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彦言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三人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学书法的最高成就。就苏轼而言,虽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虽居朝野,但与其同僚政见不和,导致后期被贬。苏轼在贬谪期间,把自己全部思想感情与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诗词创作中,表达这一时期北宋贬谪官员的思想感情。本文从苏轼贬谪时期的诗词创作特色出发,探讨这一时期贬谪官员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苏轼;贬谪词人;选材;思想感情
引言
苏轼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虽然才华出众,但是政治理想得不到伸张,虽忧国忧民,但命运多舛,与同僚政见不合,居庙堂之高却难独善其身。尤其是在苏轼贬谪这一时期,被贬的生活经历、内心感受,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使他的诗歌更具情感特色,提高了他的创作能力。可以说,苏轼独特的贬谪经历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也造就了他贬谪诗与众不同的特点,使苏轼的诗词作品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对苏轼贬谪诗加以深入研究,探讨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在此基础上也能研究这一时期贬谪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情况,走进贬谪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思想共鸣。
一、苏轼被贬期间诗词创作特色分析
分析苏轼被贬期间诗词创作特色要从其选材和主题两个角度考虑。首先应分析苏轼贬谪期间诗词的选材特色。苏轼贬谪期间的诗词选材来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苏轼贬谪期间诗词的文学创作题材与诗词表现风格互为因果关系,诗词的选材特色决定着他诗词创作风格。苏轼对于贬谪诗的创作投入了全部思想感情,选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广泛性、独特性。苏轼在贬谪期间的诗词创作大多以贬谪地点的景物作为情感抒发对象,以诗词作为情感抒发媒介,将不同的地域事物作为情感描绘的景物,也就是借景抒情,表达自身在贬谪期间时而惆怅、时而高涨、时而忧虑的内心变化。无论是内地生活,还是孤身一人悬于海外,每个地方的生活事实都可以成为他的创作选材对象,这种源于生活事物的广泛选材是其他诗词创作者不具备的,也造就了苏轼贬谪诗独特的社会风情[1]。例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先后创作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二者虽然同为苏轼游览赤壁所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他创作了广为流传的《惠州一绝》,使那“日谈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千古名句。苏轼面对不同的地理景物总有着引人深思的遐想,汇聚于他内心独特的思想感情,使他的贬谪诗具有独特性。
其次是苏轼被贬期间期间诗词创作的主题特色,苏轼的贬谪诗主题特色鲜明,在苏轼的每一首贬谪诗创作中,苏轼对人生、生活做出哲理性思考,每一首诗词佳作都表现其作为诗人的文学情感。可以这样说,哲理性和源于人生的思考是苏轼贬谪诗的主题特征。苏轼在创作每一首诗词作品时,都会对诗词主题作理性思考,从生活角度对诗词内容作出解析,也对历史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进行剖析,融入自己的反思与感悟,使诗词作品呈现出人文品格。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贬谪诗词,本质是苏轼在贬谪地思念家人的一首情感作品。但这首诗中,诗人对于人生分离源于情感理性的剖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引起读者无限遐想。特别是诗词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诗人在中秋佳节思念家人,而自身独处异地的无奈之情,也表达出诗人对“家人团圆”的赞叹,令无数文人墨客备受触动[2]。
二、宋代贬官诗人的思想变化
(一)对贬谪生活的无奈
贬谪官员是北宋时期独特的政治现象,贬谪诗是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学现象。由苏轼的贬谪经历不难看出,这一时期贬谪官员在诗词作品中反映出惆怅之情,有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也有他们不甘平凡,想继续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迫于政治压力,他们的雄心壮志无处申诉,只能寄托于诗歌山水。北宋时期很多被贬官员都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们虽然在政治上遭遇了对手的打压,但在诗词创作上是独树一帜。以苏轼为例,苏轼虽然数次贬谪,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未变,他心系国家、心系百姓,渴望国家繁荣富强,但政见不和,受到政治对手的排挤与打压,他郁郁不得志,一腔热血无处申诉,对贬谪生活充满了无奈,借诗歌词作表达自身的热血、惆怅与无奈。
(二)内心渴望得到重用
通读苏轼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苏轼不仅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国家,而且意志坚定,面对贫苦的贬谪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他内心中仍然保留着渴望得到重用的真挚情感。这不仅是苏轼身为贬谪官员的内心仅留的期待,也是这一时期被贬官员共同的愿望,渴望得到重用不仅是苏轼一人的内心期盼,也是同期被贬官员的群体期待,这些被官员不甘心艰苦的贬谪生活,他们更希望竭尽所能报效国家。北宋时期的被贬官员不会因为个人的政治经历对国家心生怨恨,相反,他們依旧怀揣爱国的赤子之心,他们渴望结束贬谪生活,重新得到重用,报效国家。
(三)超脱于物外的豁达
在北宋的被贬官员中,苏轼是兼具豁达之情的诗词作者,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很少看到他对统治阶级或者当朝官员的痛恨,相反,是一种超脱于物外的豁达。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此事古难全”,苏轼内心虽有些许落寞之情,但他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对贬谪生活的认识,达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被贬对他而言,稀松平常,长期的贬谪生活造就了他对人生与生活独特的理解,这种思想超脱个人之外,成为这一时期贬谪官员共有的思想特征。北宋时期的贬谪官员有对贬谪生活的抱怨与无奈,但他们未对国家失去信心,依旧具有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渴望得到重用的期盼,他们心中依然充满希望,贬谪生活的贫苦改变不了他们坚强的意志,超脱于物外的豁达,使他们能以更高的思想境界看待这种被贬生活。
综上所述,苏轼被贬期间的诗词创作,表达出苏轼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对人生和生活的哲理性思考。纵观这一时期的被贬官员,他们有着对被贬生活的抱怨与无奈,但也兼具着渴望得到重用的期盼,悲惨的政治遭遇造就了这些被贬官员超脱物外的豁达之情,贬谪生活虽然贫苦,但改变不了他们的初心,打击不了他们的意志,他们怀揣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1]贾文霞.从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探究其心路历程——兼与韩愈谪阳山、潮州对比[J].名作欣赏,2016 (33):122-124.
[2]刘莉,孙海微.苏轼贬谪诗的创作特色探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 (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