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梅
【摘要】幼儿是一个个独立生长的个体,他们的生长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应该把握孩子的成长节拍,用“放手”代替无数的包办代替、拔苗助长,给孩子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权,对一日活动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探究权和评价权,才能促进孩子自主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放手;开发权;知情权;选择权;探究权;评价权
从事幼教工作已经三十多年,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充分体验了创业的艰辛、失败的苦闷、成功的幸福、收获的甜蜜……伴随着对一个词的理解和追求,我从一名心高浮躁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从抱着“一心想改行”的幻想到结下解也解不开的幼教情节……这一切都源于学会了“放手”,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
“放手”看似简单,做起来还真难,因为对孩子放手,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长大、学会独立、学会学习,这种爱是长远的、深刻的,又是不可或缺的。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3—6岁的孩子,总是认为他们还小,什么都不会,需要得到家长和我们老师的爱,而这种爱有时无形中就变成了包办代替、拔苗助长……殊不知这种方式,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剥夺了孩子的探究需求,打乱了孩子的成长节拍。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必须学会“放手”,就像一首歌中唱的:“很爱很爱你……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虽然这样的“放手”会让孩子暂时“受苦、受累”,会让我们心疼不已,但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中,孩子们会感激我们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和权利。
一、放手就是给孩子参与课程开发权
1.吸引幼儿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课程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和落实,为改善幼儿园的教育品质,幼儿园都在探索建构个性化的园本课程。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幼儿的需要,提倡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强调儿童的多元化发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互动,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努力使幼儿成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享用者。
2.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实施课程
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生命,儿童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实施的途径。教师应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创设游戏化的情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富有个性地发展。
3.在动态生成中发展园本课程
“幼儿的需要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因,幼儿需要的满足常能引起发展。”因此园本课程的适宜性与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相关;适宜的园本课程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特征;因此,要在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园本课程,通过课程活动形式的创新、活动价值的变通、活动内容的增设、活动外延的扩展等,在保持课程相对稳定,确保学科领域间均衡的基础上为园本课程注入新的血液,丰富园本课程内容。从而使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不斷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力、执行力不断提升,园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更加彰显。
二、放手就是给孩子知情权
孩子是活动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必须给他们知情权。
1.对活动时间的知情权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和具体的流程安排,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知道。如将一日活动作息时间表向幼儿和家长公布,让孩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教师设计一些不同形式的指令,通过语言、动作、标记、音乐和铃声等,让孩子知道什么活动的时间到了;还可通过班级的主题墙向幼儿预告一些活动的时间等,这样使幼儿对每天活动的时间有个具体的把握,可以让他们提前做好活动的准备和安排,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
2.对活动常规的知情权
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保教目标,促进幼儿活泼有序发展的关键,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让幼儿成为活动常规的主体,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熟知各项常规。首先,常规的制定力求明确、简单,符合幼儿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如在小班幼儿的毛巾架、茶杯箱上贴上小动物标记,让幼儿自然形成一一对应的常规;其次,让幼儿自主参与、商讨幼儿园和班级的常规制定;如区角活动常规、自然角值日常规、生活常规等等。第三,用正面激励性的常规引导幼儿,如定期开展十星幼儿评选、小红花评选等,从而引导幼儿在知晓、参与常规的基础上,遵守各种教学、游戏和生活常规,形成一定的秩序感,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3.对活动方式的知情权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教学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及个别活动;按活动的空间可分为园内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和园外活动等;按教学方法可分为教师演示、幼儿动手操作、游戏等等,每一种活动方式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教师立足“一日生活即课程”的观念,让幼儿在充分知晓、熟练掌握各种活动方式要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灵活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
4.对活动内容的知情权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内容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自由活动等。为了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有所知晓,我们将每周的活动安排提前一周张贴在活动室门口,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提前知道教学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和爱好等,开展前期的调查、访谈、收集信息等活动,保证幼儿在宽松自如、活泼有趣、不知不觉的活动中获得进步。
三、放手就是给孩子选择权
1.自主选择活动伙伴
伙伴是幼儿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教育影响因素,幼儿和喜欢的同伴在一起活动,容易达成共识,有更广阔的自由交往空间,因此,我在各类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结伴,自愿参加,自主选择,使同伴间有共同语言,共同乐趣,便于交流、沟通,提高了交往合作成功的概率。为了避免能力强的幼儿都组合在一起,我们通过在幼儿选择前适当提要求,用激励、树榜样等方法使能力相对差的幼儿自然、合理地组合到各小组中去。
2.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幼儿的兴趣爱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对活动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在幼儿活动中,我常会发现一部分幼儿对教师设置的活动项目不感兴趣。因此,为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从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出发,将自己的预设有机融合到幼儿生成的活动主题中,让幼儿在自己喜爱的项目中活动。如我发现孩子对报纸感兴趣,就共同生成了《有用的报纸》主题活动,并将收集的各类报纸摆放在活动室,幼儿自主选择生成了许多与报纸相关的活动项目,如:美工类——报纸制作、纸浆画等;体育类一踩云朵、顶报纸等;科学类——报纸吸水、纸屑跳舞等,语言类——剪报图书、接龙游戏等,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动机。
3.自主选择活动材料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每次活动,我们尽量提供丰富的、有趣的、层次性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如数学活动《二等分》,我为幼儿准备了水、切豆干、布娃娃、橡皮泥、长方形纸、五角星纸等材料,让幼儿选择材料想办法分成二等分,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原有的经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理支配时间、善于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4.自主选择活动方式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有权选择活动的方式,教师不可以直接控制,或依据自己的判断,强求幼儿参加某种活动,而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如:在数学活动《二等分》时,平时动手能力差的乐乐选择了给娃娃扎辫子,当时我真为他担心,果真扎辫子时,蝴蝶结怎么也扎不起来,我真想帮他扎,谁知他却想到用双面胶将彩带粘在了娃娃辫子上,虽没有蝴蝶结,但一样很漂亮。由此我得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虽然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样或失败,但他们同样会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放手就是给孩子探究权
1.允许孩子“尝试错误”
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正确的向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在幼儿的活动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是一种尝试和探究的过程。出现错误后,孩子往往最容易丧失自信,教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及时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和有效的“错误”资源,让幼儿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进情感。
2.鼓励孩子“大胆质疑”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特点。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幼儿总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面对孩子的问题,我无论忙不忙,知不知道答案,都给予积极的回应,知道答案的立即给予回答;不知道答案,学习或请教后告诉孩子;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如“蚂蚁为什么搬家?”“莲子怎样发芽?”等。在我的鼓励下我班出现了许多小问号,“蜗牛有没有脚?”“太阳会掉下来吗?”“地球会爆炸吗?”等问题不断,“蚯蚓的再生”“我从哪里来”等问题在我和孩子们的探究中已不再神奇。
3.等待孩子“自己发现”
每一个孩子都像是一粒神奇的种子,每粒种子都有其自己的生长条件和生长周期,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不能剥开种子去探密,也不能拔苗助长去催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因此,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应多观察、了解孩子的想法,无论幼儿的办法是对的还是错的,相信他们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并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来检验。如小班《想站立的蛋宝宝》活动中,乐乐将米堆在纸上将蛋宝宝站了起来,他想拿给我看,但蛋宝宝歪倒了,我说:蛋宝宝要是能站着给别人看就好了,他想了想,拿了一个盒子把米放进去,蛋宝宝稳稳地站了起来。可见,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幼儿解答疑问,而应创设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会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好得多,这样,既尊重了幼儿尝试的权利,更提升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放手就是给孩子评价权
1.让孩子成为评价的主体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想让幼儿发挥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要给幼儿一个管理和评价自己活动的机会。因此,活动过程中除了发挥教师的有效评价,还应重视激发幼儿参与评价的主动性,灵活采取幼儿自评、同伴评、小组互评等方式,使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自评,引导孩子充分讲述自己的探索方法,大胆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让教师和同伴共同分享他的成功和经验;通过同伴评,引导幼儿学会综合比较,互相学习,接受同伴的赞扬和建议;通过小组互评,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2.教给孩子正确的评价方法
为了提高幼儿评价的能力,我们通过“看、说、思”教会幼儿评价的方法,让幼儿知道评什么,怎样评。
一看。我们将孩子的活动过程用摄像、照片等方式保存下来,请孩子们一起来看,让他们既能看到自己和小伙伴表现好的一面,也能看到问题,从而成为观察者,主动地去看、去发现、去思考,好的模仿学习,不好的调整改进。
二说。在评价时,我们充分地让孩子说,让孩子总结,老师认真地当好一名听众,在孩子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幼儿活动中的所得、所感进行梳理和总结。
三思考。在活动前或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抛给孩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提醒孩子注意发现活动中一些有趣的事情,還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参与到整个活动之中,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分享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
3.尊重孩子的个性评价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能力的组合,存在质的不同,难以从量上加以排序、分类。每个孩子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视角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引导孩子在多元的、个性化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知晓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树立自信心,以强项带动弱项,促进自我的主动发展,帮助他人和谐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对孩子放手,孩子们就一定会像蚕蛹一样,冲破茧的束缚,变成美丽的蝴蝶,向世界诠释自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