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毒论治雾霾环境下流感病毒感染

2018-02-12 17:56刘光华吴振起
吉林中医药 2018年2期
关键词:流感病毒环境

刘光华,吴振起,刘 娟

(1.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3.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沈阳 110847)

流感病毒(Inf l uenza virus,IV)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病因,是曾造成世界流行的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流感)属中医学“时行感冒”的范畴,为感受非时之气或疫疠之邪,外淫肌腠,内蕴肺胃而为病。在雾霾环境下,流感病毒易吸附于细颗粒物,由口鼻侵袭人体而致病。从中医病因观出发,认为其具有湿毒的致病特点,并以分消湿浊、清热解毒之法论治雾霾环境下流感病毒感染。

1 湿毒的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其性濡润,为病隐匿。《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性静兼,其德为濡”。故湿邪致病,始则若隐若现,似是而非,象难察,证难辨,积久而发,常伤人于无形。湿性重着,易阻气机,易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素问·气交变大论》云:“雨湿流行......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故湿邪为患,临床可表现为头身困重,四肢及关节酸楚沉重或疼痛等。湿邪虽为重着黏滞有形之邪,但其形无定体,蒙上流下,无处不到,化生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至真要大论》则全面阐述了湿邪对各脏腑的影响:“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说明湿邪为患,症状多端,可影响肺、脾胃、肝、肾等多脏腑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相应病理表现。

毒者,邪之甚也,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一类有害物质。《金匮要略心典》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1]。”《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故外感六淫皆可化毒,其形成与季节时令、气候反常及环境密切相关。人体若因起居调摄不慎,感受天时不正之气则染毒致病。“毒”邪致病,并非孤立,尤其六淫所化之毒,往往从化于机体及所处环境的状态[2]相兼而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外感之毒。湿毒即湿邪蕴久不解而成毒,从化于外界的湿浊太盛,乃湿与毒相合,是具有黏滞性质,能引起气机蕴结,机体功能失调,而产生剧烈反应和重着症状的传染性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既有周身困重酸楚、胸闷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阻的征象,又兼具身热口渴、局部红肿疼痛、舌红赤、脉数等毒蕴不解的特点。湿毒致病极为广泛,轻则袭于肺卫肌表,见呼吸系统和皮肤等疾病,重则累及五脏六腑,可见心、脾胃、肝、肾等的病变。

2 雾霾的致病性

从2013年国内十面“霾”伏,让“雾霾”“PM2.5”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3]。雾和霾本是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的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所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空气中大量极细微粒子组成的气溶胶系统,主要为含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一些重金属、有机物的烟、灰尘、小颗粒等有毒有害物质[4],悬浮于空中,使空气普遍浑浊。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人为排放污染物显著增加,如遇冷空气弱、风力小、近地面相对湿度大的特殊气象条件,污染物不易扩散,雾霾现象就愈发严重。雾霾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PM 2.5)可随呼吸进入气管、细支气管、肺泡,最终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对人体的最直接影响是造成呼吸道感染[5]。《风雅》曰:“风而雨土曰霾”,霾附湿而成浊邪。“湿者,天地间阴阳蒸润之气也。所感之由,或由雾露之侵,或因阴雨所客[6]”。肺为华盖,开窍于鼻,雾霾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为清肃之体,性主呼降,又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着,即能致病[6]”。故雾霾来袭,大量有毒物质直接损伤肺道,影响肺的气血运行,宣发肃降失常,人们多见咳喘、咳痰、憋闷等症状。有报道指出,雾霾期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就诊量显著增加[7],钟南山院士亦强调雾霾PM 2.5水平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5]。长期曝露于严重污染的空气中会损伤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呼吸系统外,雾霾还可增加心血管系统的患病风险,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均可产生不良影响。

3 雾霾环境下流感病毒感染与湿毒的关系

IV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病毒之一,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起病较急,病势凶猛,临床表现重。近年来,H1N1、H3N2、H5N1、H7N9有泛滥肆虐之势[8-11]。IV由于变异快,特别是动物源性的IV在人群中的高致死率和广泛流行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尤其当IV基因节段的替换引起主要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发生抗原性转换与抗原性漂移时,均可导致人群对新出现的毒株缺乏免疫力,进而引起流感的爆发流行[12]。在雾霾环境下,IV易吸附于细颗粒物,由口鼻侵袭人体而致病,低温雾霾可使流感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济南市疾病控制中心通过分析雾霾对儿童门诊量的影响[13],发现雾霾期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提高26.95%。

流感发病与气候反常密切相关,系感受非时之气或疫疠之邪,外淫肌腠,内蕴肺胃而为病,归属中医时疫感冒、瘟疫、风温等范畴。雾霾是现今人类活动深度影响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反常气候,是在高湿度条件下引发的低能见度极端天气[14]。较高的相对湿度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和繁殖的有利条件,其中大部分病毒附着于直径<2.5微米的细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常随呼吸进入人体而致病。雾霾作为一种新兴病因,不同于传统的外感六淫。中医的外感病因观是在象思维指导下,结合患者患病前所处的生活环境,根据患者发病时的证候表现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是重点着眼于宏观的物理气候影响,实质亦包涵了该影响下微观生物致病性的一种病因认识。从取象比类的思维出发,雾为水汽凝结,是霾形成的必要条件,故其与湿密切相关;霾则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物的大量蓄积蕴结,是为毒。

雾霾为IV感染创造了极佳的条件,患者发病后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乏力酸痛,咳嗽咯痰,鼻塞咽痛等,是为湿浊袭表,肺卫不和,阻遏气机之症。IV感染后期易转为IV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促发绀,咳血性痰,两肺湿罗音,是湿浊郁久化热,热毒壅肺,肺气痹阻所致,具有“毒”的特点。重症可波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充血及脑组织软化,IV侵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继而引起全身中毒,表现为持续高热、昏迷、抽搐、神志异常和脑膜刺激征等,为湿热化毒,深入营血,邪灼心营,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说:“湿热病,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干。”充分体现了“毒”致病流走攻窜,内可达脏腑心窍,外可至肌腠四肢的特点。所以,雾霾具有湿毒的病因属性,雾霾环境下IV感染具有湿毒为患的病机特点。

4 从湿毒论治雾霾环境下IV感染

大量的中医药文献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显示[15-21],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首选中药以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为主;其次为发散风热的柴胡、桑叶、牛蒡子、薄荷,清热泻火的生石膏、芦根,清热化痰止咳的浙贝母、桔梗、杏仁,清热燥湿的黄芩、黄连,化湿的苍术、藿香、白术等。综合治疗H1N1感染应用的相关中药及制剂,以药测证,推得其发病特点为毒、火(热)、湿(痰),以毒为主。雾霾环境下流感病毒感染湿与毒的特点更为突出,治疗宜兼顾清热解毒与祛湿,而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创制的甘露消毒丹是治疗湿毒俱盛的首要方剂。方中以黄芩、连翘、薄荷清热解毒、透邪外达,射干、贝母解毒利咽散结,与黄芩、连翘、薄荷共消毒热之炽,散毒结之滞;藿香、豆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宣上畅中;茵陈、滑石、木通渗利湿热、导邪下行,协藿香、豆蔻仁、菖蒲分消湿浊于上、中、下,共祛湿邪之郁遏。全方清热祛湿并存,解毒分消共用,虽为夏暑之湿温时疫而设,实乃湿、热、毒杂至之证皆适宜,辨证的关键在于身热、四肢困倦或酸痛、咽喉肿痛及舌苔腻之湿热蕴毒的特点。雾霾环境下IV感染除一般性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乏力酸痛,咳嗽咯痰等症状外,鼻咽不适及疼痛症状尤为明显,湿、热、毒之性兼备,故可用甘露消毒丹治疗。临证中若伴表证加苏叶、豆豉;高热不退则加青蒿、柴胡、石膏、葛根;咽痛加板蓝根、牛蒡子、玄参;咳甚加前胡、枇杷叶、鱼腥草、瓜蒌;伴呕恶、痞满,加砂仁、焦麦芽、莱菔子[22]等,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详察形候,谨守病机,随症加减。

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雾霾环境下流感的发病率、传播速度及流行性有所提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的关注。较之于现代医学微观、模式化的防治体系,中医药宏观、综合、因人制宜的防治特点在本病的预防与治疗上更具优势。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分析,雾霾环境下的流感具有“湿毒”的特征,IV肺炎具有“湿浊热毒,肺气痹阻”病机特点。以甘露消毒丹从分消湿浊、清热解毒之法论治雾霾环境下流感病毒感染,对多变的流感的临床辨证论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1]清·尤怡篆注.金匮要略心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9.

[2]常富业,张允岭,王永炎,等.《内经》毒论诠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12):890-891.

[3]马重阳, 王庆国, 张纾难,等. 雾霾致病的中医病机与治法[J]. 环球中医药, 2015(9):1097-1098.

[4]胡彬,陈瑞,徐建勋,等.雾霾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J].科学通报, 2015(30):2808-2823.

[5]钟南山.灰霾空气对人体的影响及对策[J].群言, 2013(9):29-32.

[6]清·叶天士.叶选医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0.

[7]梁肖,闫英洁,张迪,等.PM 2.5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关系的Meta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6(9):874-879.

[8]张复春,胡凤玉. 新型甲型H1N1流感研究进展[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 30(5):481-485.

[9] 谢海燕, 温清萍.近5年来东莞市H3N2亚型猪流感血清学调查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2):105-106.

[10] 孙洪磊, 刘金华.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致病性[J]. 生命科学, 2015, 27(5):525-530.

[11]许可,鲍倡俊.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 2015, 26(1):43-47.

[12]王玉涛, 杨子峰. 流感病毒诱导的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潜在抗病毒药物靶点[J].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3(4):250.

[13]崔亮亮, 李新伟, 耿兴义,等. 2013年济南市大气PM2.5污染及雾霾事件对儿童门诊量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5, 32(6):489-493.

[14]魏嘉,吕阳,付柏淋.我国雾霾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2014, 40(5):51-56.

[15]张春晶,顾立刚,于海涛.黄芩苷干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A549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J]. 病毒学报,2011, 27(2):108-116.

[16]杨子峰,王玉涛,秦笙,等.板蓝根水提物S-03体外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J]. 病毒学报, 2011,27(3):218-223.

[17]张志安.藿香、苍术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24):35-36.

[18]刘方舟,时瀚,时宇静,等.鱼腥草注射液体内抗流感病毒药效学研究[J]. 药学学报, 2010, 45(3):399-402.

[19]王林林,史玉柱,王雪,等.中药抗流感病毒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 2012, 27(6):600-604.

[20]魏晓露,彭成,万峰. 广藿香油体外抗呼吸道病毒效果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 28(6):65-68.

[21]郭洪涛,郑光,赵静,等.基于文本挖掘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药治疗特色[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13(5):772-776.

[22]甘璐.马融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验案2 则[J].湖南中医杂志, 2016, 32(8):128-130.

猜你喜欢
流感病毒环境
丁型流感病毒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滨蒿总黄酮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新研究有助于开发流感广谱疫苗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中美科学家发现猪流感病毒H1N1已传播给狗 重组成新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