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力 鄢来均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学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重视中医的发展。近些年来有关扶持中医发展的政策逐渐增多,中医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1.1 中医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医学,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按中医的发展史来看,学界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奠定阶段,属于秦汉以前。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蓬勃发展,医学思想也有巨大的成果。到了汉代,《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是理论完善阶段,汉代至鸦片战争时期,此阶段的中医在理论指导之下有了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不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中修正,使中医理论更加完善。第三阶段为中医现代化阶段,鸦片战争至当代。在中国打开国门,与西方现代科学接触以后,中医与现代多学科的交流和结合日益增多,中医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现代化的改变。
1.2 新时代中医发展迎来春天 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进入中国,西医也以席卷天下之势在世界医学界取得霸主地位。中国为了摆脱落后局面开始学习西方,西医也成了重要的学习内容。1929年,余云岫等人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中国的许多人士也提出医学现代化,并开始有大量人群运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匡视中医,使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大力提倡中医,并言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进入了系统性发展的时代。
当代中国对中医发展十分重视,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打下良好的政策基础。2014年第67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大会讨论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实施了《2014—2023年传统医学发展战略》。201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2015年12月21日—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了该草案。2016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任务,强调坚持“中医药并重”方针、从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确定了未来15年中医药发展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群体高度重视中医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党和国家在政策方针上为中医发展保驾护航,在意识形态上肯定中医学的巨大作用。并且大力支持中医院校的发展,鼓励和引导中医院校培育出更多的中医学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中医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无论是阴阳五行理论、辨证论治、藏象学说,都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中医的产生和发展绝对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孕育。
2.1 中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中医学毫无疑问是一门医学,而且是有着自身完整体系的医学。从科学的角度来划分,医学大都划分为自然科学,或者说医学都是自然科学属性的。但是由于中医学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所以中医学不仅仅有自然科学属性,更带有社会科学属性。
首先从中医的研究对象来看,中医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有别于西方医学,中医研究的人体不单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而是既包括生物学意义上人体,也包括伦理学意义的人,更包含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中医的望闻问切,不会只看人的疾病,而是会同时顾及你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人际交往、住宿环境、情绪变化等多个方面。这种研究方法使中医的思维方式带有自己的特点。中医研究的人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研究人体兼顾自然、研究自然最终回归到人体本身。
其次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医文献基本由汉语写作而成,中医本身没有自己系统的、专业的、独立存在的语言。西方医学主要以数学为工具,语言大都符号化,这样的医学是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汉语言是社会科学的范畴,用汉语来书写的中医文献必然有社会属性,这种思维方式难有西方符号化语言的理性,会让思维趋向意象思维、直觉思维。在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中医通过比类取象的来对待疾病,而比类取象的方法正式社会科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
最后从中医的从业者身份来看,传统中医从业者大都是接受了社会科学思想教育的,或者是本身有深厚社会科学思想基础的。中医理论大多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学说,没有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背景,很难理解中医。中医还有佛医、道医、儒医的流派,很多著名的医者是从儒转医、由道而医。葛洪著书《抱朴子》最早提出用青蒿治疗疟疾,是青蒿素最早的记载,他本人却是个修道求仙的道士,是道医。名医先贤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他们对中医的表述必然带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痕迹。
如此看来,中医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属性,它绝不是单一的自然属性科学,而是具有双重性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2.2 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中医的民族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文化必须得到弘扬和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医发展,可以给中医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学说、整体观和医德等。核心价值观都是脱胎于传统文化,那么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一定有利于中医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会议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突出地位表明我国举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在文化自信的时代浪潮之下,中医发展必然迎来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性孕育出中医,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所孕育出的中医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农耕文明让我们思考人和天地的联系,了解天时才能发展农耕,将人与天的思考带入中医,有了天人合一思想,从世界万物的运行发展来反思人体的运行规律;地大物博的黄河流域打开了古人的双眼,开阔了胸襟,使中国人看问题会全面思考,催生出中医整体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大系统,眼光不会放在身体的某一处;几千年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儒学讲中庸,道家分阴阳,和谐永远是各家追求的一种运行方式,传统文化包罗各家,使中国从古自今追求和谐与平衡,所以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打破平衡就无法和谐;礼仪之邦是中国自豪的名片,道德的追求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价值导向,于是中医把医德作为医者学医的前提,把医德作为医者最重要的品行。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下,中医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2.3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哲学联系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上的一种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理论,是带有中国哲学特色的医学。中医理论的形成,吸收了众多中国哲学的养分,中医对疾病的解释也带有明显的中国哲学色彩。
中国哲学是中国人研究世界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规律过程中,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着重表现为天道观、人道观和古今观。
2.3.1 天道观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对中医影响最大的是五行学说。这种天道观认为世界是由五种基本的元素构成,反映在中医之中就是中医的五行理论。中医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运行和构成。五脏对应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来对应疾病的产生和消亡,进而还衍生出“元气论”。
2.3.2 人道观 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强调人在社会中应当遵循的规律。给人的行为作出规范。中医在此影响下重视医德,医德即是医者的人道,没有医德就不配行医,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第一卷就明确强调了医德为医者之本,所谓大医精诚,可见一斑。
2.3.3 古今观 即历史观,中国哲学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讲究顺天而为。中医对人体的最基本观点便是顺天而为。这个“天”包括环境、气候、年龄等诸多方面。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治疗手段。而且中医的养生学是将“顺天”发挥到极致的,养生的出发点就是顺天应时的生活,健康才能常驻。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的菁华,而中医是中华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医在新时代背景下向世人展现着她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3.1 当前时代中医发展遇到的挑战 中医用中国哲学来认识和解释世界,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的在中华文化中吸取养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如今西医的全世界盛行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1)是市场的压缩,在西医风靡世界之前,中医统治者中国,并且辐射到中国周边地区,比如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医的市场相对比较宽阔。如今大多数地区都是西医的市场,哪怕是在中医的发源地中国,也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虽然世界其他地区还有中医活动的区域,但是相对来说市场已经大大压缩。
(2) 是中医教育的困难程度加深。当今国家大力提倡中医,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和中医院校的发展,但是中医人才的培养依然是一个问题。前文已经提到过,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过去的中医教育是师徒相授,依靠言传身教和口耳相传,教学规模小,一个老师一生教授的学生屈指可数。如今有了专业的中医院校,中医教育可以批量式进行,教学规模大大提高。但随之而来又出现新的问题,我国教育实行西式教育,只要学习科目为数理化政史地,中医教育在本科阶段才开始学习,加之中医专业的录取大多是理科考生,文史基础薄弱,导致本科阶段对中医基础理论理解较差,难以在本科阶段获得良好教育,成为合格中医人才。
(3)是分科教学模式下对中医系统化方法的理解问题。中医是在中国哲学基础下进行认识和解释世界。而当今中国的教育为西式分科教学模式,对应现代科学的还原论方法,思维模式趋向于将事物逐步划分,由大到小、化整为零,再进行分析和解读。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还原论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是相悖的,与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更是相反。中医是系统论的方法看问题,从整体出发,大局把握,在整个系统的运行里思考问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势必造成中医学习效率的下降。
3.2 扎根文化才能使中医茁壮成长 党的十九大以来,更加强调了文化自信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这是在扶持中医的基础上,为中医的蓬勃发展上了一个双保险。中医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宝库。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弘扬中医,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中医。
在此浪潮之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迸发出新的活力,与之对应的中医也将受到更多的追捧。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信心,对中医有信心必将催生出更多认可中医、热爱中医的人民群众,中医的市场也将随之扩大。同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学习热潮也会提高,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基础就能提高人们理解中医的能力,中医教育的推广可以更加便捷,中医教育也可以更加高效。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背景下中医有了政策扶持,发展势头较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医,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更加全面的把握中医发展规律。扎根文化,清醒的认识目前中医遇到的挑战,让挑战变成机遇,使中医发展迈上新台阶,迎接中医发展的有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