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优化研究

2018-02-12 18:42孙成豪
关键词:智库建设研究

孙成豪

(济南大学 社科处,山东 济南 250022)

“智库是指研究、分析公共政策,参与其制定过程,并就与政策相关的国内与国际事务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促使后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机构”*任玥:《试论我国大学智库功能发展的困局——中美比较的视角》,《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5期。,这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詹姆斯教授对智库的定义,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高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职能实现的过程中,高校智库可以也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成为咨政育人启民的一直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建设目标、研究方向、依托资源、人才队伍、成果渠道、组织机制及保障上从国家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总体要求,快速推进了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该计划是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了当前各高校智库建设的热潮,为政府决策、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然而,高校智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美国高校智库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须尽快解决我国高校建设的定位、主体、内容、环境、机制等策略问题。

一、建设定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变革时代,在现代国家的决策体系中,智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高校智库的发展恰逢其时。高校智库承担着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注]王珩:《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范式和实践创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版。。高校智库不仅是国家智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大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要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须明确高校智库建设定位,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问题导向与学术导向的关系。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注]贾立政:《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7年9月14日第7版。。《推进计划》也对高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集中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总书记的讲话是当今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遵循,高校智库建设必须直面现实,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自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高校智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学术导向?答案是否定的,高校智库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必须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专门人才为关键,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中是高校智库的最大优势,放弃了学术导向也就丢掉了自身最大优势,离开了学术导向,就不能有效开展科学研究,更不可能有效服务社会,坚持问题导向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坚持学术导向是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保障,不能将二者简单对立,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进步。

(二)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近几年,特别是《推进计划》实施以来,高校智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中国智库网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约拥有智库700多所,这些智库大都集中在原来的“985”高校或者“211”高校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是,目前我国大约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绝大部分研究型高校和人文社科类高校都通过新建或者把其他科研平台转型改建拥有了自己的智库。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都以教学为主,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限于基础研究和少量应用型研究,应该说还不完全具备服务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虽然从数量上有了快速的提升,但从服务能力上却没有根本的提升。当前中国“智”少“库”多,有“智”与“库”断层,“库”蓬勃发展,“智”止步不前的失衡趋势,值得警惕[注]王文:《中国为何出现“智”少“库”多现象?》,《对外传播》,2016年第2期。。一些高校智库热衷于请名家、重形式、轻研究,有的甚至挂个牌了事,既没有长期固定的研究方向,也没有稳定的研究团队,更没有专门的研究经费,目前高校智库建设亟须从“形式建设”转为“内容建设”,从“数量增长”转为“内涵发展”[注]王莉丽:《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从高校智库成果来看,被中央、省部级领导做肯定性批示或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占比偏少,社会对高校智库的认可度也不高,所以高校智库如何准确定位、明确研究领域,依托优势学科,形成专业的咨政研究团队,多出高水平、实操性强的研究成果,由外延式增长转为内涵式发展,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是目前我国高校智库亟待解的问题。

(三)处理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咨政建言献策,开展应用性对策研究是智库的重要职责,但是高校智库依托关系和研究人员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仅要承担一般智库的职责,还要积极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职能,因为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基本都有高校教师的身份,他们不仅要承担智库的研究任务,也要完成高校的教学任务,在实际过程中,这两者是不可能割裂的。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智库只专注于科学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是一般教师的事,实际上,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智库与学校联结的纽带。大学生本身即是高校智库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在参与学习的同时也参与了研究和知识创造[注]毛建茹:《大学智库与人才培养:全球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高教探索》,2017年第12期。。而从长远来看,他们未来从事的工作也将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培养杰出人才和开展研究方面,高校智库应有新的作为。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下设的亚洲竞争力研究中心,由于其卓越的政策研究和培养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大学智库的翘楚。

同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智库的重视,一些社会智库也加入到人才培养的行列中来,这一举动甚至会对高校智库人才培养这一传统优势造成冲击,如美国兰德公司在1970年就成立的帕迪研究生院,积极开展公共政策领域的博士生培养工作。一项针对兰德研究生院博士生的来源和就业去向数据显示,这些博士学位获得者分别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就业去向遍布美国的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私人企业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中,从事政策研究、情报分析、咨询顾问等岗位工作,有力宣传和扩大了兰德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公关网脉[注]张金马:《兰德研究生院及其创新教育模式》,《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第11期。。兰德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引起了部分大学的关注,虽然兰德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是针对公共政策领域的博士生,但是其教育模式完全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的改革发展[注]张金马:《兰德研究生院及其创新教育模式》,《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第11期。。随着智库的发展和演变,“人才培养”很有可能演变为所有智库具备的一个公共职能。

高校智库须走出只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人才培养的误区,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毕竟目前来看,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还是高校智库区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主体:人才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

高校智库应该是一个能够独立开展研究的“智囊型”机构,现代社会赋予高校智库咨政启民育人的功能,研究成果的产出、智库的管理运营等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毫无疑问,人才是高校智库建设的主体。

(一)各类研究人员是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前提。智库成果是智库研究人员智力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主要载体。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应有领军人才、高级智囊人才和一般独立研究人员组成,领军人才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具有不可替代性。一般来说,领军人物的知名度、学术影响力、关系网络,都会影响高校智库的发展,如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刘元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刘鸿武,都对智库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领军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约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的主要因素[注]夏春海,王力:《中国非官方智库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前沿》,2013年第3期。。高级智囊人才也是高校智库科研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智库的主体是高校学者、教授,他们主要从事教学工作,难以有效担当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注]房宁:《以专业化研究影响和改变社会——现代智库的运作与评价》,《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8期。。同时,由于知识背景相对单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参与问题研究较少,难以承担智库研究的任务,而我国高校智库还没有像美国高校智库一样形成有效“旋转门”制度,高校智库不能和政府实务部门形成制度化的人才交流,造成了高校智库智囊型人才的缺乏,这也是影响高校智库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一定数量的一般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是高校智库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为兼职人员,专职研究人员数量较少,据智库中国网2017年数据,高校智库专职研究人员人数在1-5人占比约60%,很难形成合理的研究团队,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智库的科研团队缺乏稳定性,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研究经验的积累。

(二)专业的管理人才是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尤其缺乏高校智库的“政策企业家”[注]李刚:《大学与智库》,《图书馆论坛》,2017年第12期。。高校智库的大部分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工作,擅长教学与科研,智库管理运行非其所长,应急能力不足,办事、办文、办会经验缺乏。如果让研究人员管理运营智库,如何处理好与政府、媒体、客户甚至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高效管理智库内部人员,这些都会占据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不利于智库成果的产出。可以说,配备一定数量专业的智库管理运营人员,是高校智库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配有专职管理人员8名,研究院50多位研究生全部参与到研究院的日常运行中;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有一支20余名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组成的管理营运团队,使得研究院能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刚刚成立不久的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设有秘书长在内的专职管理人员5人,10余位硕士研究生兼职参与智库的管理营运,每年举行重大活动活动有20余场,有效扩大了智库的影响力。

(三)学生是高校智库建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智库,作为高校主体之一的学生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更是高校智库发展壮大、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资源。要高度重视发挥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人、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塑造和引导网络舆论的生力军[注]郑帅:《高校智库建设 大学生当发力》,《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30日第3版。。目前,国外很多高校智库把学生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让学生参与课题组,担任科研助理,在智库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贝克研究所出版的《莱斯耕耘者》完全由本科生撰写、编辑和出版,创办目的之一就是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研究,产生更多创新性成果[注]郑帅:《高校智库建设 大学生当发力》,《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30日第3版。。相比较国外,我国对学生参与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配套的制度措施也不够健全。

总的来讲,高校智库的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强调专业性与多元化,还需注重人员搭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般来说,应由领军人才、高端智囊人才、独立研究人才以及新型综合人才四类人才组成,高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在“招、用、育、留”等方面创新政策,加快打造“中国高校智库高级人才库”[注]汪碧刚:《推动高校建设智库·助力现代城市治理》,《经济日报》,2017年5月25日第3版。。

三、建设内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对策研究和战略研究同行

高校智库作为智库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人才优势和学科特长,关注国家战略、聚焦现实需求、回应社会关切,不断产生有影响力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战略。

(一)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任何社会实践的进步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基础理论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5月,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注]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 2017-05/16/content_5194467.htm。。这是对基本理论研究重要性的最权威的阐释。高校聚集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依据自身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战略研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超出学术本身,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为学术研究提供方法论,提供深入认识问题、把握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可以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厘清前瞻性研究的脉络;为重大对策性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之更具有效性与持续性[注]唐红丽:《夯实基础理论研究 筑牢学术繁荣根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30日第2版。。基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最根本的内在,是系统学术研究的起点。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应用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是高校智库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智库的生存之本。毕竟对高校智库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研究成果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能将两者简单的对立起来[注]徐维英:《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应处理好的关系》,《高教学刊》,2016年第23期。。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支撑,应用研究是理论研究的拓展,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在一起是高校智库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有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高校智库研究某种意义上,其应用研究就是将基础理论结合社会实践转化成应用对策。

(二)聚焦现实需求,坚持对策研究和战略研究同行。对策研究是高校智库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为满足实务部门的临时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周期短、针对性强的研究工作,也可能是对国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读。它要求高校智库反应迅速,根据平时的研究积累,对刚刚发生的或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并能进一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案等给出意见建议,以供决策部门参考采用。

战略研究是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立足当下,而进行的一种周期较长的中长期研究。战略研究要求高站位高起点,它不是简单的对策研究,要有大局意识,战略眼光,宽广的学术视野,能够对国家重大战略行动提供政策支撑。高校智库对于战略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组织多学科师资集中就某一个领域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战略研究要善于研究“冷门”,坐“冷板凳”,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累,很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能够为国家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2017年,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备案了390余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心以咨政服务为首要宗旨,聚焦国家重大政策需求,努力建立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形成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综合研究的平台[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http://news.bfsu.edu.cn/archives/263315。。这是教育部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做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

可见,对策研究和战略研究都应是高校智库的研究内容,对策研究解决的是当下的问题,战略研究解决的是长远的问题,战略研究是对策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对策研究也不能离开战略研究的宏观把握,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四、建设环境:积极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生态

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起步较晚,自身发展不够成熟,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高校智库的参与,因此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助推高校智库快速发展。

(一)搭建横向沟通平台,增强政府对高校智库“信任”。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认为:“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本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注]徐维英:《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应处理好的关系》,《高教学刊》,2016年第12期。。实用主义大学理念被称为威斯康星思想,该思想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注]孟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述评》,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可见美国高校与政府的有效合作已经长达百余年。我国高校和高校智库的发展起步都落后于美国,决策部门对高校智库从了解、认识到认可需要一个过程,需尽快搭建高校智库对接决策部门的有效平台,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让政府在推进科学决策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征询高校智库的咨政方案,用政府的实际需求来带动高校智库的“决策建议生产”,同时,高校智库要将基础理论研究与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研究相结合,要熟知行政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和地方政府经济决策需求,让自己推出的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争取更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推动高校智库的快速发展。

(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助推高校智库“弯道超车”。在对外交流方面,高校智库有着其他智库所不具备的独特的优势。据《全球智库报告2017》的统计数据,美国有75%的智库设在高校,欧洲和俄罗斯也有近50%的智库设在高校[注]王建梁,郭万婷:《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9期。,欧美国家高校智库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决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外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经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而近几年高校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很成熟,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完全可以搭上高校国际交流的“便车”,以此来带动高校智库的快速成长。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智库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要杜绝“邯郸学步”,借鉴经验不是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中国特色,使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的经验本土化。

(三)搭建成果发布平台,发出智库“声音”。《推进计划》强调,高校智库应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发布平台。国际经验表明,高校智库运行是否成功,与其成果传播密不可分。因此,建立科学而合理的成果推广机制、畅通成果传播推广渠道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环节。高校智库应该积极运用广电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向社会公众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中小高校智库的发展带来契机,高校智库的各类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交流平台对外发布。如举办服务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和研讨会,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级和水平;办好高校智库网站,出版有研究性、原创性、务实性特点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此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引导公共舆论越来越受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时智库专家就成了大众媒体眼中的“香饽饽”,从中央到省市出现了很多收视率很高的评论性节目,这些节目都需要智库专家的参与,有些智库专家熟悉节目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通过自身的调整赢得了大众媒体和观众的认可,与节目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从智库专家到“公众人物”的转换,提升了所在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五、建设机制:完善运行管理,提升高校智库服务能力

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速度,取决于自身和外部两个因素,其中“内因”是关键,“内因”就是“机制”,没有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就没有高校智库的快速发展。

(一)完善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独立性是智库普遍恪守的准则。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智库之一,布鲁金斯学会就将“高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作为其座右铭。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智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注]王建梁,郭万婷:《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9期。。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大多是非独立的科研机构,从行政体制和经费来源上大多依赖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或者二级学院,在具体工作中很难摆脱高校行政干预的影子,做不到对智库进行“独立开展研究”的基本要求,应进一步探索高校智库的发展成长规律,尝试实行理事会、专家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加强校内外协同,聘用一定数量的兼职研究人员,构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用人思路,形成稳定的人才流动的“旋转门”制度;理顺内部工作机制,允许聘用一定数量的行政助理、科研助理负责智库日常运行和学术活动的组织等具体事务。

智库建设不能一拥而上,随着高校内的“智库热”,众多校内科研机构纷纷要求转型建成智库,虽然高校科研机构具有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的优势,推动了高校智库的发展,但因为研究方向、研究范式、研究人员的局限,这些转型过来的科研机构并没有真正达到智库建设要求,还需要探索科研机构转型建成高校智库的关键因素,如组织架构、经费来源、人员构成和成果应用等高校科研平台要“智库化”,必须要明确高校智库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区别,准确把握科研平台成为智库的关键条件,从而以较为合理的机制推动科研平台“智库化”,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智库“进退”制度,逐渐形成科研机构和智库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完善高校智库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制。高校智库的正常运转和成果的有效产出,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目前高校智库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政府和高校的投入。由于缺乏社会捐赠的制度性设计,社会资金极少流向高校智库,造成高校智库严重依赖政府和高校的尴尬局面。为了迎合高校的现有评价体系,高校智库必须拿出大量精力来争取项目和发表论文,对政策的持续性关注较少,同时为了迎合政府需求,智库成果往往失去独立性和科学性,不能给政府项目以科学的政策建议和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很难提升。

再者,目前政府和学校对高校智库的经费投入往往都是阶段性的,给予几年的经费支持后就不再持续投入,而高校智库自身的“造血”功能还很差,在没有外界“输血”的情况下,智库将很难生存发展下去,只能将目光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的订单式合同等横向课题研究,鲜有纵深探索现实问题的积极性,教育智库的制度化服务形式尚未形成。支撑高校教育智库完善和发展的服务平台与良性机制亦处在起步阶段[注]张珺:《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教育评论》,2016年第4期。。因此,急需解决高校智库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如探索建立政府、社会、智库三方参与的协同机制,目前高校智库以政府的“订单”为主,服务企业较少,应面向市场,增强自身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通过项目合作转让智库成果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引入固定资助重点跟踪服务的方式,既保证了经费来源,又凝练了研究方向。国外高水平智库已经把服务领域转向了企业,法国的欧罗普基咨询公司平均每年要和580个企业签订咨询服务合同,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每年接受国际方面的个别委托研究与咨询合同约2000余件,与世界65个国家的800多家公司保持联系[注]李安方等:《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提升高校智库资金的使用效能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智库人才“留不下”,很难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库资金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用效能低,科研人员绩效评价和个人收入不成正比,科研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影响了智库的发展,高校智库要探索以智库资金管理为中心转为以智库成果管理为中心,智库研究资金使用与智库研究成果挂钩,加大对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绩效奖励比例,提高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项目劳务收入,提升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注]孙战伟:《高校智库建设:具体标准、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期。。

(三)完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当前高校智库之所以不能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没有形成完善的决策咨询机制有关联,没有对高校智库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制度支持体系,如此以来,高校智库失去“市场”需求,不可能做大做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库参与政府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今天,政策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大大增加,权力利益的博弈日趋复杂,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过程,极大地考验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能力。将智库纳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参考体系,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平衡性和有效性[注]王健:《论中国智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改革重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7期。。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专门的智库发展战略、完善决策征询制度、健全政策评估制度、建立购买决策咨询制度等,为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创造条件,使得高校智库拥有更多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发挥高校智库建言献策的优势。

(四)优化高校智库评价机制。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由谁来评价?主要评价指标是什么?能不能像评价高校其他科研机构一样评价高校智库?对高校智库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是高校智库健康快速发展的“指挥棒”、“助推器”。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科研项目多少、发表论文篇数、到账经费额度等“数量”的因素依然是重要参考指标,这种评价方法往往会被简单的嫁接到对高校智库的评价上。一是把立项、专著、论文的数量作为智库成果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很多高校智库成果没有新观点、没有新思想已经是饱受诟病,因此评价更要看著作及论文中有多少创意和价值。二是对智库成果的评价没有突出应用评价的地位,甚至低于传统的学术评价。服务政府公共决策毕竟是高校智库的建设目标和价值体现,高校智库成果的质量高低,实际应用部门最有发言权,应以决策部门的评价为主,以助于学科建设的前沿性的学术评价为辅,将两种角度的评价导向相结合才能使评价更科学。同时要积极引入媒体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媒体对智库的评价是其社会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三是要评价高校智库队有没有建成稳定人才队伍。建好高校智库,人才是关键,《国家高端智库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提倡服务决策、适度超前,要求智库制定中长期研究规划,确定相对稳定的领域,形成持续跟踪的长效机制。”[注]《国家高端智库管理办法(试行)》条例,2016年。可见,要建设成为高水平高校智库,必须持续跟踪,深入研究,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而没有稳定的人才队伍,这些都无从谈起,高校智库必须要有完善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