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玉,李国锋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共同体”一直是学者热议的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不同时期,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自然也不尽相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包括生命共同体这一方面的论述,这是因为有些学者没有深层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对于生命共同体的阐述比较的零散,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才能看到内在的联系与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自然辩证法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合理内核的抽取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了生态观,明显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这对于研究现阶段所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类现在所生存的世界就是经过了人化的自然和没有人类涉足的自在自然的矛盾统一体。“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同一切社会形势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条件”[1]25,劳动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繁衍的基础,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物质需要,人类只有经过实践与自然界进行物质的互换。另一方面,人类是异化了的自然的反映,随着科技的发展,简单的物质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了,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之符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自然界需要不断地修复遭到破坏的部分达到自身的平衡。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彼此依存和否任的状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危害到人类自身,“生命共同体”的实现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这种依存和异化的关系为基础的。
生命共同体的实现是需要以社会稳步前进并达到一定的高度为前提条件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592马克思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二者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变更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后才会更替,“生命共同体”这种新现象的出现也是需要物质和精神达到和谐一致。
生命共同体的宗旨必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平等、自由的空间。马克思设想过关于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3]683,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全面发展与现代社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具有相同的内涵。自由发展指的是人们不受任何外力制约的情况下,并且要在不妨碍别人发展和损害别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完善自己。“生命共同体”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的高度发展,还有人的精神境界的高度发展。
“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生存的首要条件。”[4]609土地指自然界,强调自然界的重要性,揭示了人类从何而来,自然界就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为人类繁衍提供物质基础,人类如何生存,所以自然界所赐予我们的每一类物种都是一笔财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平衡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一致的。“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的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5]518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别的事物处于联系之中,在联系中发展在发展中联系,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反作用于自然界,动物是在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情况下被动的、无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自然和人之间处在不断地联系和发展中,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和发展的桥梁。
在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改造自然。“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251,人类改造自然界应该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行动,二者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的摆脱了对自然界的恐惧感、无知性,演变成为万物的主宰,肆意的对自然界进行破坏与污染,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错误行为,我们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自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为实现生命共同体创造前提条件。
事物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在独属于自身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客观存在着。生物具有多样性,有动物、植物形态各异的生物,动物、植物又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澳大利亚的考拉,中国的熊猫,加拿大的枫叶等等都是各个国家不同物种的标志。
事物的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中。世界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5]11,认为人、自然、社会是统一、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往来,文化联系愈加密切,逐步成为团结、互利、共生的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各个生物在地球这个共同体上共同的生活,缺了哪一个物种都是一个残缺的地球。
党的十八大报告阐述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崭露了“生命共同体”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明确提出“生命共同体”思想。当前,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重点对象,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中的“美好”愿望需要“美丽生态”作为基础,展现出新时代人民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追求。
2012年提出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7]4这就表明了对待生态环境就要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坐车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初现。2015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大会上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10这一思想在十九大报告中初步形成。经过了五年的潜心研究与努力,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首先在制度上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生命共同体”蕴涵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导向,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伦理道德发展前提,是指导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依据。首先,“生命共同体”肯定了自然生物的存在意义。以“山水林田湖”来引出自然界的重要性,但对“生命共同体”该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山水湖林而是整个自然界,每一个生命。表明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另一个“无机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处于一个“共同体”,敬畏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是必然而不应用道德和规则进行谴责。其次,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建构模式。自然界是地球的一个子系统,由山、水、空气、植物、动物等不同个体构成,自然界的各个部分具有独特的功能,部分之间又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方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变。最后,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在发展的基础之上保护自然环境,自然界给予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通过实践开发、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美好关系的追求。
共同体“是指人们在某种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或是指若干国家在某些方面形成的统一组织。”[9]6-9作为“共同体”新的延伸意义的“生命共同体”丰富了理论与实践内涵,旨在构建一个地球之上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发展的新的“生命村”,和世界各国都息息相关的“共同体”。“生命共同体”自提出以来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 生态意识增强。生产力的不同发展程度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随着人们物质基础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而改变的。工业社会的到来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破坏了森林、湖泊、草原,造成了严重的森林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自然资源枯竭、疾病增多,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了虽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但是人们忽略了生态环境,把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忽略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再是一个标语,而是需要我们付诸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提出的理论和践行的实践都一直包含了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 内涵层次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了地球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体,而“生命共同体”就是其中的生态部分。“生命共同体”也是对绿色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生命共同体”是把中国的实际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结合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生命共同体”包含了党对人、社会、国家、全球的期许。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虽然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概念是对绿色发展的进一步阐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创造能力,恢复生态系统不是要搁置经济的发展,而是绿色金山来促进经济这座大山的稳步发展。我们又要顺应自然,使自然充分发挥自己的修复功能。地球是一个人巨大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在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化自然是人类经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后天形成的,不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古代的儒家思想倡导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平共处;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发现、合理运用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顺应自然的发展;墨家的“兼爱”、“非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加强了对自然的征服,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以及自然界恢复长期性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等之间的矛盾。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想要又快又好的发展经济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类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地加强,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够青山绿水,因而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与追求。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10]398这也就是说我们是从自然中进化发展出来的,人类社会也是从自然中产生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涵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生态观。
古人云:取之有度。自然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需要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长足发展。如今的地球,面临人口增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地球超负荷承载,“人类自我陶醉的对自然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对于这种胜利,自然界迟早都要进行报复和惩罚”[11]373,恩格斯在那时就关注乡村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对于建设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2]50近几年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很大,环境治理也一步步的进行着。在开采自然的过程中怎样做到保护原有环境,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怎样实现零浪费,这对于“生命共同体”的实现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完整的生态体系,从点到面全面涉及,这对于国家整体和各个部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2]51我国当前的生态背景下,生态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如果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实施十分被动。我们应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加强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重大污染的企业实施相关的解决措施。这也是给予人们一个警示,不紧要从思想上面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从法律、制度上面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规划作指导。”[13]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向指导和理论框架,只有科学的规划指导才能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指导。科学家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预期可以使我们作出合理地选择,我们应该理性作出科学的抉择,而不是等到“雾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的时候再进行治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时候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自然界的自我恢复是有自己的规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地方的污染随着大气的流动会污染另一个地方,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希望在不就得将来还子孙后代一个“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