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仪式的潜课程意义研究

2018-02-12 10:32
关键词:仪式个体大学

范 颖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39)

如何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事业,是现今高等教育研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精神与主流理念是办好大学的根基。纵观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实现“文化育人”“人”化教育[1]。而大学仪式,作为大学精神与主流理念的现实载体,是大学培养受教育者个体价值信仰所不可或缺的。但在大学现有环境中,这一点常常为人所忽视。从大学仪式的潜课程意义着手,深入发掘大学仪式背后的价值,是大学回归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践行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有助于重新构建人们对于大学仪式的理性认识,最终体悟到大学仪式的意义。

一、大学仪式的潜课程概念及特性

(一)仪式与大学仪式及特征

仪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社会活动,通常被界定为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2]。从广义来看,它具有多重价值功能,能够在特定团体中为人们建立联系,起到连接不同的过渡阶段以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作用。而大学仪式作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今高校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要方式。它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吸收新时期社会主流意识以及借鉴全球仪式文化发展的合理内核,使得当代大学仪式文化活动呈现出新的活力。

(二)大学仪式潜课程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只不过揭示意义的道路并不平坦。从抽象到具体,从粗疏到详实,价值发展是一个不断被认知的过程。圣雄甘地曾这样说道,“把注意力转到内在去”[3]。大学仪式,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活动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将学生与校园、社会、文化等等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通过大学仪式活动,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过程。而探讨大学仪式的宏观现象及其内在的构架,就是了解大学仪式潜在意义的过程。那么,将大学仪式的这种意义建构更为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形象化地描述大学仪式的内在价值,就需要通过潜课程这一视角,研究大学意义的现实象征。

“潜在课程”这一名词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首次提出,他认为许多价值、规范和态度都是经由学校非学术的方面,暗默中、潜在中、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他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潜在课程[4]。一直以来,潜课程在教育领域都是无处不在的,但同时由于其潜在性的根本特质的存在,使其有时是隐藏的,有时候是若隐若现的[5]。在高校,潜在课程通过影响因素的弥散性、实施过程的潜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仪式活动,包含着师生互动、同辈互动、学科互动等多重关系的交流,因此,仪式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并形成创新。然而,由于仪式文化自身的特质以及部分大学教育管理者人文价值理念的缺失,大学仪式的内在价值常常无法得以充分准确的表述,且大学仪式活动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目前,关于大学仪式与潜课程的分析论述少之又少。大学仪式是大学文化传递的重要方式,随着大学教育管理者权力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学仪式的内在价值却常常无法得以充分、准确的表述。总而言之,大学仪式无论其内涵理念与外延形式如何变换,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潜课程的呈现,它可以是一种潜在的生活方式,一种潜在的学习过程,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一种潜在的行为养成等等。

(三)大学仪式潜课程的特性

从对大学仪式潜课程概念的探讨与界定中,可以发现大学仪式潜课程具有潜在性、重复性、动态性和表演性四大特性。首先,潜在性是大学仪式潜课程的根本特性,早已深深根植在大学仪式发展的全过程。大学仪式之所以被称为一种潜课程式的教育,源于其拥有贯穿仪式发展始终、联结各种属性特征的潜在价值。这种潜在性具体表现在形式与价值的多样性,一方面,大学仪式通过大学入学典礼、毕业仪式、运动会、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仪式活动,潜移默化地将大学精神与理念贯穿于仪式活动中,以影响各类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仪式价值的潜在性是立足于仪式价值来源的多样性,正是以多元化的文化经验为基础,才最终成就大学仪式价值的潜移默化。其次,由于大学仪式活动受众群体存在流动性强、范围广、层次多的特点,大学仪式活动必然需要一定的重复性。通过不断地重复,加深参与者的心理印象,从而形成集体行为习惯,提高受众群体的应变能力,最终塑造重复性特点。重复性可以表现为当学生一听见熟悉的校园音乐,大多能够意识到是某类校园活动的开展。例如,运动会的音乐学生自然熟悉不过,无论以后学生身处何地,只要听见熟悉的运动会音乐,就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运动会的场景,回忆起那个炎热、充满青春气息的夏天。第三,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影响着人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人们提高应对多种环境的能力。大学仪式潜课程的动态性,能使参与者体会到隐藏在仪式活动背后的鲜活生命力,从而产生对大学仪式活动的浓厚兴趣。反之,仪式活动形式的静态化,会使参与者产生消极的应对态度,甚至产生集体性的抵触情绪。因此,多数大学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文明的演进过程,动态化地开展各项仪式活动,诸如迎新仪式、运动会、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的举行。第四,在多种多样的校园仪式活动中,大学仪式潜课程的表演性是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形式呈现的,这让大学仪式活动更具观赏价值与纪念意义,力争在最高程度、最广范围影响受众的身心。同时,由于服饰及物品的统一性能够对学生群体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进而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演出服装以及舞台场地在注重内在教育性的基础上,更要考虑到表演的统一性。总而言之,大学仪式的潜课程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育管理者和参与者不断地构建与创造,使之最终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二、大学仪式的潜课程意义

仪式文化的多重性价值属性以及现今大学仪式文化形成背景的多元化因素,使大学仪式的潜在意义同样具有多样化的内在属性,并且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大学仪式的潜课程主要通过自我信仰的确立、现实使命的承担、日常生活的思考等方面给个体带来持续的认知与体验价值。

(一)自我信仰的确立

大学仪式作为形成大学精神理念的主要方式,在学生个体思想观的形成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信仰是精神的内在体现。积极的内心信仰,能够成为个体完善行为表现的重要指引。对于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言,建立信仰体系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学仪式作为大学精神理念的主要传播方式,在影响个体自我信仰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通过人生信仰、政治信仰的构建,能够使个体形成改变现实、拥有本心的存在。而对学生群体而言,这种潜课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人生信仰与政治信仰的形成与确立。

1.人生信仰

首先,大学仪式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信仰价值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个体信仰价值的建构。跨入大学校门,学生对于新的身份、新的环境充满着期待与担忧。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启,使他们对一切都表现得极为兴奋而四年后从大学步入社会,学生又会面临新一轮的抉择与成长。因此,大学开学仪式、毕业典礼等,就是对学生不同阶段人生信仰的积极引导。比如,开学仪式是满足他们好奇心的重要场合。衡量一场开学仪式的价值,关键在于其能给学生呈现什么样的大学生活,创造怎样的大学空间。真正令人难忘的开学仪式,往往能够通过某一句话、某一个时刻让学生对这所大学产生某种认知。因此,大学仪式的核心不在于规模是否宏大、场面是否壮观,真正的核心力量在于这所大学的仪式氛围和文化底蕴。清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当今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清华从自身校园文化中提炼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长久沉积的智慧结晶[6]。2016年,在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以“在宁静中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为新生上了大学的第一堂课。在仪式活动中,他将清华介绍给每一位新生,邀请他们在清华园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并提及了学者季羡林的《清华颂》、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王国维的《人月圆·梅》,唤起了学生们对清华的情愫,让“清”中的纯洁与安详“华”中的茂盛与希望成为学生群体共同的价值理念[7]。更为重要的是,清华在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中附赠了《瓦尔登湖》一书,与开学仪式的氛围相互融合,为新生展现了清华的本心,希冀学生在宁静中寻求自身的美好未来。清华大学开学仪式既展现了清华的魅力,也为学生提供了确立人生信仰的方向。由此可见,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以及呈现其理念的校园仪式文化活动何其重要。

2.政治信仰

在峥嵘的历史岁月中,无数中华儿女的英勇献身为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创造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大学仪式文化教育的始终,并且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方向。历史的磨难与困苦,已经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如何将曾经的历史更为形象地展现在新一代的眼中,增强青年人的国家存亡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不断巩固自身的政治信仰,成为大学乃至于社会、国家的重要使命。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其意是说,人是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的[8]187。

现今,各大学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团活动、纪念日仪式、团队重游红色基地等等,但是其中最为普遍的还是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的举行对于增强学生的政治向心力成效显著。2015年,复旦大学在其110周年校庆之际,就曾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升旗仪式。在这场升旗仪式中,最为重要的是首次将传旗环节融入了升旗仪式过程中,由各系师生代表绕校园主要建筑进行传递,其意义在于将百年复旦的辉煌成就与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相互辉映。仪式的致辞将“复旦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学生们了解了复旦的光辉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而新一代的复旦人要将加快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不懈的使命。最后,升旗仪式在师生共唱复旦校歌的过程中落下帷幕[9]。学生们通过传旗、升旗、奏国歌等环节,在确立自身复旦人身份的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提高爱国主义的思想境界。百年复旦,在其生日之际未忘记祖国母亲,且为自己是一名“国人”而倍感自豪,这种政治情怀,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深刻且持久的作用力,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国家、人民的强烈认同感。

(二)现实使命的承担

仪式感,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群体构建更为全面、积极的大学仪式观。而使命感可以说是从仪式体验过程中延伸而出的一种意义认同,是个体寻找自我价值定位与实现的诠释。对于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只是人生的某一阶段,学习的知识有限,故而需要了解最为适合自身发展、最为想学的是什么。由于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而仪式潜在的多重价值属性恰好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需求,从而影响甚至是改变学生个体的人生高度与广度。

1.文化传承

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发表讲话,第一次提出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将文化育人的作用放到了大学重要的发展地位中[8]213。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10]。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内在的灵魂,其发展优劣能够预示民族的兴盛与消亡。而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血脉,任何大学文化都源于一定的历史沉淀,受限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条件。仪式活动作为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是大学文化最为稳定的宣传者。大学仪式教育同文化发展一样,是社会演进中积淀的产物,对于推动中国大学文化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之间的个性差异以及地域差异,使得大学文化具有排异性,这样不利于整合大学仪式教育中文化传承的独有价值。但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可融合性,因为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它所希冀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情怀是始终一致的。因此,即便各地大学间仪式文化发展迥异、仪式活动方式多样,但大学仪式中的文化价值也是相同的。就其本质来说,它总是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大学仪式教育,不仅是纪念性、阶段性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够将大学文化的精神、制度、行为融入多元的活动当中,真实地向学生展现文化传承的魅力。仪式的文化传递,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群体更为广泛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校园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通过将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视角、文化行为进行融合来创新文化发展的模式。而这种持续不断的交融与创新,正是大学仪式教育文化传承的真谛所在,也只有了解其中潜藏的内在意义,才能够充分形成对于大学仪式的理性认识。

2.科学研究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现今大学办学特色的体现。一所大学常常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专业目标以及内外部的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完善科研体系。这一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发展态势是由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并且在现实中,已经为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效益。致力于提高科研技术水平,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也正因为对于科学研究的过度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致使一些大学自身的文化体系的构建逐渐弱化,甚至危及大学整体的人文发展。

其实,大学文化体系的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利益相关的共同体,任何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动,同样,科研能力的提升给文化体系的构建也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大学仪式的观念树立、氛围营造、制度建设、管理实施等方面的模式建立,对于一所大学科研的理念、环境、模式及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从宏观层面、微观布局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的科研能力。2017年北京大学“刘水楼”揭幕仪式中,北京大学1988级校友刘水就捐赠六千万元支持母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建设[11]。此类纪念揭幕仪式的开展,对学生产生了深刻且持久的潜在意义。一方面,仪式活动的举行能够为高校在最大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并且提供物质上的大力支持,让学生了解大学科研最新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仪式将学生与大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尤其通过校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了解自身能力的发展所能够产生的价值,并体会大学深刻的育人精神。“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一场仪式活动就将校园、学生、文化、科研凝聚在一起,成为大学最好的名片。

(三)日常生活的思考

1.反思意识

仪式活动的形式、规模等外在特征的表达容易影响其背后潜在意义的呈现,先入为主的思维逻辑会限制人们对于仪式活动的思考空间。大学仪式活动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并且由于学生群体极易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干扰个体对于大学仪式真正的了解与认知。如果直接认识的形成是存在于人们脑中普遍的思维模式,那么间接认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人们了解事物背后深层含义的重要途径。由此,形成积极的反思意识,并且将这种反思意识合理化、科学化,将有利于大学仪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当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观念,指的是回头、反过来进行思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能力,但是反思的程度却各有不同。在大学仪式活动中,学生个体的体验感受与认知程度存在差异,这使得每个人所能形成的仪式价值观各有不同。大学仪式,对于学生群体的反思能力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多数的仪式活动都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标志活动,例如开学仪式、毕业典礼、纪念会等等,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仪式活动,了解仪式所要传承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从而由认识传统的校园文化转移到反思曾经的文化发展。其中,不同的学生个体会形成不同的反思方向或是通过反思过往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或是转化为对仪式本身的思考,又或者无法将这种反思意识进行积极的深入。其次,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反思的学生而言,大学仪式活动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在形成反思意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思考,将仪式活动与自身的校园生活甚至是个人成长建立联系。大学仪式活动主要还是在于传达校园文化的深厚传统,因此,学生更容易将其与校园生活体验构建认知的桥梁,成为他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指向标,甚至直接影响他们作为学生的几年大学生活体验。最后,大学仪式活动具有持久性,不仅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大学生涯,还能够对个体今后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拥有过大学生活的个体,自身会具备大学的味道,一种独有的人生气质,而大学仪式活动,无疑是塑造这种独特气质的重要方式。虽然大学时光极为短暂,但将人文理念高度浓缩的大学仪式活动,能够让学生个体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知识之美以及人性之美。大学仪式的真正力量,不只是在于对学生短暂几年大学生活的改变与影响,更在于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影响。一种沉淀为内在气质当中永恒的特质,从而有利于个体不断地进行创造,对于迈入社会的人们而言,这就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难能可贵的人生际遇。

2.责任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大学生活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他们真正要融入的是社会的大熔炉。在迈入社会之前,学生的自身特色能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鲜明地展示,大学可以说不仅是群英荟萃的场所,更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场地。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历史最为悠久、声望最为显赫的一所公立性大学,它的“无墙文化”理念可以说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显著代表,“人才不设墙、观念不设墙、思维不设墙、知识不设墙”,让学生自主地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而并不设置具体的框架,从而为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与大学在本质上存在很多差异,尤其表现为社会是具有同质性很强的集群,需要个体所承担的集体责任更为重大,从而要求个体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合理转化。从校园走向社会,其实就是从异质性较强的集群融入到同质性较高的组织当中,对于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从关注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转变为对社会、对他人的重新认知。单就社会责任意识而言,它包含了自我意识的成长、家庭意识的具备、他人责任意识的加强等等,但从本质来看,可以将其归结为一种道德情感的维系。大学如果想要培养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人才队伍,就需要在个体道德体系的建立上倾注更多的心力。而仪式活动,无论是整体发展还是具体实施环节,对于学生群体的道德养成都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就以《吃亏就是占便宜》为题进行了演讲,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学生进行了分享,“一个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12]。他将自身的机遇和经验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联系社会现实,鼓励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坚守做人的价值判断,勇于前进,以知识、信仰作为自己面对困境的“武器”。

现今,社会风气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依然存在改善社会环境的机会与力量,这就是每一个人的坚守与正气。在大学仪式活动中,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随处可见,高校与社会都希望能够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改善社会发展的氛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而这都需要新一代青年人的不断坚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仪式教育的最有意义和最具价值的一部分。大学是一所“象牙塔”,但是教育并没有划分界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始终是大学教育的精神理念之一。涂尔干基于社会学理论对于仪式的群体性意义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延伸了仪式教育的社会价值,“认为仪式作为自发的、集体性的、规范的社会情感或是‘集体意识’,这两者都表达和重新唤醒了社会和谐及其道德的强制力”[13]。而大学仪式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决定了其为社会培育“完人”的现实义务。一个仪式活动会感染不同的学生个体,而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念的塑造就能影响社会整体氛围的形成。普鲁塔克就曾说,“我们内心的实现将会改变外在现实”。多样化的仪式活动会感染不同的学生个体,而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念的塑造以共同的社会责任意识为落脚点,从而影响社会整体氛围的形成。

三、大学仪式潜课程意义的实现路径

当今大学仪式的潜在价值并没有真正为人们所认识,甚至仪式化成为了人们口中形式化的代名词。因此,在现今大学仪式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推动大学仪式的仪式重现,是新形势下大学仪式发展的关键。

(一)通过理念建构,形成认同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仪式是理念与实践的双重结合,透过程序化的外在表现,仪式的实践性得以发挥,但其实内在的理念形成却是大学仪式活动所蕴藏的真正动力。在大学仪式不断深化演进的过程中,其参与者与管理者都应当在思想层面形成正确的认知观与认同感,将目光集中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仪式体验,提高仪式化的自我认同感。而自古以来仪式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其自身就是人类文化体系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核心理念的加强必然会对大学仪式文化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仪式之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影响差异性显著,究其根本,主要在于群体仪式认同感的缺失与迥异。不同的仪式对于不同的群体其感知力与影响力是不同的,同时,大学仪式活动的针对性与集中性,又使得其影响的范围大大受限。

因此,在发展仪式文化的同时,需要认识到仪式自身存在的属性问题,将仪式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贯穿始终,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将仪式意义扩大化,从而塑造大学仪式的认同感,最终满足学生自身的归属感需求。对于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学生群体而言,更需要从潜意识的角度,将仪式的认同感与形式化进行区分并内化。明确大学仪式的积极性,避免由于仪式的某些形式化与程序化特征影响其共同价值的形成。对于个人而言,适当的形式化对于自身的品行养成并没有负面影响,反而有利于自身完成由个体化向社会化过渡。

(二)通过内容呈现,聚焦人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体现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精神内涵,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引领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由此,大学仪式文化的繁荣不仅能够推动大学的发展,铸就深厚的大学精神,更重要的在于仪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影响力。大学仪式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外在仪式活动能够使大学校园的内在精神得以充分彰显。虽然大学仪式文化精神同校园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寻求创新与发展始终是大学仪式活动与校园文化的共同目标。

由此,大学仪式活动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以及个体的成长趋势。某种程度来说,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与环境维持适应的关系才能生存[14]。人们对大学仪式的漠视态度,一定程度上与大学仪式和人们的生活相偏离有关。即使仪式活动在本质上是虚拟化世界的构成,与日常生活存在差异性,但仪式活动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存在共通性。在以文化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推动大学仪式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和谐,有利于深化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大学仪式文化体系的构建,归根结底还是关于人与社会的发展问题,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适应的大学仪式文化体系推动大学仪式与社会文化的和谐是大学管理者丰富大学仪式的重要基石。

(三)通过全面整合,构建系统性

世界上任何文化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15]。在应试教育的弊端中,人们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新形式由此提出了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全时空”的,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覆盖学校各方面工作且要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16]它立足于发展中的人、差异化的人,既重视人的全面学习,也注重人的个性养成。大学,是育人事业当中的重要阶段,努力提升大学素质教育的水平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能够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稳步、扎实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而仪式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得其对当代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以全面育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不能缺少大学仪式活动的参与。

仪式,自古以来就是群体性意识、集体性力量的代名词,因此大学仪式教育不仅仅担负着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作用,就更大范围而言,大学仪式活动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群体的全面参与。除了大学内部开展的仪式活动,地域之间、校际之间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大学仪式活动进行广泛的合作。另外大学仪式活动也同样需要通过文化的交流来加强自身的建设。然而,在不同的大学仪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纷繁错乱的竞争与矛盾,不利于仪式的发展。例如,大学仪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很容易导致薄弱一方的仪式发生改变。但这并不应该成为仪式的困境之一,相反,正是由于不断的交流甚至是仪式文化的相互碰撞,大学仪式才逐渐得以创新发展,从而有利于大学自身建立更为完善的校园仪式体系,最终推动大学仪式的发展。

结语

伴随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竞争与冲突,大学仪式发展的形式化、固态化等弊端日益显现,这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和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认知体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在大学资源配置不均、校园文化差异以及权力等级管理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大学仪式的质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内在认知结构缺乏对仪式活动自主积极的感受与领悟,大学仪式在此需要帮助个体进行适时、合理的矫正。归根结底,作为一种潜课程式的教育方式,大学仪式因其概念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常常令人难以捉摸,单就其仪式形式的单一转变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必须就其潜在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理念建构、内容呈现和全面整合三方力量的稳步推进,使人们形成对大学仪式的理性认知,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大学仪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其实,大学仪式的潜在意义从未被束之高阁,相反,它早已成为当今大学发展的一部分,在大学校园的现实场域中无处不在,并潜藏于个体的学习与生活中。

[1] 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再审视[J].重庆高教研究,2013(4):1-6.

[2]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3] 陈春花.大学的意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8.

[4] PHILIP W J.Life in classrooms:reissue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0.

[5] [美]马戈利斯.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6] 潘远斌.中国大学校训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4(2):99-105.

[7]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举行2016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EB/OL].(2016-08-18).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49/2016/20160818191121720954908/20160818191121720954908_.html.

[8] 谈毅,王琳媛.大学文化建设与价值认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9]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举行110周年校庆升旗仪式[EB/OL].(2015-05-27).http://news.fudan.edu.cn/2015/0527/39028.html.

[10] 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2017-10-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0800.htm.

[11]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刘水楼”揭幕仪式举行[EB/OL].(2017-07-04).http://news.ifeng.com/a/20170704/51373387_0.shtml.

[12] 汤诗瑶,陈苑.北大毕业典礼校长寄语“吃亏就是占便宜”[EB/OL].(2017-07-05).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7/0705/c172318-29383834.html.

[13] 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7.

[14] 尹绍亭,何明.仪式·消费·生态——云南新平傣族的个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281.

[15] 张良丛.从行为到意义——仪式的审美人类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81.

[16] 瞿振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J].重庆高教研究,2016(5):3-6.

猜你喜欢
仪式个体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Talking strategies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