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生
(洛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师范教育或教师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是未来教师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将影响教师个人终身的专业发展(贾爱武2005)。高等师范院校具有双重性教育教学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师范素养。高师英语专业化人才培养涉及语言技能、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多维度。
1.专业基础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点。数十年来,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实验幼儿园、双语幼儿园不仅在城市,甚至在乡镇也已十分普遍;在中小学阶段,各种形式的“双语学校”、“外国语学校”、“国际学校”发展迅速,再加上佳音英语、大山英语等各式校外培训,学生从小得到了良好的英语教育。由此,高校新生在词汇量、语法知识、综合表达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这一切为教师教育英语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在进一步强化学生语言技能训练基础上,适当减少传统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为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留出更大空间。但是,减少基础课课时并不是基础课程边缘化,而是要加强有效教学,注重教学效率,在一定时间周期内抓好“基石性”课程,为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打下扎实基础。在此指导思想下,英语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可设置语言基础、基本技能、相关知识三个模块,其中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言基础模块的课程设置强调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相结合。在强调课程效率的基础上,所开设课程的门次和学时数能够满足学生日后专业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综合培养与专项训练相结合,注重学生语音语调的标准度以及日常表达的语法规范,使学生具有专业发展所必须的良好语言基础。
Shulman(1987) 曾指出:“教师应有能力将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应于不同能力与背景学生的有效教学形式。”普通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教师教育英语专业在强调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还需注重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掌握“教”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英语专业要把让学生“会教”作为基础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思考和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开展语音、词汇、语法等微型课教学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完成“教语言”的内在认知。
2.专业素质拓展——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支撑。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要提升人才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学科基础课程,更需要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等相关人文学科课程。为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精心构建专业素质拓展教育平台,通过开设演讲艺术、英语辩论、高级视听、口译训练等课程,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深度发展;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等课程,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要积极开展课程开设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打破传统的整学期课程开设模式,积极尝试阶段性课程、讲座式课程的开设;加大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配比,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种类的“课程超市”,保证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自由度;采取“主辅选修制”,专业理论限选课可设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选修方向,学生在自选一个主修方向、完成其所有课程的同时,两个辅修方向也要选修本方向所要求最低学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开展在线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教学模式的尝试,构建学习共同体,强调专业学习的协商过程;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努力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教育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
3.教师职业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的保障。J.C Richard(1989)认为,ESL教师应具备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流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推理决策技能和环境知识六个方向的专门知识,其中除专业知识外,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推理决策技能与交流技能均属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素质。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在整个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保证所培养人才教育理论和教育素质能充分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英语专业教师职业教育平台课程可规划开设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基础以及教师职业技能等模块的相关必修课程,同时可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教育拓展模块的选修课程。为使专业教育更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可实行开放式的双轨制师范素质培养模式:首先是“请进来”,建立英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校外人力资源库,聘请基础英语一线教学名师走上大学讲台,通过开设系列培训讲座,讲授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课程,实现高等师范教育理论与中学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其次是“走出去”,有计划地选送高年级师范生参加支教或顶岗实习,走入中学课堂,在实际教学体验中发现不足,通过实地的学习、交流、实践、碰撞,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1.“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知识和技能终究是要靠学习者的努力,并通过内化的过程转为己有,对于英语专业尤为如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参与,实行“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组织和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加入到每个教学环节,通过主题展示、主题辩论、时事评论、专题研讨等任务,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同时,要积极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比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立足课内,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压缩教师每节课的讲授时间,增加课内实践课时比重,使课堂回归学生。要努力使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课堂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构建。为此,以各教研室教研活动为引导,提倡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交互式、讨论式课程教学鼓励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创造较为理想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达到自我完善与提高。其次是拓展课外,强调课外实践的重要性,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课外延伸。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如互联网技术与资源,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检索资料、撰写报告,培养学生采集、归纳信息的能力;把课题研究式作业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留言板、电子邮箱、QQ群、微信等公共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思辨互动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建构理解。
2.科研训练。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研究型教师成为教师职前专业化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师范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应该体现其职前教育的预备性和过程性,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作为人才专业化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贯彻课程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参与和认知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论文、科研指导与训练、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课程,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科研能力训练;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组织学生举办科研报告会和学术讲座,开展校际学生交流活动;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申请科研立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基础教育、理论教育,开展教育实践的同时,尝试开展初步的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3.师范技能达标。科学的考核机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完善的专业师范技能达标体系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专业特点,英语专业师范技能达标可具体分为语音达标、教学微技能达标、基于多媒体课件的说课达标以及课堂教学达标四个阶段。语音达标在本科阶段的第二学期进行。语音达标是整个师范技能达标体系的出发点,本阶段强调学生的语音规范,旨在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为学生下阶段其他技能的发展与达标做准备。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微技能达标。本阶段的达标工作主要在于结合基础英语教学的特点,检验学生英语歌曲演唱能力,通过英语演讲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简笔画、板书测试检验学生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说课达标在本科阶段的第六学期进行。说课达标包括课件制作和说课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检验学生教学内容的准备与组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应用,以及教学准备阶段的业务交流能力。课堂教学达标在本科阶段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前进行,旨在全方位考查学生的教学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内容以课堂教学技能为主,全面检验学生的教学导入技能、组织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以及运用简单教具的能力、板书设计能力等。可构建如下保障体系:一是训练保障。实行业务导师制,由业务导师负责,通过专项辅导、小组互助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展课外语音练习,形成语音训练课内与课外的联动效应。二是考核保障。实行达标考核责任制,构建科学的等级评测机制,实行评测教师责任制,分项测试成绩由评测教师签字确认,学院盖章,保证达标制度的严肃性。三是质量监控。加强质量管理,由教学质量督导组对师范技能达标的每一个分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负责评测后对达标学生的抽检复核。四是成绩管理。师范技能达标成绩在每次分项评测后实时公布,激励先进,同时鞭策未达标者积极准备参加补测。五是证书颁发。对最终全项达标、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由院长签章的达标证书,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开展师范技能达标活动的热情,营造“达标文化”,建立师范技能达标活动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