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扎根 和洪范
(1.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2.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454000)
太极者,万化之本也。阴阳动静之理,虽具于其中,而其肇未形焉。故曰易有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则奇偶之画所自形也。故曰太极生两仪,此太极一变而得之者也。
阳分而为阴阳,曰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分而为阴阳,曰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中之阴,是为老阳老阴。阳中之阴,阴中之阳,是为少阳少阴。此四象之画所自成也。故曰两仪生四象,此太极再变而得之者也。
四象之阴阳复分,而八卦成列,则三才之画具矣。乾与坤对,离与坎对,兑与艮对,震与巽对。故曰四象生八卦,此太极三变而得之者也。
《大传》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说卦》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此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太极六变而得之者也。
易者,阴阳动静之总名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以其浑然全体,肇朕未形,则曰太极。次第相生,自本而末,则有两仪、四象、八卦之分,极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实皆一易也,方其为太极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5册第853-855页)
太极,六变而得之者也。六画既具,则八八还相重复,本卦为内,重卦为外,亦不外乎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也。邵康节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而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八卦相错,而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故自太极之一变,则始于一阴一阳之相交,再变则二阴二阳,三变则四阴四阳,四变则八阴八阳,五变则十六阴十六阳,六变则三十二阴三十二阳,而六十四卦备矣。”此《大传》所谓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者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5册第855页)
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刚柔,质也。乾者,太极之动,故释彖不言阴阳刚柔。坤主质,故以柔言。否、泰交不交气也,又具乾、坤之体,故皆以阴阳言。否,类于坤,故又以刚柔言。余卦不滞乎事,则滞乎物,故皆以刚柔言。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易与变本一事也。未入用则谓之易,已入用则谓之变,盖易无体而变有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阴阳刚柔皆画也。未入用则谓之阴阳,已入用则谓之刚柔,盖阴阳气而刚柔质也。故夫子释乾坤阖辟曰变而不曰易,释卦爻之用曰刚柔而不曰阴阳。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册第111-112页)
易中言变化者,刚柔之穷皆变。变则化也,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在化之先,故为阳化,在变之后,故为阴。盖以先后为阴阳,非谓阳动为变、阴动为化也。
易有太极,形而上之道也。仪象八卦,形而下之器也。自道而言,则器虽未形而器之理无不具也;自器而言,则道虽不可见而道之妙又无不在也。
继善阳也,成性阴也,此以天命之序而言阴阳也。仁者阴也,智者阳也,此以物受之性而言阴阳也。然阳之所以为阳者,皆动而无体也;阴之所以为阴者,皆静而有体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册第113页)
易者,知变易之道而无体也。其以阴阳之变言易者阴阳非易,阴阳变易而无体者易也。犹形而上者谓之道,其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者阴阳非道,一阴一阳运而无形者道也。夫易者,所以生阴阳两仪即阴阳,今指阴阳而言易者,欲明无非虚无,虽无形无体而有阴阳变易之理也。
易有太极者,不可见动而生物者,可见不可见者形而上之道也,可见者形而下之器也。圣人学其可见者,而达其不可见者。故夫子曰:下学而上达。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册第114页)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是言太极在形器之中复动而生也。
或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为寂中有感,固得之矣。而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感中有寂,则未之见也。曰范围天地之化,即乾道变化之序也。曲成万物,即各正性命之事也。周子以为诚之复,朱子以为太极之体所以立明,其曰复曰立之义,则其寂然之义可见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册第115页)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观夫子立此数语,则知所以生者,不皆在未生两仪之太极。故先师谓一每生二,一者太极也。太极生两仪,则太极便在两仪中。故曰两仪生四象,及生四象,则太极便在四象中。故曰四象生八卦,及生八卦,则太极便在八卦中。以是推之,则太极随生而立,若无与于未生两仪之太极也。但人之为学,苟惟守夫物中之太极,则或囿于形而不得其正。必须识得未生两仪太极之本,则虽在两仪,在四象,在八卦,以至在人心,皆不失其本然之妙矣。此夫子明卦象之所由,所以必原易有太极之本,而子思之所谓大本者,亦正在乎此。学者不可不识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册第116页)
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各具一太极而生。生与气化、形化之事,同一义也。易有太极理也,两仪气也,形化形也。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本一道也。故两仪虽各具太极而生,生而易有太极之妙,无不在也。形化虽各以种类而生,生而气化之理,无不在也。但以形而言气,则形易见而气难见;以气而言理,则气易明而理难明。今且以形化之事,明天下之物,各以种类而生,则气化之事宜若无矣。而聚水之虫鱼,积土之草木,皆自然而生,又岂可谓无气化之事耶!盖形化即气化,似二而非二也。非知道者,其孰能识之?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册第117-118页)
或问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其先后之序不可易也。而《大传》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乃坤先乎乾,静先乎动。何也?曰此章之义,主变通而言也。静而复动之时,变通之义始著,故以一阖一壁言之,其他如阴阳死生之所以先后者皆此义,不可不察。
智字有两义。若以义智为言,则智当属阴;若以智仁为言,则智当属阳。盖智前一半方收藏,而后一半复开发也。
或问,朱子罕言所以生阴阳之太极,至于阴阳中之太极,则屡言之,何也?曰:“自太极而阴阳,自阴阳而万物,皆是一贯,但时有不同,则理气有异耳。未生阴阳之时,所谓太极者,无声臭仪象之可求,专以此时为言,则沦于虚无,无所底止。及其生阴阳之后,始有仪象之可观,则其本然之妙,动静之机,生生之道,真实无妄,有可得而言者。”以此为言,则学者有定见,而免沦于虚无之失矣!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册第120页)
(朱文公)先生曰:“熹以为易字有二义:有变易,有交易。先天图(河图)一边本都是阳,一边本都是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便是阳往交易阴,阴来交易阳。两边各各相对,其实非此往彼来,只其象如此然。然圣人当初亦不恁地思量,只是画一个阴,画一个阳。每个便生两个,就一个阳上,又生一个阳,一个阴;就一个阴上,又生一个阴,一个阳。只管恁地去,自一为二,二为四,四为八,八为十六,十六为三十二,三十二为六十四。既成个物事,便自然如此齐整,皆是天地本然之妙元如此。”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018册第420-421页)
易有太极,是易之中元有此极,实为造化根本,非易之外别更有一个太极也。太极之理具于《河图》《洛书》,而显于两仪、四象、八卦。由今观之,《河图》之数用九也。然乾九坤一相对为十,自巽二震八而下相对皆十,何也?九者《河图》之数也,一者太极也,此太极在《河图》也。《洛书》之数用十也,然坎一坤十相对为十一,自离二乾九而下相对皆十一,何也?十者《洛书》之数也,一者太极也,此太极在《洛书》也。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20册第763页)
先天数者,无极而太极。先天数取纯一不杂之意,以九数为则,故数起于一。一即三,三即九,九即一,故起于一而极于九为老阳。老阳数老可致神极,神极必变,故曰易。易者,变易不穷冒天下而言也,可为天地准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者一三五也。考其端,一三成四,四五成九,校其实,即张子所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混然中处天地人三才,无间其义。虽殊其神气即一也,所以成言乎一。一复为九,效诸文王,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贞而复元。法诸伏羲,乾三连也,所谓三者,岂非天下之大,本乎无极而太极者,乾坤之元也。故先天譬为根,其位皇极以之。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22册第701页)
中天数者,太极之运化也。中天数取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据一二之数为则,是故一生二,即是画卦之象。此一奇一偶成三,即地天泰也。然中天八卦位数内惟艮居一七之数,何也?盖起于艮而止于艮。《说卦》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贞而元。故周子所谓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艮与静周起于静而止于静也。所谓太极之运化者,自元而亨也。故以中天譬为干,其位范围以之。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22册第702页)
易者三才之道,《河图》当分作三宫,看三才之象也,其中宫天五、地十。太极也,谓理气象数,所以为万化之根本者。全体已具而未分,浑然居中而举天地万物,生生化化,尽无以出于此,亦无以加于此,故曰太极。盖中宫之五,其一其三其五总之,则九天也。其二其四总之,则六地也。合九与六,已具十五之全数矣。愚故曰天地真元之数止有五,其六其七其八其九其十,则各因五而得数,以配上五者而已。曰五曰十,则数也。五为阳,十为阴,阴阳气也。五为奇,十为偶,奇偶象也。析而言之,三二之合,则天地也。三个五,则三才各一天地也。九与六,则老阴老阳。七与八,则少阴少阳也。其十五,则《洛书》纵横之数,亦五行生成之数也。以五乘十,以十乘五,则又大衍之数五十也。是曰理曰气曰象曰数靡不全具,浑然为一于中而未分,岂非两仪未判之太极乎!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24册第20页)
乾即太极也。阳根于阴而能变化,故阳爻皆用九不用七。阳而不偏于阳故为纯阳,此天德也,即圣人之德也,亦即人心之德也。文王系彖而曰乾道,大通而利于正已见。乾之为道,阳而能阴,动而能静,而具变化之理,故周公系爻以龙象之言,其自初至上,潜见惕跃飞亢,皆龙德而能变化者也。夫阳不偏于阳而能变化,则阴亦无非阳而阳之为德,不得指其端倪之何在矣!岁虽始于寅而实开于子,子丑阴而实阳也;人事虽成于动而实根于静,静亦阴而实阳也。是亦可以见阳徳变化无端之妙矣!天道之元亨利贞,以四时言之,春为元,夏为亨,秋为利,冬为贞,然爻位却不可以元亨利贞分配。自初至上,每爻皆阳,皆具可以大通之德,但须因其时位以致用,是皆利于贞也。时讲有以潜龙为元者,不知元应属春,初爻阳气潜藏,以时言之,乃是穷冬之候。若以此为元,则于成岁之序未合,亦不见得阴阳无始之妙矣!主静即利贞之理也,坤彖取象于牝马,而乾彖无象,故周公系爻取象于龙,以补文王所未备。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3月初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47册第210页)
作者附言:
易是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方法论,而太极则是万事万物千变万化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千变万化的立足点、出发点与落脚点。这里一元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的一,就是太极。这是本文的要点之一。其二,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生两仪,这是太极一变之易。其三,古人以六十四卦为据,言“太极六变而得之者也”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应该感谢古人为我们提供了“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的思维路径。其四,朱熹以为易字有二义:“有变易,有交易。先天图(河图)一边本都是阳,一边本都是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便是阳往交易阴,阴来交易阳。两边各各相对,其实非此往彼来,只其象如此然。”先贤一语中的,为我们指出了阴与阳千变万化过程中的奥妙与神秘。太极易理是我们古老民族思维方式之根,是古老的华夏文化涟漪清冽的源头,它不仅使五千年的古老文化绵亘至今,更使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东方巨人,在新时代于情于理地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