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翎 赵勤绪
柴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微寒,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湖北、四川等地。近年来,随着柴胡人工栽培面积迅速增加,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根腐病较为严重,经常造成2年生柴胡枯死,一般发病率在15%~30%,严重田块达60%以上,导致药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生产。
主要危害柴胡主根,侧根也能染病。发病初期,自根茎交界处产生黑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发病后期,根部表皮自顶端向下产生纵向干裂,裂口变褐或发黑并逐渐加宽、加深,最后遍及根部整个外围,发病部位稍膨大,病部组织变硬、变脆,裂口深及木质部并造成水分、营养运输中断,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死亡。
田间1年生柴胡在当年秋季地上部枯萎后即有发生,2年生柴胡在5—8月份为病害高发期。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积水、连作、植株根部受伤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季多雨、梅雨期间发病严重。
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
种植地块湿度大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大量萌发和迅速生长,还可造成根部积水,形成缺氧环境,不利于根部生长发育,降低抗病能力。
种植地土壤黏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
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目前,国内外有关柴胡根腐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向琼等人的研究发现柴胡根腐病致病菌为半知菌的腐皮镰刀菌;李勇等人的研究表明尖孢镰刀菌也是柴胡根腐病的致病菌之一。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原真菌,分布极广,普遍存在于土壤及动植物有机体上,不仅见于病株,在良好植株的根茎和种子中也常发现,是经常被植物病理学家分离到的真菌之一。它们在耕作土壤中生长良好,其机能之一是能够在形态学和生理学上对于新的环境具有很快的适应能力,常常产生有毒物质,能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引起植株枯萎。李勇等人的研究还表明,柴胡根腐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依赖于适宜的温度和高湿环境,2年生柴胡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达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多雨年份发病重,相比而言,轮作土壤中生长的1年生柴胡发病轻微。朱再标等研究发现,施用氮、钾肥会显著降低柴胡对根腐病的抗性,大量施用磷肥可以降低柴胡根腐病病情指数。周自云等对柴胡根腐病的防治药剂筛选研究表明,药剂中75%百菌清的防治效果最佳,70%甲基硫菌灵较好,80%代森锰锌次之。柴胡根腐病防治中,可用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这三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使用百菌清48天以后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1)选择抗病良种。带菌种子是病原菌的来源之一,故在采种时应注意淘汰病株,种子贮藏期间妥善保管,播种前进行选种,淘汰坏种。
2)选好地块。栽种地应选择沙质壤土,透水性和排水性良好,发过病的田块不宜再种植。
3)轮作倒茬。防止因连作引起病原菌的积累。一般柴胡种植地的前茬不能是豆科或相近缘科属植物,更不能是刚种过根茎类中药材的地块,最好是禾本科属的植物。
4)合理控制栽培密度,加强通风透气,防止积水。
5)合理施肥。从预防柴胡根腐病的角度,在第2年拔节前应多施磷肥,适量施用氮钾肥。
6)及时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并销毁,用生石灰消毒并穴,减少病菌的进一步扩散。
7)药剂防治。土壤处理:每亩用50%多菌灵2~3 kg混拌20~30 kg细砂土,于播种时把药土施入垄沟内,以杀灭土壤中病菌,具有很好预防效果。田间防治:发病初期用2%农抗120水剂500倍液灌根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或灌溉,隔 7~10天喷 1次,连喷 2~3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