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7年秋天,笔者收到海宁金庸研究会寄来一份请柬,说海宁于11月3日召开第二届金庸学术研究会(金学研讨会),邀请我参加。赴会的有冯其庸先生、严家炎先生,还有金庸的中学老师章克标先生。
我随即决定前往,金庸、冯其庸与严家炎先生三位,我都是见过的,唯章克标先生只有文字之缘,他曾在1995年托人送我两本签名本,一本是《银蛇》,另一本是《文坛登龙术》,后来他又为我执编的“读书乐”专刊写了一篇文章《我看讀书是福》,看其手迹似乎是95岁老人亲笔所撰,但我还是在惊叹中有点怀疑:一位95岁的鲐背老人还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我于11月3日乘车赶赴海宁,接站的司机把我送到海宁宾馆,宾馆门口的横幅是“第二届金庸学术研究会”字样,我走进宾馆便见到了海宁金庸学术研究会会长王敬三,他身旁便是我熟悉的冯其庸先生与严家炎先生,冯老当时已73岁,但精神饱满,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因为拙著《金庸笔下的108将》由冯其庸先生作序,我们早已认识了。严家炎先生也是研究金庸小说的著名北大教授,我也与他见过一面,彼此握手后,王敬三又向我介绍了坐在一边的一位满头银霜的老人,原来这位满面微笑,脸似弥陀的长者便是金庸中学时代的老师章克标先生,我赶紧上前与章老握手,他的手是软软的,当时章克标已97岁。一位九十高龄的文化老人竟是这么健康,且行动自如,令吾好生羡慕。
当天会上,由大家对金庸作品作了发言,金庸坐在主席台上微笑不语,只讲了简短的答谢。会后便是宴会,金庸与章克标、冯其庸、严家炎等当地领导一桌,我坐在次桌,由王敬三会长陪同,席间,众人向金庸、章克标、冯其庸、严家炎敬酒,我向金庸先生赠送了《金庸笔下的108将》一书,金庸笑笑说:“我已拜读了。”并在扉页上题词:“曹正文先生,先生研读拙作,甚有见地,多有指教,殊感。金庸”,并将此书还赠于笔者。
这次金庸学术研究会,让我与章克标先生见了一面,但未能长谈。我留下了章克标先生的联系方式,不久,再次上门拜访章克标老人,他的家在海宁一个貌不出众的旧工房小区内,一室一厅,相当简陋,据他说已经住了很久。我就在小屋中听他谈民国文坛往事,他在叙述回忆中也谈些养生之道,让我吃惊的是,章克标临近百岁,但其思维仍是那么清爽而灵敏,实在不可思议。
二
章克标1900年生于海宁,他在海宁读完中学,19岁从海宁赴上海,住在金庸表哥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开设的三泰客栈内,不到一年,章克标赴日,他先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他读的是数学系。在日本苦读6年后,26岁的章克标从日本返回上海,他弃“数”从文,1926年与胡愈之、丰子恺、叶圣陶三人主编《一般》月刊,同时与滕固、方光焘等人创办中国新文学早期社团之一的“狮吼社”。一年后,章克标参与创办了“时代图书公司”,这家图书公司后来成为中国二三十年代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章克标出任图书公司总经理,并主编当时影响很大的《十日谈》旬刊。再后来,章克标与林语堂、邵洵美等人创办《论语》杂志,林与邵都推崇“幽默”与“性灵”,当时颇有影响。
当时《论语》的作者队伍云集一代名家,如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老舍……章克标比叶圣陶小6岁,比林语堂小5岁,与俞平伯同岁,他比老舍小1岁,比巴金大4岁,比邵洵美大6岁,撰稿者还有苏青、赵景深、李长之等,他们是同时代文人中的佼佼者。
章克标老人这段编辑生涯,我过去只是在民国刊物中略知一二,那天与他长谈,又询问了一些细节,比如问起他当时最要好的文友,章克标想了一想,说:“是丰子恺先生。”据章克标说,他比丰子恺小1岁,他当时在上海立达学院读书时便认识了丰子恺,后来又成为开明书店的同事,丰子恺觉得章克标写的《文坛登龙术》有讽刺的意味,丰子恺曾想把这本书改编成长篇连环画,可惜后来因为忙没有下文。1933年,丰子恺将稿酬积蓄在老家桐乡盖建了“缘缘堂”,章克标便去参观,两人相见甚欢。后因抗战失散多年,1948年章克标想在台湾开设开明书店台北分店,与正在台北办画展的丰子恺巧遇,两人都喜出望外,同游阿里山、日月潭。
我问及《论语》提倡“幽默”与“性灵”的宗旨,章克标笑道:“现在大多数读者只知道林语堂先生提倡‘幽默,其实这两个口号是我最早提出来的。1929年我去丰子恺家看《子恺漫画》,我很喜欢,丰子恺便让我挑两幅,我挑了两幅,丰子恺马上说,‘你的趣味便是‘幽默与性灵。我含笑点点头。” 章克标又补充说:“当然说到写幽默的文章,林语堂确实是文化人中的典范。”
问及章克标的创作,章老说,他主要写杂文与小说,杂文集《文坛登龙术》当时有点影响,还有《风凉话》,小说有《银蛇》《恋爱四象》《一个人的结婚》《蜃楼》。我问起他与鲁迅的笔战,章克标老人长叹了一声:“我的国文老师朱宗莱是章太炎的学生,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拜章太炎先生为师,鲁迅可说是我的师伯,他比我大19岁。后来我在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鲁迅写的《谈监狱》的文章,便翻译成中文登载在《人言》周刊上,不料编者邵洵美在文章后面加了一个注:‘鲁迅先生的文章,最近是在查禁之列,此文译自日文,当可逃避军事裁判……鲁迅以为这注文是我写的,非常愤怒。这件事是我在鲁迅先生逝世后才知道,这其实是一场误会。”
由于鲁迅在杂文中几次提到章克标,并对他提出批评,因此,章克标在新中国成立后,处境很不妙,章克标一直隐居在海宁过着一种近乎默默无闻的生活,当年二三十年代在文坛风头很健的作家兼编辑家就在乡间过着寂寞而单调的日子,他90岁之前,一直住在海宁桃园里的一处旧宅,章克标的家在底楼,据洪丕谟先生告我,章克标先生的生活近乎一个农民,他昔日的辉煌已经被人淡忘,章克标习惯于一日三餐是粗茶淡饭,他在三年困难期间,也吃过草根、菜皮与糠秕。他以喝粥为主,章老自称是三十年与粥为伍。至于运动,章克标老人说他的唯一嗜好是一辈子爱走路。
笔者曾对此请教章克标先生,他依旧满面堆笑:“我是顺其自然,白活到97岁。”
三
与章克标老人海宁一晤后,在一年后我又与他在上海见了面。章克标在上海郊区借了房子,当时我去拜访他,他一开口就说:“我在20年代就来到上海,我特别喜欢这个城市。”他这次来上海,还因为“百岁征婚”一事。
1999年1月13日《申江服务导报》刊出了一则“征婚启事”,征婚者正是章克标老人。这件事成了上海当时一件很轰动的事,一位百岁老人公开征婚,而且还是民国时有名的作家与编辑,更难得的是99岁的章克标尽管年近一百,但其头脑清楚,思维又很活跃,身体健康而又行动自如。这样的老人征婚,被一些媒体炒作得很厉害。
章克标为人很坦荡,说话直率至极,他在晚年写了一部近30万字的《世纪挥手》(原稿近100万字),他在书中写自己当年的太太陈翠娥,还写自己当年生活的随意、荒唐和种种缺点,还写到他夫人过世后自己在八九十岁如何独立料理生活,煮饭烧菜,自己上邮局取稿酬,总之,百岁老人自称很清健。
据介绍,章克标老人征婚后,收到上百封女性来信,老人经过近八个月的慎重考虑,终于选择了57岁的东北籍退休干部刘女士,不久他与她的照片还刊登在网络上,章克标为小他43岁的妻子改名为“林青”。章克标曾邀我去他新居赴宴,但我因公出而失去了一次机会。
新婚后的章克标先生又活了八年,他还不时发表文章,并计划写一部《世纪回首》的传记文学,但后来没有结果。他于2007年1月23日逝世,享年108岁。
章克标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海宁市政协委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他百岁之际还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可以说他是民国文人中活得最年长也最健康的老人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