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锥
(闽清县东桥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 闽清 350818)
生态农业主要是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辅以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生态效益和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类型。生态农业积极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更新优化。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的体现,利用现代化发展成果扩宽农业的功能,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农业发展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信奉“顺天时量地力”等理念。新中国建立初期,追求工业化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出农业要朝机械化、电器化方向发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化肥和农药工业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产量已经可以满足需求,却出现了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随后便投身实践,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如退耕还林、沃土工程和沼气工程等项目。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我国由此进入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时期。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充足的人口数量可以为生产提供劳动力,也会扩大市场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处于高水平状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所以,新常态下,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压力是首要问题。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促使生态农业发展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有效的融合。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发展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缺乏专业的生态技术人才。而生态农业发展效率的提升需要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重农业科技又重环境保护的复合型人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农民认为城市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纷纷涌入各大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生态农业建设非常不利,因为农民缺乏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与热情,需要多方面协调资源。而且劳动力转移将带走农村本就缺乏的高素质人才,加之人才流动的惯性,也会给人才引进增加难度。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坚决贯彻《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中的污染一票否决制,把节约资源的理念融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当下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对化肥和农药的滥用,禽畜养殖污染,农作物秸秆垃圾的焚烧等。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应坚决杜绝以上污染源,加强对不合法行为的整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充分利用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发展个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顺应城市消费群体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展现农村经济的魅力,寻求农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1]。
加强对农业人口的管理与培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化、产业化的生态农业。首先,合理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增长,着力提高人口素质,让更多农村人口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其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让农民从个体种植户转变为农业技术人员,并逐步推进农民退休和养老制度。第三,还要特别重视农村专业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的技术教育,各地要结合本地区人口素质情况,建立一些符合当地发展现状的农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机构,为农民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长期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基本文化常识和农业技能知识的培养,为微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和智力的双重支持[2]。
新常态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市场接轨,在生产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合理规划生产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链条不流畅、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构建符合农业生产到市场消费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机械、科技、互联网、信息、物流及销售推广等方面,并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建设成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逐年攀升。在此过程中,从田地到餐桌中间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导致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费用中,原产品的份额越来越少,而加工方面的增值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相关行业应积极推进产业融合,让初级产品生产者也能分享增值部分的利益。
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虽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寻求更加合适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积极推进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1]谭翊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1(8):145-148.
[2]陈小洁.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3(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