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急诊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的价值研究

2018-02-12 12:41刘虎乔洪梅陈园苏刚吴卿杰赵宏伟蒋伟浩陆忠烈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双源后处理符合率

刘虎,乔洪梅,陈园,苏刚,吴卿杰,赵宏伟,蒋伟浩,陆忠烈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局限性异常膨出,发病原因不明[1]。它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常无特异性表现,约1/3的病例因紧急血管破裂出血而死亡,若早期及时确诊并立即行手术夹闭治疗或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病死率,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目前,DSA虽然仍为临床公认的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发展进步,CT血管成像(CTA)血管造影凭借其无创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优势,结合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点,明确其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且检查耗时短、层厚薄及扫描速度快,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临床筛查[2]。本文对53例收治的诊断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双源CT急诊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4年 1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行双源CT急诊CTA及3D-DSA血管造影检查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符合《神经外科学》中制定的关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3],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常在咳嗽、重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酒后、用力大便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其中男24例,女29例;年龄29~ 74 岁,平均(55.85±10.64)岁。

1.2方法

1.2.1CTA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双源螺旋CT,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60m l碘佛醇(350 mgI/m1),流速5.0ml/s,随后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ml,流速4.0 m l/s。侧位定位后先扫描一期平扫图像用作后期减影蒙片,然后进行增强扫描,感兴趣区层面放在第4颈椎水平人体组织外的空气中,密切观察感兴趣区层面颈总动脉亮度变化,待对比剂到达颈总动脉明显变亮后,手动按下扫描键延时2 s启动扫描。具体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自动调制CARE kV技术,管电流自动调制CARE Dose4D技术,视野(FOV)202mm,扫描层厚3mm,自动减薄0.75mm重建,重建间隔0.5mm,准直器宽度0.6mm,螺距1.2,旋转时间0.5 s,扫描时间 2.44 s,重建卷积核(Kernel)采用 H10f very smooth,窗位(Window)采用CT Angio血管窗。

1.2.2DSA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Artis ZeeⅢCeiling数字平板X射线机,自动调节曝光条件。方式如下:患者仰卧位平躺检查床上,常规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以腹股沟韧带下2 cm处作为穿刺点,在透视下定位,置入4F-5F导管鞘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导管导丝系统,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行常规2D及3D-DSA动脉造影。对比剂采用350mgI/ml碘海醇,流率3ml/s,注射总量8 ~18m l,压力300PSI。

1.3CTA及 3D-DSA图像后处理CTA检查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输至西门子Syngo Via工作站,对所得的薄层断层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重组(VR)等后处理,获得动脉血管各个方位的二维及三维影像。3D-DSA检查结束后自动将原始数据传输至配套的西门子 Syngo MMWP工作站,运用工作站的Inspace软件对脑血管进行三维VR重建。

1.4颅内动脉瘤个数统计和瘤体直径测量 CTA图像和3D-DSA图像均由两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资深医师共同判读,如有疑问处,二人协商后作出动脉瘤“有”或“无”的结论,分别记录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动脉瘤数量,并测量各动脉瘤瘤体的最大直径,其中CTA图像与3DDSA图像结果不相互参考,均独立分析。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双源CT急诊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的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采用检验描述一致性值<0.4表示一致性差值>0.75表示一致性极好,值在0.4~0.75表示一致性较好。

2 结果

2.1急诊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例数比较 53例疑似病例中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6例,病灶51个;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5例,病灶45个。从颅内动脉瘤检出病例数方面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的的符合率为 90.57%,灵敏度为93.48%,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5.56,阴性预测值为62.50,Youden指数为0.65,阳性似然比为3.27,阴性似然比为0.09。急诊CTA与“金标准”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值=0.612)。见表 1。

2.2急诊CTA对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 3D-DSA共检出51个病灶中,直径≥3mm颅内动脉瘤35个,直径<3 mm 16个;以3D-DSA为“金标准”,急诊CTA共检出45个病灶,总检出率为88.24%,直径≥3 mm颅内动脉瘤34个,检出率为97.14%,直径<3mm 11个,检出率为68.75%。对于直径≥3mm颅内动脉瘤与直径<3 mm 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11< 0.05)。

3 讨论

临床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TA、MRA和DSA 4种检查方法。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具有简单方便、可显示血管管壁及作血流动力学分析和能提供血管解剖信息等优势,但是由于颅内颈动脉位置比较深,常导致检测效果不好,并且超声图像分辨率较低,难于对血管整体显示,成像质量受限制较多,无法达到早期及准确诊断[4]。MRA具有无需采用对比剂即可成像、无X射线辐射危害等优点,但是容易受动脉瘤的大小、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栓及钙化、磁场强度、扫描时间长短等影响,假阳性率高[5]。DSA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尤其3D-DSA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低曝光剂量,能准确评估复杂的血管解剖等优势,但属于一种有创性检查方式,不能显示与血管相邻的非血管性结构等限制和不足,不为部分患者所接受[6]。CTA血管造影具有无创性、辐射剂量较小的优点,配合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瘤颈部、穿支动脉空间结构,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位置关系,同时可显示动脉瘤壁钙化情况,清晰显示其与邻近结构解剖关系(封三彩图7~9),但是其空间分辨率较低,对直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诊断灵敏度有限。

据文献报道,以DSA作为“金标准”,发现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达93.59%,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大[7]。从颅内动脉瘤检出病例数分析,双源CT急诊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的符合率为90.57%;从颅内动脉瘤检出数目分析,双源CT急诊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的总检出率为88.24%,略低于文献[8]结果。分析原因是由于本研究与文献中图像分析过程不同所致,文献中图像分析医师可以将CTA与DSA结果对照参考分析,而本研究中两组图像独立分析,不可相互参考。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源CT急诊CTA与“金标准”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例数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在直径<3 mm的微小动脉瘤的检出情况中,3D-CTA的检出率较低,仅为68.75%;而3D-DSA多发现5个病灶,仍具有较大优势,这与CTA对<3 mm的动脉瘤瘤体空间分辨率较低、同时对于阅片人员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要求等因素有关,这与齐星亮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双源CT急诊CTA与“金标准”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例数方面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特别是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其更有优势,应作为急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直径<3mm的微小动脉瘤,仍需借助于3D-DSA检查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尤其是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而CTA检查为阴性的部分患者。

猜你喜欢
双源后处理符合率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基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任意赋权的广义标准化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