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霞
(长葛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长葛 461500)
猪圆环病毒(PCV-2)属圆环病毒科成员,病毒粒子直径为16.5~17.0 nm,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病毒。PCV-2对猪有致病性,可引起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通常该病原具有多发期,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可能。特别是在母猪繁育期,对断奶仔猪影响更大。相关研究表明,仔猪在断奶后两三周为猪圆环病高发期,一旦出现仔猪感染猪圆环病毒,需进行早期隔离,并断奶喂养。考虑到猪圆环病病毒可能随粪便、猪鼻腔等分泌物进行排放,需要对猪舍进行全方位消毒处理。例如,利用碘酒、福尔马林、酒精等消毒剂,有助于降低猪圆环病病毒的存活率。但是,猪圆环病病毒对外在环境具有较强的危害性,需要在70℃温度下加热15 min进行灭杀。同样,在母猪繁育期发现猪圆环病病毒,还要对公猪精液、流产猪胎儿等传染源进行消毒处理。相关研究发现,猪圆环病病毒地方性流产虽然发病率、死亡率较低,但一旦急性传染爆发,可能导致猪场发病率达50%,病死率达30%。为此,应加强对猪圆环病病毒的预防,尤其是对猪圆环病病毒与其他常见病毒的综合防治。一旦其与链球菌、呼吸综合征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等发生混合感染,危害将会更大。
通常,哺乳期病仔猪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淡黄色水样,或者间杂白色物。部分病仔猪会出现呕吐现象,眼球凹陷、皮肤无弹力,出现脱水现象,体质量明显下降。
断奶后的染病仔猪多出现系统功能衰竭综合征,如断奶后15 d左右,因饲养密度过高,在断奶前后注射疫苗过多,从而引发仔猪体质量减轻,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等问题。通常患病猪发育变慢,肋骨凸出,皮毛粗糙,虽然体温正常,但仔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竭病症。
皮疹类猪圆环病可在生猪育肥期可能会发生。通常临床表现为猪的肩、颈部、腹部底下出现不同大小的结痂,甚至在股内侧会出现弥漫性紫色黑点,有些情况是出现在双耳背侧。
该种病症多发于母猪,尤其是妊娠期母猪,临床表现为母猪产仔后体虚、免疫力低下,有些母猪产仔时出现死胎、流产现象,甚至会出现整窝仔猪先天性震颤现象。
由于规模化猪场因卫生、防疫、消毒不及时等问题,常常出现猪圆环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的症状。例如,与蓝耳病病毒的混合、与附红细胞体病发生混合感染,都将给猪场带来严重影响。与蓝耳病混合感染,会导致猪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在嘴、耳朵、臀部、腹部等可能出现蓝紫色,甚至一些病猪会出现腹泻等症状。
猪圆环病毒病多采用抗体检测试剂来进行诊断。考虑到猪场养殖规模、设施条件及猪圆环病毒发病情况的不同,通常采用中西疗法进行治疗。对于腹泻型病例,在病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初期,用硫酸卡那霉素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施治,结合临床观察再对病猪用痢菌净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 d。对于衰竭型病例,主要采用盐酸乳酸钠注射液和神奇多肽注射液进行施治,参照病猪体质量,以0.2 mL/kg进行注射,每日1次,连用3 d。对于皮疹型病例,可以在上述注射的同时,施加除螨净药浴10 min,7 d后观察疗效,再进行药浴,每日对病猪患处涂抹皮炎消软膏,观察疗效。对于感染型病例,如与蓝耳病毒混合感染,可以将病猪肝脏、肾脏、脾脏、肺等部位捣碎,利用甲醛灭活来孵化同源组织灭活苗,仔猪出生3 d后体质量至10 kg开始注射,每日注射2 mL;仔猪体质量达10~25 kg时,每日注射3 mL;仔猪体质量在25~45 kg时,每日注射4 mL;仔猪体质量在45~70 kg时,每日注射6 mL。
首先,根据猪场的情况,制定符合需要的圆环病毒疫苗免疫程序。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最大程度上消灭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概率。其次,进行科学的饲养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舍内环境,保证舍温正常和空气质量良好,做到养猪各生产阶段的全进全出,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
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颈部肌肉注射。对于新生仔猪,3~4周龄首免,间隔3周加强免疫一次,1 mL/头;对于后备母猪,配种前作基础免疫2次,间隔3周,产前30 d加强免疫一次,2 mL/头;其他成年猪实施普免,6个月一次,2 mL/头。
制定群体药物预防方案,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是目前规模化猪场的常规技术。通常用氟苯尼考可溶性粉100 g拌料400 kg,连用3~5 d;强力霉素可溶性粉100 g拌料1 t,连用3~5 d。母猪在产前和产后7 d用药,仔猪在断奶前和哺乳阶段用药。
对于猪圆环病毒病,需要尽早发现、及时隔离,加强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杜绝疫情传播,尽可能控制此病的横向传播。在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的情况下,还可采用圆环病毒疫苗加强免疫预防。同时,坚持全进全出,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实行封闭性管理,谢绝参观,外进货物和车辆要消毒,控制并发和继发感染,降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