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勋
(宜兴市高塍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宜兴 214214)
淡水养殖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资本投入较少、养殖品种多样、回报较高为优势,我国因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适用不同的淡水养殖技术和品种。笔者从我国淡水养殖的宏观角度着眼,阐述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淡水养殖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为国人餐桌营养水平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我国淡水养殖历史较长,明万历年间的《农政全书》中对淡水养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记载,且经过验证当时的淡水养殖技术已是较为成熟的养殖技术。由此可见,淡水养殖技术在我国明代之前就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优化。我国是全球范围内淡水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我国丰富的水系和水网,其中孕育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淡水鱼、虾、蟹、贝,为养殖户提供投资小、回报高的农业生产产业基础。当前我国淡水养殖产业中以湖泊河道、稻田、池塘、水库、工业化和网箱养殖为主,养殖种类繁多,结构趋于成熟、合理,整体从粗放养殖向半精养、精养方向发展,但我国淡水养殖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质污染问题、淡水养殖技术推广阻力较大、良种选育程度低、病害防治程度低以及淡水水产品加工比例低,使得我国淡水养殖产业链不清晰,回报幅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
良种筛选、驯养、选育在农业生产历史过程中意义重大,优良品种的养殖可以有效实现产量的提高,理想状态下产量可提高25%。当前我国淡水养殖产业中对良种并无有效的定向选育,长期单一品种的养殖使得被养殖品种的品质出现退化,普遍存在抗病性、抗逆性连年下降的情况,导致我国淡水养殖经济效益不断下降。要想实现淡水养殖产业化发展,良种选育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相关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必须充分利用生物技术、遗传学知识、优选技术对区域内养殖品种进行筛选,推动我国淡水养殖产业化的实现。
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推广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市场分析、水质净化、水产品销售方面有较大的缺陷,这使得淡水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无法与既有养殖技术体系、养殖户、水产销售渠道进行有效契合,养殖技术的推广效率不高和效果不佳,科技成果与实际经济效益之间的转化率较低。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养殖技术推广的关注,注重新技术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联合水产销售渠道可以有效提升新技术的应用效果,从养殖成果和经济回报方面反向推动养殖户使用新技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科学技术的转化效率,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淡水养殖技术的使用最终需要落实在养殖户身上,养殖户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新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使用效果,也影响淡水养殖技术的基层优化效率。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由浅入深地向养殖户传递淡水养殖的专业知识,有效推动基层养殖从业者专业技能的提高,为淡水养殖户在病害防治、饲料转化率提高、养殖配套产业发展、产量和品质提高等方面的技术提升打下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区域内淡水养殖多样化水平,盘活淡水市场,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长年进行养殖的区域内养殖废物不断积累,不达标的水质使得淡水养殖中病害频发、产量降低、质量下降,不仅影响了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破坏了我国淡水资源的转化,而且间接影响食用淡水水产品的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联合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水质净化工作。水质净化工作一方面需要降低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对淡水养殖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降低淡水养殖自身积累的药物残渣、饲料残渣、水产品尸体、水生植物尸体对后续淡水养殖的影响,为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淡水养殖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淡水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水质、养殖技术、良种筛选、养殖模式和淡水养殖产业发展都需要完善和优化,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需要加强,希望淡水养殖产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