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使我兴奋,我准备再读它一遍。还有一句叫他更高兴的话,就是《奥勃洛莫夫》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不是爆炸性的,而是巨大的、坚实的,绝非当前读者中的一时轰动。”[10](P72)在托尔斯泰的话语里,“巨大”和“坚实”显然是两个很高的评价,其中就包含着对它的艺术成就的肯定。

就方法来看,冈察洛夫属于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根据自己切实的观察和经验写作。他说:“我不能,我不会!凡不是在我本人脑子里产生和成熟的东西,我没有看见过、观察到、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我的笔就写不出来!我有(或曾经有过)自己的田地,自己的土壤,就像有自己的故乡,有故乡的空气,有朋友和仇人,有自己观察、感受和回忆的世界,我只会写我经历过、思考过、感受过、眷恋过、贴近地看见过和了解过的东西,总之,我只能写我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与之密不可分的事物。”[9](P100)这说明他的写作是诚实的,是把作家自己放进去了的,因而,是有血肉,有热情,有温度的。

冈察洛夫按照客观而完美的莎士比亚风格来塑造自己的人物,按莎士比亚的温和而宽容的调性来展开叙事。从具体技巧来看,莎士比亚戏剧风格(简称“莎风”)的“他者镜像法”“灵魂自语法”和“两面并观法”[11](P237-246),冈察洛夫都能运用自如。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被降低为片面而苍白的符号,而是被成功地塑造成一个人,一个有感情、会思想的人。奥勃洛莫夫并不只是一个怠惰和麻木的人,也是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汪倜然曾经这样评价《奥勃洛莫夫》和其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这并不是一本有趣的书,不过写得很有力,的确是天才之作,可说是一部我们的艺术品。它的确是象征的、综合的、使人不能不信它所说的话;并且它用一种灵敏正确的手腕描写劣者的无可避免之命运逐渐包围他,使人得到一种深沉宏壮的印象。阿白洛莫夫(即奥勃洛莫夫)的迟缓懒懈的弱点在读者眼里好像一个灰色的、龌龊黏湿的怪物。但龚查洛夫(即冈察洛夫)仍旧用极其严格的标准来客观地写出的,所以效力更大了。这本书给当时的俄国人一种极大的刺激和针砭。”[12](P31-32)他说作者用“严格的标准来客观地写出”是可靠的认知,但是,说奥勃洛莫夫是一个“灰色的、龌龊黏湿的怪物”就未必是可靠的判断了。奥勃洛莫夫从始到终,都不是一个“怪物”,而是一个人,一个没有能力过上理想生活甚至正常生活的人。

奥勃洛莫夫的悲剧就在于, 他没有将自己身上的美好德性向上升华, 没有将它们转化为值得赞许的行动, 或者, 准确地说, 他无力对抗那与他的天性格格不入的环境——童年的环境扼杀了他的稚弱的童心,彼得堡的官场则摧毁了他脆弱的信心。 他也许不够热情, 也缺乏行动的能力, 但他绝不冷漠, 所以, 杜勃罗留波夫说他“冷淡”, 就属于过甚其辞的苛责。 奥莉加对奥勃洛莫夫说: “伊利亚,你温和, 诚实。 你温柔得……像只鸽子。 你把头藏在翅膀下面, 别的什么也不要。 你打算一辈子在屋檐下咕咕叫……”[7](P466)她的这几句话, 属于合乎实情的“的论”。 奥勃洛莫夫确实是善良的人。 他没有做过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情。 不仅如此, 他甚至还算得上一个高贵的人。 就像施托尔茨在奥莉加面前所评价的那样:

他的心从不发出一个不准的音,也沾不上一点污秽。任何漂亮的谎言都诱惑不了他,没有什么能把他引上虚伪的道路。任凭邪恶的海洋在他身旁汹涌澎湃,即使整个世界都受到毒害,乱成一团,奥勃洛莫夫永远不会向谎言的偶像顶礼膜拜,他的心灵永远是洁净的、明朗的、正直的……这是一个水晶石般透明的心。[7](P587)

这是一段很容易被忽略的话语。由于作者在作品的开头部分关于奥勃洛莫夫怠惰的描写太过有力,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小说中最优秀的人物对奥勃洛莫夫的评价,往往被人们轻轻看过,等闲视之。事实上,从这样的赞扬性话语里,我们可以看见奥勃洛莫夫的没有机会充分展示给人们看的美好的一面。从这些由他者提供的“话语镜像”里,我们看见了一个“有价值”的奥勃洛莫夫,因而,也就应该将《奥勃洛莫夫》当作一部特殊形态的悲剧来看。有必要指出的是,施托尔茨对奥勃洛莫夫的赞美,并不是心血来潮的随便一说,而是基于他对自己朋友切近的观察和深入的理解。直到小说结束的时候,施托尔茨在跟一位作家谈起奥勃洛莫夫的时候,仍然赞美他,说他“不比别人笨,心灵像玻璃一样纯洁清白,人品高尚,而且温柔”[7](P618)。

奥勃洛莫夫也有清醒的时候,甚至有焦虑和痛苦的时候。所以,冈察洛夫让自己的主人公与施托尔茨辩论,让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辩护——在奥勃洛莫夫看来,自己的生活比那些只知道打牌的人要好很多,“我躺在自己家里,没有用纸牌毒害自己的头脑,我有什么比他们该受到责备呢?”[7](P212)他甚至让奥勃洛莫夫为自己的生活深感困惑和难过,甚至会让他在突然之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那些“宏图”和美好的“思想感情”,“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又为什么寂灭了?不可理解!我生活中并没有发生过风暴和地震,我没有丧失过什么,良心上也没有负担——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的自尊心更没有受到过任何致命的打击。天晓得为什么一切都是枉然!”[7](P225)奥勃洛莫夫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一样,自己会分析自己的处境和性格,自己能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所以,当他滔滔不绝地对施托尔茨解剖自己的时候,当他说自己不知道“怎样可以过得有意义些”的时候,当他说自己“你像彗星一样,出现的时候光华四射,但瞬间即逝。我渐渐忘却这一切,只是熄灭下去……”的时候,读者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和深刻的悲哀感。

事实上,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就是俄罗斯19世纪的哈姆莱特。他的内心充满了哈姆莱特式的问题和焦虑:

现在他该怎么办?是前进,还是维持现状?这个奥勃洛莫夫的难题,对于他来说,比哈姆莱特的难题还要难。前进意味着立即脱下大袍子,不仅是身上的,还有心智和灵魂上的。此外,不但要扫去四壁上的灰尘和蛛网,也要摘除眼睛上的蛛网,使之重见光明!

第一步怎么办?从何着手?我不知道,我不行……不对……这不是实话,我知道……而且施托尔茨在这儿,就在我身边,他立刻会告诉我。[7](P230)

奥勃洛莫夫所面临的困境和考验,其实一点都不比哈姆莱特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对付。还有什么比失去生活的信心更令人焦虑的呢?还有什么比找不到生活的目的更令人痛苦的呢?哈姆莱特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只是他的生活道路,被命运的巨石阻断了,只有搬开那巨石,他才能继续前行。他的任务是艰巨的,甚至是极度危险的,到最后,他确实为搬掉那块石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家庭和时代毁了。

然而, 奥勃洛莫夫的面前既没有道路, 也没有障碍。 他面对的是巨大的虚空, 是无边的黑暗。 他找不到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所以, 只好在睡梦中浑浑噩噩地度日: “如果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那就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看到白日已尽、 夜色降临, 就高兴, 睡梦中可将今天为什么而活、 明天又为什么而活这个枯燥无味的问题搁置起来。”这简直是比哈姆莱特的困境更艰难的人生境遇。 因为, 没有比无目的和无方向的生活更令人煎熬的了。 奥勃洛莫夫对奥莉加说: “我究竟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人活下去呢?”他跟在她身后说, “应该追求什么, 使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趋向何方? 生命之花已经萎谢, 只剩下刺了。”[7](P290)

这是多么悲凉和绝望的话呀!如果一个人无聊度日却又不觉其无聊,那么,他就是一个可笑的喜剧人物;如果一个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又知道自己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并且为此感到不安和无奈,那么,他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奥勃洛莫夫像哈姆莱特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和哈姆莱特都生活在一个可诅咒的时代。

当然,冈察洛夫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叙事调性。《奥勃洛莫夫》是按照一种独特的调性写出来的。这里没有果戈理的充满笑声的讽刺,没有托尔斯泰的庄严而凝重史诗风格,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极端性和歇斯底里。是的,没有尖锐的讽刺,没有无情的嘲弄,更没有试图惹读者发笑的喜剧修辞。作者的态度温和而冷静。他的描写里,固然含着不满和批评,但其中充满了善意和宽容。他用柔和的目光看着奥勃洛莫夫,眼里满是同情,满是期待和希望:年轻人,你要有目标,应该振作起来,迅速起床,立即工作,热情地投入到工作、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情中去。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叙事调性,这部小说虽然使人读来略感沉闷和沉重,但却丝毫不使人反感和厌弃。不仅如此,你还感觉到了一种让人觉得温暖和振奋的东西。

诗性也是《奥勃洛莫夫》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巨大成就。小说家固然是个观察家,固然要将自己的观察真实而形象地描写出来,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赋予自己的现实主义描写以丰富的诗意。这种诗意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从作者的内心产生出来的主观性的东西。它首先是一种情感,是作者对生活和人物的心情和态度的表达。外在的形象与作者的心象相结合,这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诗意的东西来。

别林斯基在《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第二篇)中评价冈察洛夫在长篇小说写作上的艺术才能:“……当长篇小说带上轻浮的、说教的色调的时候,任何有才华的人都很容易在这上面踬跌,而冈察洛夫君却特别值得推重,他福至心灵地解决了一个本身十分困难的课题,他能够在很容易变作一个说教者的时候仍旧保持自己是个诗人。”[13](P647)

那么,冈察洛夫是如何“保持自己是个诗人”的呢?

奥勃洛莫夫的朋友、作家片金关注社会问题,拥护“写实主义文学流派”,还写了一篇小说,“揭露了市长的独断专行和百姓的道德败坏”。他推荐一篇“暴露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小说给奥勃洛莫夫读,但是,他拒绝了。接下来,他们之间有这样一番争论:

他们这样做目的何在?是不是寻开心,证明他们无论写什么人都能写得惟妙惟肖?可是毫无生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和同情心,缺乏你们称之为人道的精神。只有自负。他们写盗贼、娼妓,就好像在大街上抓这些人并且把他们送进监狱。他们的小说里没有“无形的眼泪”,只有公开的粗野的嘲笑和怨气……

还需要什么呢?妙的是您自己说出来了:这是沸腾的怨气,也就是对邪恶的愤怒的压制,对堕落者的含着鄙夷的嘲笑……这就够了!

“不,不够!”奥勃洛莫夫突然激动地说,“你们尽管去写盗贼、娼妓、狂妄自大的糊涂虫好了,但是别忘了他们是人。人道哪里去了?你们想只用头脑写作!”奥勃洛莫夫的声音几乎嘶哑了,“你们以为思想不需要心灵吗?不对,能使思想结出果实的是爱。你们应该向堕落的人伸出手去把他拉起来。如果他濒于毁灭,应该为他痛哭,而不是嘲笑他。你们应该爱他,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对待他像对待自己一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读你们的作品,并且向你们致敬……”[7](P31)

奥勃洛莫夫强调作家要爱人物,要有对生命的同情和理解。作家固然要尖锐地写出人性和生活的残缺,但是,态度应该尊重人,拿人当人看。这可以看作是冈察洛夫自己的文学观和文学态度。《奥勃洛莫夫》的诗性,首先来自于这种对人物的温柔的态度,来自他对生活的含着“无形眼泪”的同情。

冈察洛夫有真正艺术家的天赋。他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都是第一流的。在描写画面的时候,他的笔力直逼福楼拜。但他的特点在于能将抒情性融入客观的描写,从而营造出一种像轻烟薄雾一样浮动的诗境,创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诗性魅力。

他这样写奥勃洛莫夫的惬意而迷离的梦境体验:“一种轻微而又舒服的麻木感传遍他的四肢,有如初次的霜冻给睡眠微微罩上一层雾气,他渐渐有了一种飘渺的感觉,再过一分钟,连意识也不知会飞向何方。但是他忽然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7](P113)这样的描写优美而又传神,字里行间,仿佛弥漫着一层薄雾,袅袅升起,使人也有了像奥勃洛莫夫一样的飘渺的感觉。

他这样写奥勃洛莫夫坟头上的草木:“朋友手植的丁香树在他的坟头打着盹儿,还有苦艾静静地散发着苦味。仿佛有寂静的天使亲自守护着他,让他安眠。”[7](P609)这可不是随便的可有可无的描写。这是诗,是充满温柔情感的诗句。

冈察洛夫的所创造的诗意,绝不限于这些可见的描写,而是作为一种氛围和情调,弥漫于全部作品的字里行间。

这无所不在的诗情,就是从他的心灵世界透射出来的温柔而美丽的光芒。

猜你喜欢
莫夫洛夫性格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猫的性格爪知道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