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丽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号召,大学毕业生是当前国家新型经济体的生力军,是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更是影响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和谐。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成为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礼仪教育是该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基本要素,但学生外显的仪容仪表、形象谈吐、沟通能力和气质修养直接影响着就业的质量和面试的效果,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中华民族创造了几千年的璀璨文化并以“礼仪之邦”绽放在世界舞台上。关于礼的经典著作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其中的礼仪制度记载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关系进行了节制和约束,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礼记.曲礼》中提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先贤圣言无不强调礼义和德行的重要性。这些道德规范、礼节仪式、典章制度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思想行为、道德伦理、文化艺术、交际沟通、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等各方面影响着我们。
2.礼文化教育是提高高校教育的时代性、文化性、历史性和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高校承担着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重任。礼的许多思想如规范、次序、分寸、扶弱、尊重、和谐、仁爱、交融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礼记·大学》篇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举止文明、言行得体、知书识礼,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加强高校礼仪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礼仪规范对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化,大学生在求职时的言谈举止、仪表仪容不仅反映出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也展示出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实践证明,在招聘现场,言谈服饰得体、仪表端庄、行为规范的大学生更能受到招聘者的青睐。这也是待人接物的基本规矩和仪态规范在面试中的体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目的是对学生职业观、就业观、择业技能、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职业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和恒心,鼓励学生做好吃苦和从基层锻炼的准备,为实现理想就业打下基础。笔者所在高校经过多次教学改革的摸索,现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对内容进行梳理并实行分项目教学,如分成专业市场调研、毕业生问卷统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礼仪、个人专业技能展示、模拟招聘、企业实践、专家讲座等项目,其中的礼仪项目又分为三大模块:岗位职责认知模块、就业面试模块、综合素养拓展模块。
该模块也涵盖在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中,包括招聘信息解读、个人能力定位、岗位职责认知等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适合岗位进行分析和规划,并认清岗位的工作职责,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为就职后的团队协调和沟通交流打下基础。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职业规划,锻炼自己对职业的深层认知,避免就职后的毛躁和肤浅,有了职业规划的学生更能安心静心的在基层吃苦而非频繁跳槽。这对用人单位而言是最基本的礼仪,是基本的社会纪律、个人公德心和责任感。企业用人时的一大衡量因素也是注重新晋员工的稳定性。
该模块也是礼仪教学在就业面试中的核心部分。礼仪在现代职场中可以理解成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金正昆教授常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在求职期间,规范问题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就业麻烦。以下将按照应聘时间先后顺序对该模块的礼仪教学做简要论述。
首先面试前包括应聘材料的准备和简历的制作阶段。该阶段强调人与人交往中的换位思考,让学生站在用人企业的角度来选择应聘材料。明确求职意向,根据不同岗位制作有针对性的简历,用一份简历来应付各种不同公司的招聘是行为上的不规范,是对招聘者的不尊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指导他们进行简历创新,比如制作专业作品集、微信链接做个人介绍、也可以通过VR的方式来录制自己的专业能力证明或是他人评价等,一份与众不同的简历和得体的形象照可以让用人单位对你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其次强调面试时需要注意着装仪容、仪表仪态、谈吐礼仪。这些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审美情趣,是个人软实力的名片,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航空、高铁乘务、铁路地铁等服务窗口更看中形象好气质佳的求职者。个人的文化结构、专业水品、道德品质、沟通能力会反映在面试过程的仪态和谈吐中,短短几分钟时间应聘者脱颖而出得到犀利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青睐,如果没有提前学习仪态礼仪,就可能在面试过程中出现神情紧张或过分谦卑、手势坐姿不自然、语言表达逻辑不清或语速过快等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职场形象塑造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以往笔者所开设的课程中的该部分内容总是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毕竟追求良好的风度修养、展现优雅得体的外在形象不仅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为就业增加筹码,更是为今后职场和社交打下良好基础。
面试过程中的行为礼仪习惯也是内在素质的体现。比如遵时守信、关机与耐心等候、敲门请示与轻声关门、面带微笑与点头示意、允后坐下与轻声致谢、双手奉资料等规矩,回答问题时候的实事求是与谦虚诚恳、言简意赅与条理清晰、从容应答与表达流畅等细节,还有面试官常问的一些问题的巧妙回答与禁忌回答等。
再次,注重毕业生面试后的基本礼仪,包含现场鞠躬与感谢、后期给联络人的短信致谢、几天后的面试结果询问、接受与拒绝岗位邀请的礼貌致歉或致谢等内容。掌握好行为礼仪中的适度和尊重的原则,能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时的“首因效应”,同时也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
道德品质和文明修养的培养需要从小靠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约定和国家的倡导,单靠大学毕业前的就业礼仪指导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而且礼仪本身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教学需要关顾到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日日践行,如果仅仅关注面试中的礼仪就过于片面。《周礼》对学生的六艺的要求中把礼放在首位,礼指礼节,相当于今天的德育教育。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入校始就进行学生综合文明素质的教育,建设课程方案,创设育人平台,并健全合理的激励制度等来构建大学生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教育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从新生入学就开始着手进行礼仪课程渗透,在公共必修课中加入大学生礼仪素养、爱的教育、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导读、公文与商务信函拟写、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并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调整教学任务,比如旅游管理、酒店服务、高铁乘务等属于服务类或文化传播类专业,对礼仪的要求应当更严格。除此之外,更要在思政课中将文明礼仪教育寓于核心价值观当中,在2016年12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工程,而中国传统礼文化中所包含的敬人、秩序、和谐、克己等思想也是核心价值观对优秀文化的继承,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师资结构方面,提高高校全体教师的礼仪素养,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礼仪培训,发挥教师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教师的冠正仪整、庄肃容颜、品格修养和举手投足间的言谈举止就是无声的教育和熏陶,对推动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论语·子路篇》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教育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
在激励制度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如开设彬彬有礼进校园礼仪讲座、举办礼仪知识比赛、礼仪典故演讲、形体操比赛、创设礼仪网上微课堂、设立校园广播栏目、志愿者礼仪培训、演讲与比赛前的礼仪培训、成人礼开礼仪式、校报和宣传标语告示、礼仪主题班会、招聘模拟等等。通过长期扎实的校园礼仪文化活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健康上进、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得当、举止优雅的人才,为毕业后的就业和个人长远发展打下积极基础。
总之,高校应重视培养内外兼修、道德高尚、彬彬有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只有加强礼仪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