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涛 朱坤林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农作物秸秆是全球公认的可再生资源,每年我国的秸秆产量在全球位居第一。我国的秸秆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豆类、薯类、甘蔗和其他作物秸秆,分别占秸秆总量的39.51%、22.44%、17.23%、2.68%、2.57%、1.81%、2.52%、1.77%、0.50%和5.82%,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作物秸秆总量可达8.26亿t,占秸秆总量的79.19%。从理论上计算,全国秸秆总量可达10.4亿t,能够收集的大概有9.0亿t[1]。据统计,全国至少有1/3的农作物秸秆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大多采取直接焚烧的处理方式,由此带来了环境污染、火灾事故、土壤矿化等一系列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重塑秸秆的资源性价值,开发秸秆资源的利用途径,构建秸秆产业的商业模式,将小秸秆打造成大产业,是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节约秸秆资源的重要选择。积极探索和发现秸秆综合利用路径,对我国秸秆产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均有积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同时也对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秸秆资源在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过剩情况,农民对其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由于我国农民对秸秆的价值认识不足,农忙时期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大多把秸秆直接露天焚烧或者随意丢弃,任其风化、霉烂,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也污染了大气环境。
每年在秸秆的集中焚烧季节,空气污染指数PM2.5高度超标。经国家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物中有一氧化碳和光学氧化剂等微型危害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秋收时期,在某些秸秆焚烧严重地区的空气中,悬浮物超过全国均值的7倍,二氧化碳浓度指标高于全年均值的9倍。此外,秸秆焚烧使能见度急剧下降,容易出现交通问题[2]。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已经在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措施,目前我国秸秆的利用方向已经涉及五大类十多种领域,国家也提出了达到85%的秸秆利用率目标。但是,现在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依然有在禁烧时段焚烧和禁烧期过后集中焚烧的现象。
自古我国就有把秸秆作为生活中主要燃料的习惯,有些地区还以秸秆为饲料来养殖家禽和牲畜,同时沤制农家肥料还田。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新型的秸秆发展途径逐渐取代传统的利用方式,如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当前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即使如此,依然没有发挥秸秆的全部价值,秸秆的综合高效利用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不够充分。一是尚未完全建立秸秆收藏、储存、运输体系,难以支撑秸秆规模发展的连续性需要。二是与秸秆利用相关的企业不多,达不到秸秆产业化发展的带头示范作用。三是秸秆的利用途径和技术不够普及,未能达到秸秆的全面利用效果。
秸秆综合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回收期比较长。近些年,国家在秸秆利用方面对相关机械的补贴和投入力度有所增加,但实际上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情况不是完全一致,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民都没有利用秸秆资源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秸秆利用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另外,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秸秆的资源价值,对其他的负面影响了解不够深入,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和相关方面的政策也不清楚。最重要的客观因素是秸秆分布比较分散,农村机耕路还不发达,收集和运送秸秆费时费力,收储运输成本过高。加之前几年政府出台的补贴政策门槛较高、补贴标准较低,直接导致农民和企业对秸秆置之不理,任其浪费[2]。
对于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而言,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至关重要。现在的秸秆产业化投入产出效率低,即使在政策的扶持下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当前的政策支持主要针对于生产企业的产出产品,而在收储运环节和产品使用消费终端却没有补助。秸秆的技术研发阶段和专项规划方面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大中型秸秆企业的扶持和鼓励发展资金也不明确。另外,国家下发的相关方面的资助资金未能按照规定落实,资金的使用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形成资金合力,没有发挥出其优势特点,专项资金的作用也没有显现出来[3]。
在国内外环境的作用下,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逐渐被产业化和规模化模式所淘汰,由于农民合作组织相对松散,因此在秸秆定价方面缺失话语权。秸秆的市场化发展也存在着市场价值规律,秸秆量大时企业低价收购,反之农民则不按照协议规则,只出售给买价高的一方。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和企业不可协调的利益关系致使双方彼此都有损失[4]。
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因为秸秆收集处理的补贴措施不够健全,面对较低的秸秆收购价格,农民丝毫没有出售的积极性,往往图方便和省事,直接丢弃或者就地处理。再者,秸秆的产出在秋收时期,农民主要忙于粮食收获,秸秆的收储运工作便被搁置一旁,忙季过后主要劳动力又进城工作,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给秸秆的收集工作带来困难。
企业公司具有连接市场和农户的功能,在综合开发方面有实力,能够起到带动秸秆产业快速发展的作用,也能给农民家庭增收。然而,当前我国相关的秸秆大型企业少之又少,难以形成合力。当前的秸秆发展依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层面,几乎看不到高附加值产品,并且已有的加工制成品难以在市场打开销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农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组织,在秸秆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承担巨大的资金风险,企业发展则面临政策和技术困难,两者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在大的利益面前相互辅助联合的协调不够,难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企业在运作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秸秆资源,对秸秆的质量要求较高,供应的连续性也要跟得上。然而,目前我国的秸秆资源地域分布不集中,其体积蓬松,只在秋收季节丰产,所以对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建设才是实现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秸秆的生物质发电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的秸秆收储量,而秸秆季节性强的特点导致不能对其连续收集。另外,秸秆密度较小,储存场地要求较大,对易燃材料防护建设要求较高,秸秆的资源价值及产出效益与场地设施投资不成正比。再加上秸秆的密度小,运输前需要在田间地头就地打包处理,打包机的资金投入又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农村多为农用拖拉机和小型运输车,难以承担现有机械打包的秸秆块,给交通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打包而成的秸秆块经不起来回的倒运折腾,运输难度较大。受制于收储运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缺少持续稳定的大规模秸秆供应保障,制约了相关企业的发展[4]。
政策是弱势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秸秆的综合利用需要制度和资金体系的支持,政策也决定着秸秆技术发展的进程。国家政策层面对秸秆产业发展的支持如下:一是综合全面地制定促进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让专项政策为秸秆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根据地域发展情况和秸秆的特征,选择性地进行规划,看准秸秆发展项目,做好产业规划并不断延长发展链条,稳步推进秸秆资源有效利用;三是探索积极的政府引导激励机制,对秸秆利用所使用的新型环保技术和加工机械进行补贴,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户购买还田机械,鼓励秸秆制品的产业化经营,开发秸秆资源市场,打开销售渠道,发挥秸秆产品的经济价值;四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国家秸秆资源产业化发展引导基金,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中加大政府与社会企业资本的联合,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用于科研、培训、推广及村镇的工作补助投入力度[5]。
政府要重视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培育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在自己的组织下,在秸秆的综合利用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生产合作组织有利于利用集中分散的力量促进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发挥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和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农民合作组织由当地村民组成,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最熟悉,在利益的带动下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能够促进秸秆资源的集中收集和综合利用,还能改善村容村貌。政府应对生产合作组织给予支持和鼓励,不断推动秸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发挥自己的协调组织作用,主动为以秸秆为发展方向的公司开辟金融渠道,扩大融资方式,实施积极的资金政策,促进龙头企业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对于那些实力强、有信誉、效益好的企业要重点扶持,防止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对于那些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公司企业要及时帮扶,使其加快发展,发挥自身的带头示范作用[3]。
在市场驱动型的公司制发展下,要创新公司的组建方式,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种植农户、生产合作组织、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性,尽快健全网格状分级收储运体系,促进秸秆利用技术和设备企业通过相互持股、并购或者重组秸秆公司企业,整合秸秆相关产业资源,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我国的秸秆产业。
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提是做好秸秆的收储运工作,要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将秸秆运送至临时堆放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秸秆收储运系统。
收储运体系的建立要以龙头企业为主要发展对象,鼓励农民及合作组织的重点参与,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根据地域特征,组建紧密布局的网状收储运系统工程。政府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在发展规划方面要给予指引和指导,保证秸秆收储运工作的持续稳定进行,同时要注重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在秸秆产量比较大又相对分散的地域,要鼓励企业在收储运基地建设方面的投资,积极引导农作物秸秆的收储运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在秸秆方面的科研投入,促进秸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对秸秆收储运中介组织的培育,发挥中介组织在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作用,减小秸秆集中的成本和秸秆供给的风险。
科技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第一要义,科技创新是发展秸秆产业利用技术的根本方法,也是秸秆综合利用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当前秸秆的综合利用以科技为指导,以多样化的产品输出为重点,追求效益最优的产出目标,不断完善其发展流程。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实现还需要多方面的体系建设来保障。首先,要在秸秆综合利用的研发方面形成自己的科研团队,在技术和机械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其次,要打造秸秆产业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扩宽和加深秸秆利用的领域和层次。最后,要加大秸秆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组建适合我国的秸秆产业发展团队[5]。
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多领域、深层次、宽角度地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既要大力宣传焚烧秸秆、抛秆入河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外,要从正面积极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和补贴机制,让人民知道秸秆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使更多的人知道秸秆作为资源的开发方式以及秸秆综合利用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机制,充分调动人们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政府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将秸秆就近送到秸秆利用企业、收储站点,加大对秸秆利用方式和利用技术的普及,以简单的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人们知道秸秆的资源价值[4]。
[1]石祖梁,贾涛,王亚静,等.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9):32-37.
[2]沙洪林,佟时,张维友,等.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10(4):51-55.
[3]王菊,于阿南,霍介国,等.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与财政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7(10):75-80.
[4]张国,逯非,赵红,等.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知态度[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5):981-988.
[5]石祖梁,刘璐璐,王飞,等.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