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安
(融安县泗顶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融安 545400)
在目前的玉米栽培过程中,提高玉米产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对玉米栽培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从而使玉米产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玉米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玉米发展形势十分迅猛,其种植面积与总产量都位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玉米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虽然玉米栽培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实际栽培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广西地区玉米栽培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玉米都种植在山区、干旱地区,降雨分布不均匀,高温集中,导致土壤瘠薄,肥料利用率很低。尤其是春玉米播种之后极易出现干旱现象,导致土壤含水量极低,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不能确保全苗、齐苗[1]。第二,种子质量存在差异。随着玉米种子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各商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恶意出售不合格的玉米种子。而种子质量差异,会降低种植效率,影响玉米产量,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2]。第三,种植技术不先进。大多数农户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经验水平十分有限。虽然大多数农户种植玉米的时间很长,具备丰富的种植经验,但他们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不能科学利用玉米栽培技术,导致玉米种植效益和产量降低[3]。
2.1.1 技术原理。从目前的玉米种植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大规模连片种植,且品种单一问题十分突出,同时抗灾害性能力较弱,使玉米产量提高受到了影响。免耕秸秆还田栽培技术,是将前作秸秆覆盖在玉米行间,使其可以自然分解,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够避免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并可以保墒抗旱,能够促进玉米植株更有效地吸收农田中的水分和肥料等,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4]。此外,采用多种玉米品种交叉混植,可以提高各品种的杂交概率。
2.1.2 栽培技术要点。一是选用优质高产品种,一般应选正大619、迪卡007等。二是适期播种,一般在2月中旬进行播种。三是免耕田块处理。准备移栽前10 d进行化学除草,667 m2用10%草甘膦1.5 kg兑水进行喷洒。四是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保持合理的株距,并适当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株树,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常667 m2可以种植3 300~3 500株,双行单株,种植距离一般为30 cm,大行距离为80 cm,小行距离为40 cm。五是覆盖秸秆。完成玉米种植之后,应用前茬玉米秆进行覆盖。六是合理施肥。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不仅要补充有机磷肥,而且要补充氮肥,这样才能保证玉米秸秆在分解时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而且为了避免玉米脱肥现象的出现,必须为其补充充足的养分。同时应施足底肥,提高玉米产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七是病虫害防治。可使用毒饵站控鼠技术与生物农药等进行病虫害防治。
2.2.1 技术原理。定苗之后,在每个株穴中留下2株玉米,植株生长空间较大,能够更好地进行通风或吸收阳光,而且有利于玉米植株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2.2.2 栽培技术要点。一是玉米品种的选择。需要根据玉米种植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市场需求情况等,选择适应性强、抗病害强的品种[5]。二是选地与整地。应选择耕层比较深、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地块。同时,在正式栽培时需要进行整地,将深松作为整地的基础,通过耕、翻等方式达到这一目的。一般耕翻的深度在20~23 cm,确保无垃圾和漏耕的现象。三是施肥播种。整地完成之后,需要施入优质农家肥,一般为30 t/hm2,主要使用的肥料为尿素、有机复合肥等。必须要保证5~10 cm的土温6~7℃时才能播种,播种深浅要保持一致,覆土要均匀,播种完成后需及时进行镇压。四是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包含很多方面,如查苗补种、病虫害防治等。在出苗之前需要对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仔细检查,一旦发现有烂芽,需要及时进行补种;当玉米长出三四片叶时,需要进行定苗;同时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利于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6]。
在广西地区运用免耕秸秆还田栽培技术,能够降低因干旱、水分过多不能及时播种的概率,确保全苗、齐苗。传统的翻耕、犁地、整地要投入耕机费1 200~1 500元/hm2,而应用免耕秸秆还田栽培技术只需花费除草剂成本150~300元/hm2,所以应用免耕秸秆还田栽培技术能够节省开支900~1200元/hm2。与此同时,运用免耕秸秆还田栽培技术一般能够增产450~750kg/hm2,获得产值450~900元/hm2,所以玉米免耕栽培节本增收1 500元/hm2。另外,应用双株紧凑栽培技术,玉米纹枯病病情指数、冠层温度、湿度都要比常规栽培技术低,经济效益较好。
玉米产量与栽培技术和方式有直接的联系,栽培技术和方式不同,对产量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需要结合玉米品种特征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1]吴盛黎.山区紧凑型玉米生育、生理特性及高产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15(15):125-128.
[2]周德新,刘瑞忠.不同育苗栽培方式和密度实验初探[J].耕作与栽培,2016(18):325-329.
[3]张春明,许成羽.浅析栽培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J].玉米科学,2015(22):101-105.
[4]郭翔宇,张俊凡.探析不同栽培技术对玉米种植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6(12):126-129.
[5]周瑜和,张鑫.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种植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4(10):236-239.
[6]王军林,郑瑞向.探析不同栽培技术对玉米种植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5(13):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