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女性自我救赎

2018-02-11 23:39:56尹璐璐葛宇宁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婚姻丈夫

尹璐璐 葛宇宁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刚刚过去的2017年,曾经有一个社会事件引起人们的热议,这就是“伍继红事件”。伍继红曾是上个世纪末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而今生有6个孩子,家庭处于赤贫状态,沦为扶贫救助的对象。人们在同情伍继红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思考,她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困境。如果我们把“伍继红事件”放入我们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就可以发现它恰恰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由于她没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转型,最后被时代所“淘汰”。认真反思时代的社会转型给女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寻求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一、女性在现代社会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经典的概括,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消解了,社会处于不停的变动和调整之中。①美国现代政治学者亨廷顿则把其概括为:“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②。也是说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过去的关系和规则不断被打破,新的关系和秩序被建立起来。每一个个体在面临这种挑战过程,都面临着“不适应”,要学会自我调整,否则可能就会遭遇人生挫败。然而,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现代转型中将会面临着更多挑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

伍继红在其人生中遭遇到的第一个社会转型,应该是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由国家直接分配到毕业生自主择业。新中国成立后,基于计划经济的模式,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包分配”政策。这种“包分配”的政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所改变,出现了双向选择问题。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把毕业生推向社会和市场,实行自主择业,这一做法很快就在全国推行开来,上升为国家的就业政策。伍继红199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正赶上这个时代变革。

按照传统观念,大学毕业要找一个“专业对口”,又是“铁饭碗”的工作,如此以来,伍继红只有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当时的公务员法还没有出台,还没有规定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的政策,事业单位的招考更是罕见。值得庆幸的是,北京市当时已经开始公务员考试,但不幸的是伍继红没有考上,本来就很少的机会,她又失之交臂。

等着伍继红的就只有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实行自主择业。放弃“专业对口”的要求,去各种“私营单位”从事其他工作,这对伍继红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也许是非常艰难的。从背景资料来看,伍继红也确实走了这条路,四处找工作,最初选择了一家教育软件公司,但很快因“个人矛盾”离开了,之后又在项目工程、服装厂打工,工作层次越来越低,工资也越来越低,最后一份工作是缝纫工,是一线工人,工资为每月1000元。在这一社会转型中,伍继红基本上是失败的,多年的个人努力付之东流。很快,她的人生又遭遇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方面:婚姻。

2、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

在打工期间,伍继红遇到了他的初中同学,一个从事体力工作的打工者,并且嫁给了他。这种选择是出于爱情还是出于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回避在就业之路上的挫败感,我们不得而知。从此,她就从社会退回到了家庭,过上了传统的“相夫教子”的生活。自结婚之日起,她再也没有工作过,到目前已经有17年了。

如果伍继红生活在传统社会之中,所拥有的是传统婚姻,也许她的人生就这么定了,基本上就是在乡间,侍奉公婆、照顾孩子、守着丈夫,平淡、稳定地度过一生。之所以可以如此推断,因为传统婚姻具有稳定性。

稳定性是传统婚姻的重要特征,而变动频繁则是现代婚姻的重要特征。传统婚姻的稳定性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一,传统道德不鼓励离婚,甚至对离婚是谴责的,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离婚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人们一般不会离婚。其二,传统社会本身是稳定的,是熟人社会,传统婚姻的选择半径非常短,一般不超过5公理,这样既保证了“知根知底”,也增加了夫妻关系的“黏合剂”。其三,传统婚姻下,双方基本上是“真正一起生活”的,而现在很可能是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其四,在传统社会中,男女双方的交际圈都不大,而且很简单,现在社会是一个流动不居的社会,男女双方都可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尤其是当前各种通信手段的发达,各种交友软件“铺天盖地”的出现,这些都可能成为破坏婚姻的因素。

最终,伍继红幻想的“婚姻堡垒”因其前夫的“出轨”而“坍塌”了,她遭遇了现代婚姻的不稳定性,而她又一次未能很好地应对挑战,最终带来了人生的悲剧。

二、现代社会转型对女性来说更是机遇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难得的机遇,它把我们从传统社会的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个性的自我发展。这场社会转型对女性来说意义更大:挑战很多,机遇更多。传统社会从整体上来说,是“男权”社会,男性基本上掌握着整个社会的资源,女性往往是作为附属品的面目出现的,比如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可以是战利品、赠品、甚至“商品”。再比如,在我们的观念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家长”,女性则被视为“家属”,这也是男权主义的“遗物”。

可以说,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女性而言,是一场几千年来都没有过的机遇,是实现从传统束缚和男权压制中解放出来的机遇。

1、从“家庭统治”中解放出来

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一个稳固的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家长权力”一般是由男性掌握的,比如父亲、兄长、丈夫,女性地位较低,往往是家庭事业的奉献者,从小为家里劳动,长大嫁人为家里挣得“彩礼”,甚至连婚姻的选择权都没有,或者很少有。在嫁人之后,成为“婆家”的劳动力,赡养公婆、抚养子女、照顾丈夫,她们一般没有自己的事业,“事业”被视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的这种付出和牺牲,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由于女性的奉献和牺牲是在家庭之中,这种劳动不具有“社会属性”,没有“抽象劳动”的一面,无法彰显其价值,所以常常被忽视,甚至是无视,导致女性虽然付出很多,但不被承认,没有地位。

而现代社会给女性带来了广阔的新天地,给其提供了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各种机会,扩大了其生活生命领域,使其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的小天地,而是开始面向整个世界。现代社会打破了家庭的传统体制和角色配置,女性可以工作,可以社交,可以选择自己的事业,如果其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提高,甚至升为“家长”,“女子当家”的现象不再是个例。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家庭中女性的地位还“高于”男性。

2、从“夫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传统社会是一种夫权社会,“夫为妻纲”,妻子相对于丈夫往往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这种地位关系主要体现在:其一,丈夫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大权,决定家庭的开支,妻子的花费开支需要向丈夫“申请”,或者经丈夫的同意,而不是夫妻协商一致,尤其是大笔开支。其二,丈夫支配着婚姻大权。传统社会中,由于女性地位低下,并且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在婚姻上处于弱势。儒家伦理对女性离婚及再嫁都是限制的,甚至是反对的,而男子则有“休妻”的权利、“纳妾”的权利等。其三,丈夫支配妻子的人身权,我们可以从各种史料中发现,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中,丈夫对妻子的人身或明或暗地拥有支配权,有时妻子的地位如同奴隶一般。丈夫可以转让(把妻子卖于别人)、出租(如典妻)、抵债等。

而在现代社会,这些夫权统统都消解了,妻子获得了独立地位,与丈夫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逐渐实现了平等。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的经济收入,甚至掌握家庭的“财政大权”;当她们对婚姻不满意,认为双方感情破裂时,可以选择离婚,并再婚,这一切都变成了“新常态”。同时,女性再也不是自己丈夫的人身附属品,丈夫也没有支配其人身的权利。

3、从传统成功观念中解放出来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成功标准很单一,主要是伦理道德要求,看其是否很好地恪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比如“服从”“贞洁”“忠诚”等,如果做到了就是一个“好女人”,如果没有做到就是一个“恶女人”。如果把这种标准具体化、简单化的话,可以化为“侍奉公婆”和“相夫教子”,如果这些做成功了,达到了公婆满意,丈夫事业有成,至少很体面,把子女抚养成人,对子女的品德教化很好,那么这个妻子就成功了,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甚至会成为社会的楷模,受到国家的表彰。③

这种成功观念其实就是要把女性困在家庭之中,要求其付出和牺牲,并且很好地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但是现代社会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切,女性可以有工作、有事业,社会对其成功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伦理道德要求,开始看重她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她和男子拥有了同样的评价标准,都是“社会人”。正是在社会转型中,正是在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出现了很多女政治家、女经济学家、女艺术家、女文化学家、女科学家、女企业家等,这在传统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

三、女性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自我救赎之路

由前述可见,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女性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并且机遇大于挑战。这种机遇就是一种解放,其实,任何一种解放都面临着“不习惯”“不适应”等问题,因为解放就是要让人摆脱过去的生存生活模式,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我们很可能变得“不自在”等。

那么女性应该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面对现代社会的转型呢?如何在这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成功实现自我救赎,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女性?当代社会的女性既不能回到过去,做传统社会下被各种束缚压制的女性;也不能成为社会转型的“祭品”,在社会转型中沦落下去。既然如此,当代女性只能在这场社会转型中,坚定地做一支战斗的红玫瑰,迎接各种挑战,抓住各种机遇,实现自我的华丽转身。

1、接受教育,做有知识的女性

在这场社会转型中,教育是女性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武器,可以为女性的成功成才插上“翅膀”。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每一个想在现代社会立足,不至于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之外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它不但是我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各种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的必要准备,没有知识,就无法真正适应高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就只能游离于现代社会之外。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是竞争型社会,各种生存生活资料都需要竞争,而我们想要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一定的条件。当然少数人可以凭借祖上积累下来的资本、资源等获胜,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历和知识都是其仅有的“砝码”,也是其能够成功的根本条件。

女性在这场社会转型中,一定要争取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机会。就目前中国的发展状况来说,大部分家庭都具有满足女孩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条件。接受良好教育,成为有知识的新时代女性是实现女性自我救赎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它是女性摆脱传统生活圈子和视野,走向社会,在社会竞争中胜出的重要保证。顺便指出,伍继红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虽然在社会转型中没能胜出,但我们可以看到,和她同样处境的女性有很多,但只有伍继红具备“东山再起”的条件,她之所以能够被广泛关注,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的帮助和资助,正是因为她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身份,有一大批优秀的同学和校友。

2、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做自立的女性

工作和事业是女性自立的资本,自立是女性自我救赎的根本之路。“伍继红事件”也有这点启示,如果伍继红结婚后不放弃工作,在她第一次婚姻失败时也不至于措手不及,陷入绝境。

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女性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入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社会人”,其身份能够得以识别和保证的就是工作和事业,工作和事业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被认可的主要途径,通过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自己才能够被别人认可,才能够真正自立于社会。同时,工作和事业可以为女性提供经济条件、社会资源、社会关系,从而增强自己。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不参加社会生产,我们就不能丰富自己,因为社会生产所生产的除了物质产品,还有各种社会关系。

3、摆脱依赖心理,做自强的女性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自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瓦解,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后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基本都是一种男权社会,女性处于无权或者少权的社会状态,也是一种弱势地位。这种长期的弱势地位状态,就形成了女性的一种依赖心理和惯性。传统社会总是鼓励男儿当自强,女子无才便是德,顺从、服从被视为妇德的重要内容。而资本主义开始瓦解了这一切,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有时候还处于弱势,但社会已经不再鼓励女性的弱势心理和依赖心理,女子也要当自强。社会主义社会更是鼓励女性的自立和自强,做新时代的女性。

摆脱依赖心理,女子当自强是女性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实现自我救赎的内在条件,女性只有从内心自我方面实现解放,才能实现自强、自立、自信、自尊、自爱,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撑起另外半边天,做自己的主人、时代的主人,实现自我的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注 释:

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135.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③葛宇宁.从伦理的视角谈现代婆媳关系问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22.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婚姻丈夫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34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9:26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01-28 10:49:06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2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湛江文学(2015年10期)2015-01-03 08:06:37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