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帆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等各方面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全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指出:“把‘育人’作为大学的首要任务,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指导方针”。[1]人文情怀理念对于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既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又迎合了当前大学生形成内在素质的需求,满足他们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1.人文情怀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传播到大学校园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人文精神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改变传统说教理念,融入人文情怀教育。只有人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我国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2]其中,文化基础包含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又进一步分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学设计更加体现以人为中心,另一方面,它成为一面标杆,指明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2.人文情怀的内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人文情怀解释为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人文情怀是对人自身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探索和解答,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对教育者而言,是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受教育个体的关怀,教学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对受教育者而言,是自身必须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以及修身立德、对人友善、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等人文精神品质。
3.人文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人文关怀理念,关注现实的个体“使自身沉睡着的力发挥出来”,“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出发点、落脚点。“人的价值大于物的价值,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4]罗杰斯人本主义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在罗杰斯的设想中,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居于中心的位置,把受教育者的“自我”的需要看作教育的根本要求,社会中所有的教育活动不仅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围绕着“自我”进行展开。[5]
1.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文情怀素养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合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教育青年,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崭新局面”。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中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他说:“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6]因此,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核心发展素养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提高了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情怀因素,首先强调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温家宝总理曾经在《仰望星空》这首诗中表达了要让学生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文情怀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迷茫中走出,不断内省、规划人生、完善和发展自己,将知识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在人文教育的文化活动中感化自我、得到基本的教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同时也具备了核心素养中的其他重要素养。
1.教育者:人文关怀理念的缺失。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意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还停留在传统课堂“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教师及辅导员缺乏人文关怀的意识,忽视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认知存在的诸多困惑。对于存在迷茫的学生,教师缺乏积极有效地引导及正能量的鼓励。
2.教育介体:人文教育的手段单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政理论课授课为主,以各院辅导员自行组织实践活动为辅。前者采取大班授课,人数较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思想、心理的变化。通常只是在课堂上单向灌输党的思想、方针、政策,上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后者虽为实践,但实质却流于形式,多数班级应付完成,未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活动也最终没有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更不用说将理论思想的学习内化于心。
3.教育环体:人文环境的开发欠佳。一是校园环境有待优化。其中包括校园内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人文建筑以及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保留。二是校园文化不够丰富,包括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学生文化。三是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文化,也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效。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逐渐疏离,原因是课堂互动减少、学生提问减少,从而导致师生沟通也相对减少。
1.树立人文情怀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其内容是“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7]这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而形成核心素养。同时习总书记又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其中“仁爱之心”也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理念。
2.增强自身的人文情感。新时代的大学生虽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但处于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及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传播中,当代大学生仍需做到严以修身、志存高远、科学精神、乐学善学、健康生活、不畏困难、砥砺奋进。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在利益面前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刻苦学习、积极上进,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影响人身心的发展因素中,教育是主导因素,环境便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积极的环境能够促进个体正确三观的形成。第一,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育人理念,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融合,从而为每个人营造一个充满真善美、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一代的发展。第二,富有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在校园中,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着学生情感、思想。把人文情怀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中的各个要素,为学生提供人性化、齐全、优美的学习场所及休闲娱乐场所,这些都体现对人的关怀,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4.优化人文教育的方法。首先,创新蕴含人文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把人文情怀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以师生互动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家时政热点等,同时重视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自主能力。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使之成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引擎,利用“微课”、“慕课”辅助课堂教学,弥补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不足。此外,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也尤为重要。[8]
总而言之,人文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手段,引导“人”,树立“人”,满足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育具有现代意识和理念、理性社会心态的公民,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人文环境,全社会公民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