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月 李红卫 彭倩倩
(1.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江苏南京 210000;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江苏苏州 215000)
海参,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参属,是生活在海边至8 000 m的海洋软体动物。海参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海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以及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特点,自古至今,海参以其美味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被奉为筵上珍品,百补之首[1-3]。
海参制品除了干制海参外,还有淡干、半干、冻干和盐渍海参等传统制品,海参罐头、即食海参、海参酒、海参牛奶等深加工品,海参口服液、海参纯粉胶囊、海参肽等海参营养品,提取海参功能成分的胶原蛋白、粘多糖、皂苷等高精产品[4]。
在2005年以前,我国专利制度刚刚建立不久,科研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概念较弱,专利申请积极性不高,专利申请数量较少。2000年以前,专利申请量不到50件。2001-2005年,专利申请量不到100件。2006年以后,科研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利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鼓励科技创造,相关的专利申请量也明显增多,其中2006-2010年专利申请量在50件,2011年以后申请量增加明显,2012-2016年申请量均在200件以上。
人造海参,也叫仿生海参,是以非海参原料、或者少部分海参原料,经过人工技术,获得一种形状、色泽、味道类似天然海参的产品。人造海参,相对于天然海参,原料成本降低,贮藏稳定性高,可以远途运输,扩大了销售范围,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客观上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海参、鱿鱼海产品的需求。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天然海参养殖和运输成本的逐渐成熟,人造海参中使用的诸多食品添加剂,与目前健康、安全、纯天然的食品理念不相吻合,所以人造海参的研究和生产逐渐降低。
虽然人造海参的工艺方法有热浇铸成型法、电泳电铸法、模具固化成型法,但从可控性、生产成本、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优选模具固化成型法,如专利申请中,仅在1988年公开的CN87105149A使用了模具固化成型法之外的电泳电铸法制备人造海参,后续的专利申请均是采用模具固化成型法,所以研究工艺方法的专利申请较少,重点在于人造海参的原料搭配。
人造海参的专利申请绝大多数集中在2000年以前,以个人申请为主,早期大部分以非海参原料或海参下脚料加工制备人造海参,2000年以后,人造海参专利申请很少,出现了以天然海参为原料制备人造海参,例如2003年公开的CN1440688A请求保护一种以天然海参粉为原料,添加调味料和其他营养原料,经过凝固获得一种人造海参,此外,为了在口感、形状、色泽方面更加接近天然海参,对原料从皮料、肉料进行了细分,还增加了色素。
除了海参原料降解的方法外,制作直接食用的鲜活海参也是海参加工产品的一个重要方法。没有降解的即食鲜活海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海参原料的诸多活性成分,但并不是不对海参原料进行任何处理。基于保藏、营养的需要,如何恰当合理地加工处理鲜活即食海参,尤其是灭活海参原料的自溶酶,降低自身降解,达到既保留海参原料成分,又保留海参的口感,成为现有产品中常常面临的难题之一。从现有的专利申请中可以看出,常规的处理方法为煮制、蒸制灭酶中严格控制参数,例如专利申请CN105054123A记载了利用低温短时漂烫后进行规格分选和常压低温控时蒸制处理海参,使海参原料的失水率、失重率和外形收缩率较小,海参胶原蛋白和多糖保留量较高,海参硬度、弹性和咀嚼度适中,口感好,生产加工设备要求简单,易于实施操作,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在涉及海参深加工、高精产品方面的研究中,早期我国研究不多,专利保护观念不强,专利布局较弱,随着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海参深加工的持续投入,专利保护意识的增强,专利申请的数量明显增多,但也存在重复申请、为了申请而申请,或者发明的创造性不突出等问题。
人造海参加工处理的专利申请量逐渐减少,人造海参的现有技术大多为食用胶凝固,已有的专利申请大多在原料种类的丰富多元性、加工操作的安全规范性,产品质地方面研究较多。即食海参作为一种海参的重要加工处理,其主要与加工后的营养物质的损失有关,这方面的专利申请在制作方法上还应注重口感方面的改善。备注:李红卫为等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