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位居长江和古黄河、古淮河入海口,又处大运河南下北上的咽喉地带,兼具江、黄、淮、运、海五水通衢的特点。在民俗文化上处于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的东部,北受黄河中下游淳朴儒风的影响,西承神奇瑰丽的楚俗熏陶,南与热烈诡谲的百越民风相濡以沫,显示出东西交融、南北兼容的鲜明特色。因此江苏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礼仪习俗、信仰习俗等,和全国各地汉民族通行的风俗大同小异。
在省境内部,长江把全省自然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大体上南部以稻作农业为主,北部以旱作农业为主。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形成江苏同中有异的民俗风貌。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吴人被发文身,轻死易发,崇尚武勇。六朝时,在北方士族集团的排挤压迫和清淡之风等因素的影响下,吴地武力强宗逐渐向文化士族过渡,江南的风气为之一变,崇文重教,俗尚阴柔。徐人原本不畏强权,为人刚毅,在其血亲内部却仁爱柔顺。徐国灭亡后,其刚毅的文化特质后来为徐汉文化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雄豪。
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南宋时期,中国大致以长江为界分裂成不同的政权,淮河一线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江淮之间则变成缓冲地带。在这种局面下,南北双方的人民实际交往受阻,鸡犬相闻而隔膜渐生。加之南宋到清末六七百年间黄河夺淮,苏北的自然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苏北民风又在雄豪中滋生出粗犷的文化元素,和苏南民风愈益呈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同样是武,江南睿智儒雅,长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江北叱咤风云,惯于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同样是文,江北汉赋称雄于前,写得巨丽壮美,气势恢宏;江南散文、诗词闻名于后,写得精致缠绵,气韵生动。同样是小说,江北长篇的成就远胜于短篇,题材常为广阔的社会,人物形象多是英雄豪杰;江南短篇的成就远胜于长篇,题材常为爱情、家庭,人物形象多是才子佳人。同样事关生产、生活,苏北人重农事,安土重迁,淳朴可爱;苏南人重工商,缫丝织布,心灵手巧。同样是饮食民俗,苏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苏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饮酒。同样是游艺习俗,江南注重观赏性、娱乐性,江北则注意观赏性、娱乐性的同时也重视功利性:江南无锡惠山泥人、苏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江北盐城、海安等地的面塑及东台等地的糖塑既可观赏也可食用;元宵节江南的花灯玲珑多姿,徐州丰沛及连云港等地的面灯不但可以照明、观赏,而且还是农历二月二青壮年强身健体的传统食品。
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目前仍然比较活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有:南京地区祠山庙会、妈祖庙会、薛城花台会,苏州“轧神仙”庙会,无锡泰伯庙会、惠山庙会,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华山庙会、九里季子庙会,徐州子房山庙会,宿迁皂河庙会等。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海州湾渔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