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公共生活的时代魅力
——读《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研究》有感

2018-02-11 10:54叶启绩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论历史生活

叶启绩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分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健康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表征。为此,新时代中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建构健康有序的公共生活无疑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陈付龙教授的《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版),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紧扣公共生活命题,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多维角度,系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的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问题,该研究对于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细读该书,个人感到该书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在思想淬炼中强化理论创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成果。”[1]对于一部学术著作,核心概念的界定直接影响理论思维的起点,也直接决定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该书的核心概念“公共生活”,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读,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其尚无一个统一的形而上的清晰界定,大多数学者在指涉公共生活概念时,多是从公共生活的内容要素上进行解读,未能从定义一个概念所需要的结构要素上对其进行澄明。该书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交换需要—公共交往—公共生活”的发生进路着眼,揭示市场发展后交换的需要是公共生活的发生动因。换言之,公共生活是伴随着国家与社会有限分化后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生活。公共生活是一种位于国家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生活形态,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领域内的活动归纳。可以说,书中对公共生活的概念界定具有一定的见地,它跳出了传统对公共生活过于“泛化”或过于“窄化”的两种倾向,紧扣公共生活的“公共性”特质,立足公共领域生长中活动的呈现来定位公共生活,符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一文中提出对概念界定要有的简约性要求。这个界定也为全书对公共生活的系统研究奠定了思维基础,是该书展开理论研究的一个概念支撑。

二是在历史回顾中汲取前行力量。2015年8月23日,习近平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2]该书注重历史维度的纵向考察,重视从历史回顾中汲取更好前行的力量,展现了作者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运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传统社会时期并未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然而,正是传统社会时期未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为公共生活如何前行提供了历史镜鉴。健康的公共生活展开有赖于交往主体的培育、公共领域的生长与价值观念的交锋交融。该书紧扣公共生活展开的重要要素,从交往主体建设、公共领域建设和价值观念建设三维展开立体式的历史审视,作者得出自由的类形态的主体性、公共领域的合理化确证、对话基础上的价值共识是健康公共生活的重要要求,这也正是作者基于历史审视获得的时代智慧。

三是在时代视野中审视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亦证明,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客观现实是理论发展与完善的源泉。审视现实是避免研究落入“他国化”或“失语症”困境的必要环节。作者在书中紧扣中国现实,从公共生活建设现状、公共生活建设困境及其缘由等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提到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与社会渐趋出现亲和性分离,为公共生活的现代建构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但理性的逻辑判断与情绪的喜好判断在社会领域之中交叉并存,公私领域在再分化中内在衍生了现代性隐忧,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容量与质素式微。基于公共生活现状的分析,作者深刻揭示了公共生活的世俗化与公共生活的殖民化并存、公共生活的私人化与私人生活的公共化并存、公共生活的假面化与公共生活的表演化并存等是公共生活建设的现实困境,这个认识无疑是非常深刻与独到的,较为准确把握了当前公共生活的客观现实。

四是在全球视野中理解共享价值。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生活虽然具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生活也有其成功的做法和值得加以借鉴的经验。为此,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问题,需要将其放置于全球视野之中,才能更好地认识与把握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的得失成败。作者运用比较研究法和经验归纳法,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中西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差异,并在差异判定与资源汲取中揭示公共生活建设的现实启示。如该书从中国国家与社会历经的历程审视中揭示中国公共生活建设的嬗变历程;从西方共同体历程揭示西方公共生活建设的嬗变历程;在中西方公共生活建设的历程比较中提取共享价值,即富有智慧地提出自主性社会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基、自由的主体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魂、社会自组织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本,这些新知无疑是在全球视野中提炼的“共享价值”。

五是在展望未来中贡献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向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方案是中国发展的世界贡献,也是理论工作者的使命自觉。公共生活是中西现代生活中共有的生活样态,公共生活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公共精神的培育、公共理性的生长、公共领域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有机互动,影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面对公共生活如何建设这一问题,作者基于无序参与迈向有序参与、单一图景迈向多元图景、利益导向迈向责任导向的发展趋势,从治理民主的制度设计、交往空间的正义拓展、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公民人格的培育塑造等层面提出了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健康发展的具体举措,这些具体举措既有利于避免落入西方公共生活建设之窠臼,也有利于应对我国公共生活建设之困惑,体现了该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并反映一定普遍规律的学术自觉。

正如书中开篇所言,伴随着现代生活的纵深铺展,现代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党组织引领下人们公共精神的建构和公共治理能力的提升,每个个体都有意或不经意地步入公共生活地平线上。该书即是为步入公共生活地平线上的个体指明了光影,它让我们知道如何在公共生活中“自处”与“共在”,让我们知道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建构”与“解构”。公共生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生活,201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研究》一书无疑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献策献计,一定程度上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猜你喜欢
理论历史生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历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