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Y市为例

2018-02-11 20:51郭文娟
乡村科技 2018年26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村文化

郭文娟

(中共永城市委党校,河南 永城 476600)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勾勒出宏伟蓝图。文件指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鼓励实施休闲农业工程。

乡村休闲产业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等资源,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向耦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新时代,人们的休闲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向往自然、亲近自然已成为都市人全新的生活风尚。在此背景下,推进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契合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追求,符合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

1 Y市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Y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苏鲁豫皖结合部,具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Y市农业人口众多,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二是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约50亿t;三是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淀深厚。Y市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Y市已发展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此外,Y市红色资源丰富,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数个红色教育基地。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Y市较早就启动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目前,Y市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着力于3个方面。一是利用塌陷区打造生态旅游。长期采煤造成了地面塌陷,大量耕地下沉成为水田。Y市对上述区域进行了综合整治,对以水体功能为主的生态环境开展再造,形成水系景观,打造出数个生态旅游景区。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Y市各乡镇依托资源禀赋,以招商引资促工业,以镇区建设促商贸业,以美丽乡村促文化旅游业,发展出一大批乡镇工业园区、特色小镇。三是着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近年来,Y市大力发展高标准良田和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田,重点扶持发展酥梨、甜杏、葡萄、牛奶草莓和花卉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同时,探索将旅游、观光、参与等要素有机融入产业链条,构建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农旅融合新模式。

2 Y市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观念认识相对保守

想发展,理念革新应先行。目前,Y市部分农户存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现象,认为农业的功能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对乡村休闲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缺乏认知。在此氛围下,农村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谋生,造成大量土地闲置,也使该地区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

2.2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休闲产业对交通、水电供应等配套基础设施要求较高,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对农村经济社会起支撑作用的农村基础设施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1]。作为基础性要素,配套设施不足直接影响乡村休闲产业的规划和落地。目前,Y市乡村也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2.3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Y市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与休闲产业对接方面存在挖掘表面化、利用不充分、衔接不顺畅、融合不紧密等问题。文化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等没有充分得到彰显,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无法有机弥合,资源整合不系统。

2.4 产品类型不够丰富

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关键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项目,使旅游者在欣赏乡村美丽风光的同时,可以体验和感受特有的乡村生活和文化内涵。当下,Y市乡村休闲产业存在形式结构过于单一、内容同质性高等问题。在统筹规划方面,休闲产业没有完全与乡村特色融合,尚未形成区域协同发展之势。

2.5 专业人才短缺匮乏

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就Y市而言,专业人员的短缺制约了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留守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无法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现有乡村休闲产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无法与休闲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3 推进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革新观念认识,变革思维模式,做实发展规划

思维之于人犹如根茎之于木,不能摆脱观念的束缚,就如同树木的根茎困于肤寸之隅,无法突破瓶颈获得发展。推进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首要是改变人的落后观念,革新人的思维认识,形成提高认识、主动接受、积极重视、加快融入的气象。

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应紧密契合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的支撑,当前各地探索实施的“田园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模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被证明是可行可靠的发展路径,因此,要通过宣讲教育提高人们认知新事物、接受新模式的程度,使人们的思想由被动排斥转变为主动接受、积极重视,通过对传统乡村发展模式的改造,再拟发展新规划,加快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2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要件,助推筑巢引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内外的大量文献均证实,农村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2]。基础设施是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壮大的载体,是保障乡村宜居的抓手。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块突出短板,优化改善硬件条件是振兴乡村的必要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涵盖农村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诸多方面。从功能上区分,农村基础设施可划分为生产类基础设施、生活类基础设施、生态类基础设施三类,对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而言,完善生产类基础设施是基本,优化生活类基础设施是关键,补齐生态类基础设施是核心。基础设施建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分清轻重、抓好主次。一是要先谋后动。不能盲目上马,要坚持科学规划、稳步实施、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二是要循序渐进。交通要先行,配套设施要跟上。三是要效率当先,基建资金的使用需精打细算、统筹安排,确保用在刀刃上。

3.3 传承文化基因,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区特色

深入挖掘文化要素的基本点在因地制宜,着力点在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传承源于时间的积淀,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秉性”,怀揣不同的故事,烙有迥异的历史胎记。

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用发展的、辩证的、联系的眼光寻找乡村文化内涵的闪光点。一是要用现代的眼光观察历史。从一个地区几千年的赓续变迁中寻找历史印记,将这些留痕以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融入休闲产业之中,吸引现代人在游乐中去思考、品味、体验和感受。作为财富的形式,文化产品是“内在财富”和“外在财富”的统一体:既有经济价值的物质承载,又有文化的精神价值[3];二是要用历史的思维审视现代。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喜好不尽相同,但根植在特定文化中的内核不会因时间久远而消失,这也是一些特有文化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原因。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浓缩、提炼本地文化精髓,在乡村休闲产业中再现其活力。

3.4 政府积极引导,引入社会资本,强化对接耦合

在振兴乡村的战略进程中,除了担负主导者、建设者的职责外,政府还应积极扮演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通过PPP等模式[4],促进市场资源和力量注入乡村休闲产业。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系国计民生,地方政府要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业产业流动。一是要促进市场投资,解决钱的问题。政府财政力量毕竟盘子有限,而振兴乡村,发展产业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巨大,财政拨款的缺口需要社会力量的补充。综合多种形式,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多元参与是解决乡村休闲产业资金投入的可靠途径。二是借势社会力量与市场对接,确定消费偏好,解决休闲产品定位问题。市场嗅觉敏锐,深谙消费者偏好,依托市场信息分析,将人们的需求与乡村休闲产业精准耦合起来,可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确保休闲产品收益。

3.5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品质,打造休闲品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无论服务的提供还是品牌的建设与维护皆离不开人。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收入水平及增长起决定性作用[5]。因此,要想发展好农村休闲产业,最基本的是要聚集一批有眼光、有见识、有知识、有能力和能执行的人才,进而由点及面,形成内外合力。

汇聚人才既要扩大增量,也要提升存量,坚持双轨并行。一是外来引才。要吸引新乡贤、新农人等返乡创业,使较为成熟的发展思路与本地优势结合起来,将资源落地在乡村。二是就地育才。破解农业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困境的一个方法是通过专业化培训,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能够扎根农村的新人,培育一批可以助推乡村休闲产业崛起的本土力量。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