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荣,吴润蕊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12100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表达,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对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1.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关于网络舆情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如刘毅认为网络舆情是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曾润喜认为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纪红、马小洁认为是“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3]姜洪胜认为是“公众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热点’和‘焦点’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4]
从总体上看,网络舆情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及特征。其一,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参与网络传播互动的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网民自由表达的意愿能够充分释放,可就关注的事件随意发表或转发评论,使网络舆情具有主观性和自由性的特征。其二,网络舆情的客体包括两个要素,即引起网民关注的“事件”和网民对事件持有的情感、态度、意见和观点。其中,前者受国内外社会环境中复杂因素的影响,容易与某些社会矛盾、问题相关联,被恶意利用和放大,引发舆情危机;后者受个体认知局限及情绪左右,易有非理性和片面性。这使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突变性和偏差性特征。其三,网络舆情的媒介是网络传播互动。网络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网民能够广泛而快速地参与热点事件传播互动,网民意见产生同频共振和焦点集聚,表现出强大的后续影响力。因此,网络舆情又具有焦点集聚性和自我发酵性特征。
2.网络舆情的引导需要。一般而言,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因某一具体事件而引发,因网民广泛关注、大量传播而形成,因网民讨论、辩论而走向高涨、出现波动,因网民意见集聚或问题解决而趋于淡化或消落。这一过程体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规律,“主要经历触发、集聚、热议、升华四个关口,每一个关口,其舆情演化都呈现着相应的发展态势和规律”[5],但这些发展态势和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国内外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在发展变化的每一个关口都会有高涨、波动、消落等多种发展走向,网络舆情演化所持续的时间、表现的强度也有多种可能。比如,一个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后,如果网民情绪高涨、争论激烈却不给予及时引导,会引起更多网民关注和参与互动,产生的社会影响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出现舆情危机,网络舆情持续高涨的时间也会相对较长;反之,如果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时介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则可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发展、逐渐消落。因此,一旦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在网络舆情演化发展的每一个关口,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抓好舆情控制和引导工作。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绝对需要的。
1.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集中表达。对社会发展而言,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消极扭曲的网络舆情会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换言之,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通过广泛搜集网络舆情信息掌握社情民意,为制定公共决策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使政府决策更符合民众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网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既有效增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扩大了民主监督范围、拓展了民主监督渠道、推进了民主化进程。三是网络舆情有助于公民释放社会压力,尤其是释放某些群体因对社会的不满而产生的破坏性能量,网民通过在网络上交流讨论或发泄负性情绪,平复心情,或认清事实、辩明事非,进而回归理性。四是网络舆情能促使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或改进措施。进而避免因社会矛盾过度积累而影响社会稳定。
如果政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不及时、措施不得力,网络舆情便会对社会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因部分舆情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失真或被恶意造谣生事,形成强大的负面舆论,甚至激起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民众过激行为,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二是会因政府舆情引导不力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甚至会将一些社会矛盾问题直接归罪于政府,恶化政民关系。三是网络舆情中虚假言论和报道会蛊惑民心、离间政民关系,增加政府舆情引导难度。
2.网络舆情引导与社会稳定呈正相关。“引导”是带领、使跟随之意。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网民认清事实、平复情绪、深化认识、增进理解,是舆情控制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它与社会稳定呈明显的正相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越高就越能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越能促进社会稳定。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包括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正确研判舆情发展态势,综合利用舆情治理资源多渠道实施引导举措,使网络舆情能够在可控范围内有序发展。第二,舆情引导举措越合理、越及时就越能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越能促进社会稳定。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演进过程中,“政府引导”作为一个重要的干预要素,作用于网络舆情演进的各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网络舆情发展都会面临两个走向,一是快速扩散,逐渐消退。政府主管部门若能及时介入,准确施策,便会满足网民了解需要、抑制谣言滋生、消除网民顾虑、缓解网民情绪,使网络舆情快速消退,降低舆情事件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反之,则不然。第三,政府的引导举措越能及时满足网民需要就越有利于平复其情绪、消解其对事件的关注度。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网民基本上有三种需要,一是知情权,要了解事件经过、跟踪事件处理进展,了解各方分析解读、态度、观点等;二是话语权,要参与讨论互动,表达个人意见、观点或利益诉求;三是利益维护,要求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为此,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越公开透明、越公平公正、发布信息越及时充分、意见领袖作用发挥越大,就越能满足网民的各种基本需要,越有利于消解其对事件的关注热度。
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引导的客体是具有参政议政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网民。政府、网民以及双方的沟通互动,是决定网络舆情引导成效的关键因素。政府作为舆情引导的责任主体,应该从提升政府舆情引导能力、净化网民主体表达环境、增强政府与网民互动入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优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1.政府主体引导能力提升机制。首先,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能力。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舆情引导方式方法的研究,加强网管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对收集到的各种网络舆情数据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有效甄别,并准确判断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及时提出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之策。其次,要整合资源建立“政府——媒体——网民”协同引导体系。建立以“政府正面引导”为主、“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为辅、“网民参与调查”为补充的多方协同的网络舆情引导体系。政府要通过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重大舆情事件通报制度等,畅通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增强舆情引导实效;新闻媒体要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发表评论员文章、邀请权威专家解读、开设高层论坛等,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网民可通过参与事件调查和网络传播互动,促进网民自我疏导。同时政府要重视提高新闻媒体专业素养和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第三,要加强舆情动态监测,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要建立专职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并采取有效手段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现有不稳定因素,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早干预,将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2.网民主体表达环境净化机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和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政府必须加强网络宣传引导和规范管理,建立有利于网民主体表达的网络舆论环境净化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在倡导网民文明上网的同时加强网络法治宣传,引导网民客观真实的发布消息与评论,不信谣、不传谣,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网络传播与互动,用实际行动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其次,要坚持依法治网,完善网络管理相关法律规章,加大网络违法的责任追究力度,用法律约束网民的言行。第三,要大力推行网络实名制,增强网民责任意识,自觉抵制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树立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第四,要完善突发事件的舆情干预机制,及时为网民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现实帮助,化解矛盾,疏导网络舆情。第五,要引入道德约束机制。通过正向的道德引导凝聚人心,使网民自觉地遵循基本道德规范。
3.政府与网民双向互动机制。一般而言,引起网民热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现实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及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社会思潮等方面,表现为网民不理解国家政策、热切关注“事件”进展、呼吁解决现实问题、受西方价值渗透的影响思想偏离主流方向等等,这些网络舆情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介入,以各级政府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为主要载体,同时与各大主流媒体合作,广泛搭建公众参政议政网络平台。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政府进行权威的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舆论宣传引导;网民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评论、互动功能发表评论、咨询政策、反映呼声、参与讨论。一旦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这些网络平台便能满足政府连动式发布信息的需要,并以其较强的互动性增进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便利网民进行网上监督,促进政府提高办公效率,增加事件处理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