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雪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李克强总理提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一资源”。具体到医药卫生领域,加快培养人才、培养合格人才不仅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保障,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才是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单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训工作任重道远[1]。本文就新时期医疗机构如何加强医务职工培训工作做以下探讨。
目前患者选名医、名家的医疗质量的需求,良好医患沟通的人文需求都在与日俱增。以往对医学生培养的重点是专业知识,而人文知识、医患沟通技巧、法律知识相对欠缺。建立全面有效的医务职工培训体系,构建涵盖专业知识、医学人文、医疗法律、医患沟通等知识的全面培训体系,方可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医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学科的竞争,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协调的医务职工培训体系,创造平台加大职工教育培训途径,遴选优秀人才,辅以相应的考核监督,促使医务职工的整体能力与单位发展前景相匹配,才能提高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
医教协同的核心也是提高培养质量,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培养与使用紧密结合等方面。因此,构建医务职工培训体系,按照职称和学历结构给予个性化的适应性的培训体系,将有效提升人才质量。
学科是发展的根本。构建医务职工培训体系,着眼于专业知识为中心的多元化培训,立足于科研水平的建设与提升,可全面提升各学科的水平及能力,对加快推进疗养院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疗养院持续稳步发展起到积极效果。
在新时期,构建学习和提升平台,将培训纳入职工职业生涯的一部分,给医务职工提供外出培训、专业进修、学历研修的机会,可进一步激发医务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职工的职业素质,真正将“用事业留住人”落在实处,职工的提升也将切实转换为对单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单位也将拥有更大的吸引力。
目前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发布,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我们必须转换思路,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践行预防前移的战略。实现这些转变,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加强医务职工的培训,灌输相应的思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媒体的应用,学习方式及载体均发生变化,专业大V的微博、公众号、各大在线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更吸引了医务职工学习的兴趣。如何根据需求和专业需要构建医务职工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通过调查表、投票、访谈法进行综合调研,充分了解职工比较感兴趣的、迫切要求自我提升的培训项目,再结合学科建设需求综合考虑,方能开展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体验式培训[3]。
继续抓好中青年医务人员“三基”培训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支持各类专业人员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多途径、多方式安排中级及以上专业人员培训进修;加强医务人员、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及执行力、沟通交流、人文知识、组织协调等能力培训等。
组织面授等理论授课,包含专业知识讲座、病例分析、学习沙龙、知识竞赛等活动;引进白玉兰等在线网络培训,含医学会议类、MDT病例讨论、医学讲座类、手术操作类、三基培训类等海量视频,供职工学习。同时在院内论坛内开展各类专业讨论,引导职工争做学习的主人。
开展新进职工、骨干职工、学科带头人三个层面的医务职工培训。如新进职工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院内制定轮岗带教老师;骨干人才强调专科进修及外出培训;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采取聘用导师制原则,制定专业培养与考核,使其具备岗位学术能力及科研素养。所有医务职工强调继续教育及“三基”培训,根据单位的发展战略开发职工能力,提高医务职工的素养。
坚持将“抓规范、重过程、强能力、增素质”的理念贯穿与医务职工培养的管理工作中,培训管理工作必须时刻顺应时代的要求,应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全员参与培训工作的意识,使日常培训工作纳入常态督察活动中。各科室培训责任人为科主任,同时科内指定培训专员,负责科内培训的安排及管理。科教科定期督查各科室学习情况,加强考核力度,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医院着重从带教老师遴选、医学人文、带教意识、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个人和科室教学档案。对带教老师的准入和监督考核机制及惩罚机制逐步进行完善,通过开展各类教学培训和教学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各级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评教工作常抓不懈,科教科每季度将相关信息及处理意见反馈给科主任和护理部,借此途径促进临床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继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支撑在职攻读学历、国内外进修学习、学术交流与学术会议、医疗新技术与科研项目以及重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完善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科研团队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用人活力。
疗养院需每年投入不低于年度总收入的5%用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对于各级各类专技人员将强化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疗养院的技术进步、学科建设、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为确保医务职工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和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在原有培训制度上进行修订和完善,建有包含工作职责、过程管理、奖惩等共计11项培训管理制度,对继续教育、三基考核、住院医师规培、进修、学分、在职学历学习、培训考核、学科带头人遴选等内容进行规定,从制度层面保障培训体系正常有效开展,并按照制度规定定期督查,确保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和推进。
疗养院设有确保培训实施的网络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医务职工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的有序落实。医院的毕业后教育工作受“上海市毕业后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疗养院建立“个人-科室-科教科”三级培训网络,单位成立继续教育培训委员会,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科室设有专职培训督导人员,科教科定期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督导培训质量和学术活动,有利保证了医务职工培训工作的落实和推进。
一是以“自主培养为主,外院引进为辅”为原则,在完成优秀中青年骨干的培养的项目落实、技术转化的基础上,严格选拔一批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储备力量重点培养。二是建立进修培训的绿色通道,使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卫技人员取得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学分率、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标。三是加强医务职工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协调等能力培训,抓好职工岗位知识和技能、对事业忠诚度等方面的培训。四是加大科主任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相关能力素养培养。
强化“医教研”三支队伍的建设管理。医疗方面,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抓手,鼓励学术交流、学术创新和学术任职,提高其学术地位。教学方面,以教学医院挂牌建设为切入点,遴选带教导师,甚至聘作大学兼职老师(兼职教授、副教授)或者是研究生导师。科研方面,强调临床与应用相融合,加大院科研基金对科研的支撑;强化科研、科技创新、新项目奖励力度。
将2010年以后(含2010年)来院从事临床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专业毕业生纳入规范化培训范畴内,按照要求安排轮转。因我院非规培基地,通过积极联系委托培训基地进行相关培训。逐渐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作为临床岗位聘用和晋升、聘任主治医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继续教育是继毕业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按上海市医学继续教育有关规定: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需取得Ⅰ类学分5分,Ⅱ类学分20分;初级职称人员需取得Ⅱ类学分20分。需严格按照学分管理要素进行学习,凡当年学分不合格者将与年度考核、奖惩等相关。
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加大对在职医务人员攻读学历学位的支撑力度,鼓励临床、医技、护理、药学、专业人才在职读博读硕,并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按规定取得学历学位报销全额学费,以提高医务人员学历层次。
从制度的层面上落实对拟聘任副高和正高的医、技、护、药人员在聘任副高和正高前原则上必须完成一次专科进修或专项技术进修,即聘任副高前需进修6个月,聘任正高前需进修3个月,并作为聘任的优先条件。同时,梳理具有特色的优势技术、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课程项目以及专业型管理项目,精心安排并大力支持专业人才国内外进修学习项目。计划每年安排国内进修人员30人,国外研修的人员1~2人。
为夯实专科高层次人才队伍,需针对性进行选拔与培养。目前疗养院尚未形成重点学科,计划在全院职工队伍中每2年进行一次启明星遴选,每次选出2~4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遴选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聘请院内专家或外部专家进行带教,通过体系培养及管理,使之成为学科带头人,并从其学术地位、期刊任职、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使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院内领先的学科骨干或带头人,为队伍素质的提升和梯队建设奠定基础。
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在于人才,科学的培训体系为医疗机构培养人才、发展人才奠定基础[9]。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育才方式,提升发展能力是员工培训的核心。培训是一项长远的投资,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