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福霖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随着双创(大众创业、万创创新)战略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相继提出,创新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正逐渐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基于此种背景,我国应该大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创客,而创客的成长成才依赖于创客文化的支撑。一般而言,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孕育和发展新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打造创客文化,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但是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更是学校顺应时代要求良性发展的正确选择。为此,高校应该从提升自我开始。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出适合创客文化发展壮大的新模式。其次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创客。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数量庞大的毕业群体,必然导致巨大的就业压力。为此,我国出台了多项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其中有些政策法规就重点提到高校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当前而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高校创客文化还十分欠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创新这一发展理念越来越重视。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明确表示要把创新放在“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位置,在一切重大工作上努力贯彻好创新这一理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如何能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学生,是高校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学生顺利从校园生活过渡到职场生活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应该积极打造适应创客文化发展的校园氛围,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生长发育的肥沃土壤。由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可知,当个体处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个体会自发地与这一环境及其各因素进行互动,进而形成一种与环境互动的模式——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会逐渐影响个体并被个体所认同与接受,从而对个体的行为方式也有一定的改变作用。这和高校创客文化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创客文化在教育理念上推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学习,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追求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创客文化促使更多的学生投身创新活动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与交流互动的机会,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1]。
创新创业教育是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精神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国家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早在2002年,我国教育部就已经注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挑选9所高校作为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基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并稍有成效。只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发展速度还相对缓慢,发展成果也不甚理想。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创业环境差以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联系不紧密等方面。高校积极发展创客文化,不仅是响应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的重要表现,同时还是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重要表现。并且高校积极发展创客文化还能以一种价值观念的形式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方向、明确目标、纠正错误的发展路径,从而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助推作用。
上个世界90年代起,针对“全面学苏”模式造成高校人才培养趋同化的局面,我国高校为此进行了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过去的专门人才培养逐渐向通专结合型人才培养转变。近年来,随着“双创”战略在高校领域的日益渗透,创客之风盛行一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积极开展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活动项目。或举办“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等智力活动;或激情社会上做出杰出贡献,拥有一定地位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创业导师来校演讲、授课等;或让学生进入创新型科技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以上这些活动项目,都是高校打造创客文化的具体变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表明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为一个创新型国家。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送地,必须努力构建一个“政用产学研”之间相互结合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帮助老师和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
目前,很多高校在教育观念上还相对落后,这主要表现在高校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过分看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很多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往往大同小异,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打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
虽然很多高校有打造创客文化的意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往往表现得不够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就可以清楚了解。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划为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决定是否学习这门课程。为此,学生就很难把这门课程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认真对待,同时,不少学生可能还会因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目标没有很好地进行了解,从而白白错过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机会。
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灌溉,更需要大量实践机会的打磨。这就使得高校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然而,我国多数高校虽然在校园内设置了创业孵化基地,但涉及到的学生人数往往很少,更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创业实践平台。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当前,掌握高端技术、动手实践能力超强的创新型人才更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能在未来的发展上如鱼得水。如果高校还是像以前一样,采取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及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压学生的学习兴趣,禁锢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把学生造就成一个个大同小异毫无个性的“知识储存器”。无疑,这种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将会困难重重并且对国家创新上的发展贡献甚微。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想打造并发展创客文化,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力求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最终要落实到教育课程的改革上。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这将对高校打造和发展创客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教育课程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丰富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关于丰富课程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开设情景化课堂。高校应该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增设情景化课堂,让学生的课堂主角的地位更充分的展现出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发散思维,促使“创意落地”。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增设在线课程。近年来,互联网与教育的联系越发紧密,不少高校都新增慕课、微课等在线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精准地进行专业学习,向某一领域更加优秀的老师进行学习。
高校创客文化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创客空间的影响。所以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一个或数个适合创客文化生存、发展的创客空间。比如,高校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闲置房间,购进一些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和老师汇集于此,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思想与创意。再如,高校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