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亮,赵 军
(1.佳木斯大学 团委,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哈尔滨理工大学 荣成学院,山东 荣成 264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新时代,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真正发挥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价值,这也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大课题。
内涵最早是一个逻辑学的术语,常常与外延一起出现并加以分析。传统逻辑认为,词项的内涵是它的含义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词项的外延是词项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近代作为逻辑教本之一的《波尔-罗亚尔逻辑》,第一次提出了内涵和外延的区别。后来的逻辑学家对这种区别的合理性虽然意见不一,但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术语却沿用至今。内涵作为一个名词,很多人以为它是褒义词,比如说一个人或物有内涵便是夸奖之意,但实质上它是一个中性词,多用来说明文章或者艺术品富含的哲理。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科学界的定义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内涵作为哲学名词,是指一种抽象的感觉,笔者认为可以划属认识论范畴,是指事物(包括人)内容上有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是其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是其内在因素的总和。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2]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内涵式发展”,并不是探讨教育内容的含义。只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基本特征来说明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和路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并不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涵的探讨,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古今中外,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尤其是有了阶级和国家以来,无论哪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都会坚持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把有利于其统治的思想观点、政治理念,道德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给社会成员,以使教育对象拥护认同其政治思想。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质及性质都大致相同。深入剖析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不重视结合其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青年一代的思想现实,注重体现现代化的要求,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实践。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迸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中国特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持续发展,重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任务,立德树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是我国领导人对中华传统文化阐释最为详尽和系统的,不仅有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有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仅有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也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论述……这些彰显着我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也明确告诉世人以文化繁荣兴盛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我们要把加快传统文化自觉更新作为努力的目标,以创新的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一代代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在历史实践中创造了伟大、辉煌、灿烂的东方华夏文明,硕果累累,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资源,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彩、斑斓多彩,内容上也是意蕴深刻、博大精深。经天纬地的哲学思想、熠熠生辉的文学艺术、引以自豪的科学技术成就、有滋有味的民间习俗、优良的教育传统等等,不胜枚举。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华夏子孙的基因,深深的植入中华儿女的内心。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就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和积极因素,即使是某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里面也存在可以改造或转化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恒久需要的因素,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还要批判继承,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非优秀部分及非积极因素。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历史的积淀,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受到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其中有一些陈旧腐朽、滞后的时代内容,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不利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人的个性化发展,更不利于文化的更新,阻碍先进文化发展,需要予以克服和抛弃。如封建特权、官僚主义、封建迷信、重农抑商、崇古为上、厚古薄今、家族本位、任人唯亲、贵义鄙利、重德轻法、重“群体”轻“个体”、不为人先、崇尚无为等。也要开放创新、兼容并蓄,丰富发展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民族性,并不是文化封锁,将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排斥在外,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博采众长,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从一开始就能够以博大的胸怀汇百家之长,兼集八方智慧。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及其他对传统文化有冲击、有影响的多元化文化,用科学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的更新发展,既要吸收时代精神要义,以适应社会发展,也要科学认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不同文化的交融有正确的认识,相互交流、相互汲取。只有开放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丰富,才能全面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充分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缔造了源远流长、积厚流光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将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谱写出新的华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工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理论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鲜活资源。要实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建立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内涵,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继承发展尤其是践行好中华传统文化,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上,中华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重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把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外化青年大学生行为。用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去塑造青年大学生,有利于继承优良传统,立足中华特色的根基;有利于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拓深文化涵养,提高知识理论水平;有利于培育市场经济思想,培养世界眼光;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对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是要增强青年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弥足珍贵的遗产,我们后代一定要珍惜并将其继承和发扬广大。关于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急于变革和进取的“反传统”者认为传统是实现现代化的包袱,传统只能被摧毁,是现代化的障碍,把传统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盲目保守的复古者则说传统的都是宝贵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动力,在当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所表现的相互作用上都是形而上学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还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它的这两个属性和现代化不仅不矛盾相反还具有吻合性。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是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祝贺第三十个教师节与教师代表谈话中,对“去中国化”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态度——“很不赞成”,“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尤其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催化;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在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的时候,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警示;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取得成果的关键时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鼓舞。同样,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
二是要激发青年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经常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做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展现历史魅力和思想精华,具有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一起,共同成为全人类的正确精神指引。传承创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自我认知,从自发走向自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使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存在具有归属感,进一步强化民族的性格、情感和习俗,这无疑会加深民族内部的情感认同,强化民族的向心力,也必将成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重要路径。
文化自觉的关键是,传统文化要用现代社会元素去孵化和传承,不仅是继承发扬好的,改造转化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的,还是要批判、抛弃不好的,同时注意吸收借鉴其他优秀人类文化文明成果,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反映新时代的要求,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使传统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推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是要坚定青年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长期延续发展而未曾中断的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具有悠远又沉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大放异彩,它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还在“丝绸之路”开通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
我们最为熟知的是被称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的13世纪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在其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对中国大家赞赏。除此以外,我们再简单列举从古至今西方一些哲人和学者推崇传统文化的句典。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斥责那些在中国传统思想面前夜郎自大的欧洲学者,说道: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了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通的经院哲学的概念不相符,这真是狂妄至极!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这个国家已有4000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其法律、风尚、语言乃至服饰都一直没有明显变化。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在《哲学辞典》中,他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当代西方社会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倍加推崇。罗素在1922年著的《中国问题》中认为:“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3]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此论断简单说就是,西方世界重视科学的研究,而文化领域的建树还得看中国,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人类的人文成果走向辉煌。孔子被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推举为影响世界的十大思想家之首。1988年,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为首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向全世界发出倡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4]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与哲学家郝大维在他们关于研究中西文化和孔子的书中指出,使我们放弃,那些关于确定性的、不加分析的假定,儒家的民主主义,就是孔子和杜威的对话,人是具体环境下的人,绝对独立自由的自我,并没有带来好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逐步成为“流行文化”,受到全世界的追捧。鉴此,不知会给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对民族文化不自信的人怎样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伟大创造力的结晶,其精华内容不仅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也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5]十九大报告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鲜明的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必然是苍白贫乏,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