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华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225000)
张金龙先生在《领军将军与北魏政治》一文中指出,宣武帝继位之后,“政权由首辅元禧、二辅元详兄弟控制。”宣武帝对辅政大臣极为不满,想要夺回君权。为此,宣武帝在领军将军于烈的支持下成功地发动了废黜宰辅、夺取政权的行动[1]357。受此启发,本文对于氏家族与宣武帝初年的夺权亲政作进一步考察,以期更进一步地了解代北勋贵于氏家族在宣武帝初年政局中的作用。
孝文帝临终之前,诏除于烈为领军将军,并对宗室至亲彭城王元勰说道:“烈先朝旧德,智勇兼有,军之大计,宜共参决”[2]823。 于烈出自代北“八姓勋贵”之家,其祖父于栗磾跟随太祖拓跋珪进入中原,在北魏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于氏家族在孝文帝迁都之后,长期担任领军将军一职,除于烈之外,还有于烈之弟于劲,以及于烈之子于忠。于氏之所以能够担任如此重要职位的原因则是:“于氏家族尚武少文,无政治野心,让其统领禁军比较放心”[1]353。除此之外,也与于氏家族在孝文帝迁都改革中的态度密不可分。孝文帝迁都之前,询问于烈态度,得到了于烈的支持。《魏书》卷三一《于烈传》载:
及迁洛阳,人情恋本,多有异议。高祖问烈曰:“卿意云何?”烈曰:“陛下圣略渊远,非愚管所测。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高祖曰:“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还旧都,以镇代邑。”敕留台庶政一相参委。车驾幸代,执烈手曰:“宗庙至重,翼卫不轻,卿当祗奉灵驾,时迁洛邑。朕以此事相托顾,非不重也。”[2]822
于烈的态度给了孝文帝很大支持,迁都之后,于氏家族也没有参加代北旧贵族的反叛活动。时“是逆也,代乡旧族,同恶者多,唯烈一宗,无所染预。高祖嘉其忠操,益器重之”[2]822。孝文帝在临终之前,以于烈为领军将军,镇卫两宫。在孝文帝最后一次南征之前,对于烈说道:“都邑空虚,维捍宜重,可镇卫二宫,以辑远近之望”[2]823。 这一安排,表面上看是让于烈担任京城的安全保卫工作,实际上则具有临时托孤之意愿,意在使于烈能够扶持宣武帝顺利登上皇位。孝文帝死后,接受遗诏的彭城王元勰首先将孝文帝的死讯告知于烈,于烈“处分行留,神色无变”[2]823。 对宣武帝的顺利继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宣武帝在继位之后,紧紧依靠领军将军于烈与辅政宗王进行了权力的较量,并最终夺权亲政。
于烈病故之后,出任领军将军的是其弟于劲。于劲以其女为宣武帝皇后而被拜为领军将军,于劲担任领军将军的原因则是宣武帝为了借外戚力量巩固自己的权力。诸王在丧失辅政权力之后受到打压,宣武帝对他们存有戒心,恩倖的作用已经不大,高氏家族的势力也尚未形成,因而只有继续依靠于氏家族来进行政治统治。于劲之后,出任领军将军的另一位于氏家族人物为于忠,于忠是于烈之子,宣武帝之时,于忠为禁军将军,在宣武帝夺权亲政中,于忠是重要的核心成员之一,他起到了联系其父于烈与宣武帝的中介作用,于忠的联系使得宣武帝清楚地知道了禁卫军是站在自己一边的,这也是宣武帝敢于剥夺诸王权力的重要原因。
宣武帝继位之后,六辅专政,宣武帝受制于辅政诸王。六辅之中,汉人宋弁已死,在剩余的五位辅政大臣中,四人为宗室亲王,一人为汉人王肃。这一局面很快便因辅臣之间的矛盾被打破。王肃为南朝降臣,因其才学被孝文帝宠信,参与了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的一系列汉化改革,并在孝文帝临终之时,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但王肃的重用却遭到宗室亲王任城王元澄的妒忌。《魏书》卷六三《王肃传》载:“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阳,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2]1534-4535。不久,王肃便因谋叛之名被排挤出了辅政之列,孝文帝原本制定的相互牵制之六辅体系,只剩下了宗室四王。在王肃被排挤之后,咸阳王元禧与北海王元祥便“奏澄擅禁宰辅,免官归第”[2]541。另一辅政大臣广阳王元嘉为宗室疏族,无法与咸阳王元禧与北海王元祥相比,因而此时的北魏政权实际上落在了咸阳王元禧与北海王元祥的手中,而北海王元祥也无法与咸阳王元禧进行相抗衡。这样,咸阳王元禧成为了宣武帝初年真正的政治决策者[4]30-31。咸阳王元禧在取得辅政之权之后,想要进一步地控制和夺取北魏政权,就必须掌握禁军权力,即取得领军将军于烈的支持。
然而作为领军将军的于烈并不愿意被元禧控制,元禧派遣自己的家僮向于烈索要禁军权力,于烈回答道:“天子谅暗,事归宰辅,领军但知典掌宿卫,有诏不敢违,理无私给”[2]823。在遭到于烈反对之后,元禧再次派人以宗室叔王与宰辅的身份对于烈说道:“我是天子儿,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2]823于烈并没有向元禧屈服,而是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立场,“烈厉色而答曰:‘向者亦不道王非是天子儿、叔。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2]823这就使得领军将军于烈与咸阳王元禧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由此也可以看出,元禧虽然握有北魏的最高权力,但是对于禁军无法彻底掌握。于烈的态度也表明了禁军始终是站在在宣武帝一边的,于烈作为领军将军常年留守京城,于烈与宣武帝的来往已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元禧在没有得到于烈的支持之后,遂令于烈出任外职。“当时宣武帝急于夺回执政大权,于是与于烈反抗元禧的想法不谋而合。”[5]763这就使得宣武帝与领军将军于烈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对以咸阳王元禧为首的辅政宗王进行了夺权行动。
在索要禁军兵权失败之后,咸阳王元禧对于烈进行了打击,“禧恶烈刚直,遂议出之,乃授使持节、散骑常侍、征北将军、恒州刺史”[2]823。元禧的这一报复行为,得到了于烈的反抗,于烈并没有就任恒州刺史,而是“不愿藩授,频表乞停”[2]823。宣武帝在明确元禧与于烈的矛盾之后,试探性地对于烈之子于忠说,“卿父忠允贞固,社稷之臣。明可早入,当有处分”[2]824。于忠告知其父,于烈入朝之后,宣武帝将其谋废诸王的计划告知于烈,“诸父慢怠,渐不可任,今欲使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2]824征求于烈意见。于烈马上回答道:“老臣历奉累朝,颇以干勇赐职。今日之事,所不敢辞”[2]824。在得到于烈的支持下,宣武帝于景明二年(501年)正月祭祀之时,由领军将军于烈率领禁卫军发起了夺取宰辅宗王权力的行动。史言于烈“乃将直阁已下六十余人,宣旨召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至于帝前”[2]824。景明二年(501年)正月,宣武帝“始亲政。遵遗诏,听司徒、彭城王勰以王归第”[2]231。至此,宣武帝开始正式掌握了北魏的最高统治权,也开始了宣武帝朝对宗室诸王的打压局面。
领军将军于烈的支持对宣武帝夺权亲政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关于于烈在政变中的作用,魏收评论道:“烈气概沉远,受任艰危之际,有柱石之质,殆御侮之臣”[2]833。孝文帝最后一次带病南伐之前,以于烈为领军将军,将京城的防务与两宫的守卫工作交给于烈,并且在临终之时,交代彭城王元勰,“烈先朝旧德,智勇兼有,军之大计,宜共参决”[2]823。孝文帝病逝,于烈协助彭城王元勰,顺利拥戴宣武帝继位,这就表明,宣武帝与于烈之间的关系是很亲近的。在元禧向于烈夺取禁军权力之时,于烈与元禧之间的矛盾爆发,元禧与诸王议出于烈,在这个时候,也是宣武帝极力反对,使得于烈得以“以疾固辞”。这就意味着于烈只有依靠宣武帝皇权夺取了辅政宗王的权力,才能保证自己的政治权力,因而在宣武帝告知其谋废辅政诸王时,立马得到了于烈的支持与同意。虽然于烈当时以病在家,但是禁军的权力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当时的禁卫军中,其子于忠为“左右郎将,领直寝”[2]825。于忠之弟于景为积射将军、宿卫之职,也是禁军将领,他们都是于烈的重要支持者,于烈也是依靠他们帮助宣武帝发动了废黜辅政宗王的行动。由此也可以窥见,在孝文帝改革之后,领军将军成为了北魏后期政治中的一股强大势力,特别是在宣武帝之后,领军将军在皇帝易位与政治变革中,起着决定作用。可以说,在北魏后期,谁能掌握领军将军,谁便能掌握北魏政权。
[1]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2]魏 收.魏 书[M].北京:中华 书局 ,2017.
[3]张金龙.高肇专权与北魏宣武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J].兰州大学学报,1992(3).
[4]张金龙.北魏政治史(八)[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5]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