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在儿童教育软件中的应用分析

2018-02-11 10:33叶莹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插画儿童教育

叶莹

(南开大学 滨海学院,天津 300270)

在“互联网+”的教育方式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传统教育的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平台。儿童教育软件作为线上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早期教育特别是以小学阶段为主的培训教育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利用教育软件让学习不再枯燥,变得既有效率又有趣则是从业者的一大挑战。

众所周知“浸入式互动性”是游戏软件久盛不衰的法宝,而这同样适用于教育软件这种严肃游戏,除了以解锁关卡、寻找宝物、排名奖励等常规游戏手段刺激儿童竞争性作为有效手段之外,界面设计是否精美,文字与画面配合是否得当,故事编排是否有趣,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都是界定教育软件制作优劣的重要标准。

由于儿童特别是幼儿主要是通过图形来实行信息的提取与转换,进而满足好奇、产生联想而获得趣味,所以在教育软件中插画作为主体视觉元素承担着美化界面、传达信息、引发兴趣的功效,来引导儿童的认知,增强儿童视觉记忆,激发儿童的内驱力,从而使其拥有愉快的学习体验。

一、当前儿童教育软件分类

(一)学校或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类教育软件

其中分为单一的线上教育软件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软件两类,这两者都围绕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或组织教学内容、反馈教学结果。因此都具有层级性、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设计原则。如“一起作业”软件,是一个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软件,它的线上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同步,符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覆盖的科目也相对较多,同时也强调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强调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作为教辅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单一的线上教育软件如“51talk”“哒哒英语”等。它们将课堂教学搬至线上,采取教师在线讲授与线下软件进行教学反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虽然其本质也是围绕着课堂学习进行,但是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从而使儿童获取知识更便利、更及时、更轻松。

由于这二者本质趋同,在插画设计上体现出重视与课堂教学的呼应,更具有信息传达和解读的功能性。如插画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此时图像的叙事功能占据主要地位,儿童在阅读插画的过程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了使儿童集中注意力,在形式上以简笔画为主,色彩洗练而饱和度低,剔除不必要的表现因素,画面简洁而亲切。

(二)单一技能的功能类教育软件

一般分为语言文学类、益智科普类、艺术启蒙类等。这类教育软件以某一技能为切入点,抛开教师讲授,只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或系统化或碎片化的学习。这类软件通常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甚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儿童知识的获得感并不强。但是,因为它接近更游戏的轻松属性,反而使儿童喜爱使用此种软件并容易沉浸其中。

这一类教育软件脱离了课堂教学,说教意味不浓,且时间、空间、进度完全由自我把控,因此更自由也更轻松。由于教育软件本身具有的富媒体性质,插画、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都能轻易拿来制作教学内容,因此在制作上发挥的余地更大。由于儿童具有发散性思维特点,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且思维跳跃性强,因此,此类软件的插画,更注重情节化、故事性,形象具体生动,注重与儿童进行信息的双效沟通,色彩明丽,风格多变,为吸引儿童的有效注意还会有一些激励机制,给予儿童新鲜感。

二、插画在儿童教育软件中的优势

(一)更直观地体现寓教于乐的精神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①而教育由于具有说教性和强迫性,则显得不是那么的令人愉快。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在教育软件的设计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成为儿童的天使。

寓教于乐重点在“乐”上,那么怎样使儿童感到快乐?除了游戏环节的设定,插画作为儿童教育软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不可或缺和占有绝对优势的。插画的核心就是图像叙述功能,与文字互为补充,但是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由于有了儿童的参与互动,信息提取的有效性大大增加,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说大量信息进入大脑之后,对信息要进行分类、处理和加工。虽然对象是儿童,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插画只是一张图解,而应看到它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由串联方式改为并联方式的重要媒介,并且在此过程中儿童的参与是主动的,获得的体验是愉悦的。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不是晦涩隐秘的,而是明确轻松的。插画的这种直观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象上的体现

在儿童的思维活动中,思维方式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占据着主要地位。儿童习惯于通过某些具体的外部事物或外部事物的某些具体特征来进行感知和联想。在信息内容表达中也要通过事物的表象,即某些具体形象来解释事物或行为内容。当然,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表示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问题时,但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就是这样一种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的、形象的插画出现,才会使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具有安全感的情境中轻松地感知、认识事物。如英语教育软件中经常会使用家庭场景及家庭成员作为故事的内容,儿童对此是乐于接受的,特别是通过插画的表现形式,以轻松诙谐的笔调画出图像,给予儿童品味和想象的空间,引导儿童愉快的、不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2.表现方式的上体现

儿童对故事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基因已经刻在生命里。故事是经验的产物,在教育软件的插画中故事先于经验,因为儿童早期的经验很少,接触的世界非常的狭小,但是通过故事所描绘的知识经验,可以经由插画的表现而接触到广阔的世界。

随着教育软件的不断更新和插画定义越来越宽泛,插画的表现手法也层出不穷。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静态的插画和动态的插画。静态的插画就是将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插画转移到屏幕中去。界面中的图形、图像元素并未发生变化,只是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动态插画不同于动画,它是充分利用了新型阅读媒介,局部加入动态和进行限制性的的变化,如在一幅插画作品中随着阅读的进度,增加或减少某些图像元素或改变图形,这种动态虽然不如动画炫目,但增加了儿童的主动参与度,同时也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模式将儿童用户的视觉体验提升到新的层次。“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模式得以创造,使受众基于自身的感官体系中明确地感知到自己似乎真的处于一个真实呈现的世界之中”②这种表现方式有助于儿童在看似娱乐的条件下进入浸入式的学习和探究性的思考。

(二)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作为一种认知教育手段,教育软件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灵活性,既可以帮助儿童建构原认知,也可以启迪儿童的认知再构。

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是有其规律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他考虑的是儿童的生物适应过程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规律。而现代认知心理学重视教育和训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并据此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而导致,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③可以说目前的教育软件既吸收了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主义又具有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特点,是考虑到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下的教育认知训练。而插画作为辅助认知手段,常用来解词达意和创造情境,实现将信息视觉化,以图形图像的表现形式减少严肃游戏带来的认知负担,从而引起儿童兴趣,从无意注意入手实现儿童的有意注意。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从具象形态到抽象思维、从感性主导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指出,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儿童的的学习生活范围有限,无法获得丰富的感觉材料,而插画可以给孩子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通过视觉经验的方式增加孩子的早期经验值,突破孩子生活的局限,让他的直接、间接经验以几何级方式增长,思维的进阶也由此而生。如学而思最近推出的云学习软件,不仅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较之前的软件有较大进步,其的界面和场景设计更是美观不少,除了以手绘风格给予儿童亲切感,其推出的三套电子书紧密联系小学1-6年级学生的兴趣和话题,风格多样,美观有趣,情景众多,不同级别的阅读内容涉及童话、日常生活和科普知识。《Hello English Readers》和《Reading A-Z》由于面向低年级的儿童,因此采用图文并茂的插画形式,既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也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由单纯一个维度(文字)的处理变成两个维度(图文)的处理,逐步提高儿童的思维水平。而《Reading Explorer》面向阅读水平较高的儿童,此类儿童通常已形成语言思维的反馈,因此,文字占主导,以写实性新闻照片为辅的认知图形因其表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成为儿童头脑中将直观形象加工成概念的认知来源之一,协助儿童思维上升到更成熟的阶段。

(三)培养审美趣味

插画作为儿童教育软件中的主要审美呈现方式,与儿童的美育教育紧密相连,对儿童审美品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非刻意且高效的审美教育手段 。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的审美偏好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对熟悉、亲切的事物更容易感兴趣,这是一种缺乏审美态度和审美标准的感性审美偏好”④因此教育软件的插画要尽量从儿童熟悉的事物、环境中撷取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一般来讲教育软件中的插画有三种形式:

1.写实型插画,即按照现实生活和事物本来的样子传神写照,使儿童感知到生活中美的存在,启迪儿童在日常中观察美、感受美。如《Marco Polo北极》通过插画拼图使北极动物灵活展现,摹写了苔原、针叶林和海洋这三种北极的自然环境,儿童在欣赏精美插画的同时识别生活在北极的各种动物,了解北极生物圈构成及其特点。促使儿童在好奇心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儿童对客观形象的感受力,对儿童自觉感悟审美有着积极地影响。

2.幻想型插画,教育软件中的幻想型插画,不是天马行空的纯艺术创作,而是根据课程内容加入适当的想象,在不影响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前提下,将其解构重组,用新的视角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儿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如《哆哆勇闯数字岛》《礼花蛋》等都是将数学、科学知识或定理定义以发散性思维方式重新进行演绎,用有趣搞笑的方式,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经说:“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儿童的审美想象无疑会带来一场心灵上的“自由游戏”,使之“能够根据文本所提供的已知的图式或框架来破译、填补、丰富、完成那些空白和未定点。”⑤

3.创想型插画,以培养儿童创造力、表现力为主,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素材来建构或描绘所要达到和创造的结果。由于此种软件给予儿童的自主性更高,在插画设计时就应考虑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机器人梦工厂》可以用众多材料来创造机器人,没有什么规则或者条件,一切全靠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让自己的机器人诞生。由于每一个设计元素局部都采取扁平化的设计方式,因此,无论是拆分还是组合,插画的视觉和内容都十分和谐饱满,既提供了科技教育的机会也能使儿童的审美表现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

此外,插画还可以借助教育软件,通过情感叙事的方式将良好的行为举止、礼仪规范、社交法则等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儿童,使儿童建立早期的道德认知和审美情感。

三、结语

尽管目前App Store 已经有超过 20 万个APP与教育相关,但在今年3月苹果公司举办的发布会上,还是以“教育”为主题进行了整场宣讲活动,并推出为教育机构量身打造的软硬件产品。自2011年开始美国通过推行“数字化前景”项目,将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引入全国校园,数字化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教育软件、学习型游戏的开发层出不穷。在我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跨学科的教育融合在儿童教育阶段成为常态。以美育贯穿的教育软件,通过学科中的相互作用,更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鲁迅.风筝.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07-17].

②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1

③ 陈英和.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④ Hargreaves D J.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 Musical development in the preschooler[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86(35).

⑤ 方卫平.文本与接受[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猜你喜欢
插画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就要紧紧粘住你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无脸小插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