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祖宏
(安徽省潜山县农业委员会,安徽潜山 246300)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供给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等特点,国内应用作物日趋广泛。作为天柱山特色农优产品的瓜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已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总面积近3万hm2,主栽品种为皖蒌9号、8号、15号和7号等。生产中主要面临草害严重、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用工用肥量大和极易受到天气影响等问题,导致各地瓜蒌单位产量很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解决这一生产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同时考虑到降低生产成本,总结出一套瓜蒌简易肥水一体化栽培技术,供广大瓜农参考。
1.1.1 节省化肥使用量 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施肥精准、溶解充分、肥效利用快等特点,肥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减少了肥料的流失和淋失。大量生产实践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可以降低超过30%的化肥使用量。
1.1.2 节省用工量 在瓜蒌生产实际操作中,采用简易水肥一体化技术一般2人为一组,每天可以追肥6~8 hm2,施肥效率大为提高,平均每次节约用工6~8个/hm2,施肥成本明显降低。
1.1.3 减少化肥污染 大量使用化肥,除加速土壤板结外,生产中还存在化肥的大量流失,形成农业面污染。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因使用量减少、作物吸收充分等,肥料污染程度下降显著。
1.1.4 滴灌设施成本低 采用简易水肥一体化设施成本较低,一般为1 500元/hm2。
1.1.5 提质增产效果明显 使用水肥一体化栽培的瓜蒌,具有成熟早、品质优、产量高等优点。生产中,瓜蒌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全部使用硝态N的硫基速溶肥及液体微肥等,易溶解、见效快、精准度高,补肥方便,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脱肥现象。
1.2.1 易发生草害 露地使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在促进瓜蒌生长的同时,植株四周的杂草生长旺盛,极易发生较为严重的草害。为克服这一难题,通常采取黑地膜覆盖和水肥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式,既能节水、节肥、省工,又能除草、增温、保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瓜蒌栽培模式。
1.2.2 易发生渍害 采用黑地膜覆盖和水肥一体化相结合技术,因为是在膜下铺设喷管,极易导致膜内湿度过大而产生渍害。生产中可结合高垄窄畦加以解决。
1.2.3 滴管使用寿命较短 瓜蒌简易水肥一体化施肥设施简便,由潜水泵、主管、喷管和旁通阀等组成,管道较易老化破损,一般情况下寿命为3 a。考虑这一因素,通常要存货备用。
2.1.1 地块选择 根据瓜蒌简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要求,种植地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而肥、水源丰富和排水方便的沙壤为宜。
2.1.2 择地时间 建议瓜蒌种植地选择时间最好在上年年底前完成,为地块整理、棚架搭建、种苗移栽留下充足的操作空间。
2.1.3 整地培肥 种植地选好后,可在整地前面施一层农家肥,再利用旋耕机耕地1次,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采取高垄窄畦要求进行整地。具体按照畦宽1.2~1.4 m、畦长40~50 m、沟深0.4~0.6 m、沟宽0.6~0.8 m的标准开沟做畦(畦宽+沟宽为2 m)。同时注意做到三沟配套和预留好操作行,四周边沟和主沟要比畦沟深3~5 cm,利于排水,达到雨停地干的要求;操作行宽度要达到1.2~1.5 m,方便三轮摩托车进出,为田间施肥和后期采收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铺设滴管前2~3 d,在畦面中央条施或穴施商品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15-15-15%缓释性硫基复合肥300~450 kg/hm2、硼肥7.5~15 kg/hm2、锌肥7.5~15 kg/hm2等,要求沟(穴)深25~30 cm,防止种苗移栽时种根和肥料接触。在复土的同时,将畦面进一步整理,确保畦面土块细碎平整且呈两边低中间高的面包状。
2.2.1 棚架搭建 整地结束后,要立即进行瓜蒌棚架的搭建工作。将棚架立柱按照4 m×4 m密度进行埋设,埋设深度40~50 cm,纵向立柱的位置尽量贴近畦面侧边,防止立柱出现畦面中间,影响下一步盖膜和种苗移栽。立柱埋好后,再分别按照正方形边线和对角线方向在立柱顶部拉紧钢丝固定,钢丝两端皆固定在预先埋设好的边锚上。钢丝拉好后盖上15 cm×15 cm孔径的尼龙网即可。关键是在确保横纵立柱成一线的同时,还要确保每个相关正方形的对角线也成一条线。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棚架强度明显增强,且每个正方形内比传统架式都多出两根对角线钢丝。这样即便瓜蒌产量很高,也较少出现尼龙网下坠现象。
2.2.2 品种选择 现在全国食用瓜蒌种植基本上以皖蒌系列品种为主。考虑到市场需求,尤以籽粒较大、粒形饱满为主要特点的皖蒌9号、8号、15号和7号等品种最受瓜农欢迎。初次种植户可在全面了解各个品种特性后自行选择。同时注意种根选择以一年生种根为佳,二年生次之,三年生及以上年限种根建议不用。
2.2.3 营养土准备 2-3月份,可以就近收集一定数量的未种过同科作物的菜园土,加入草木灰、适量尿素水(浓度约为1%)和消毒液(浓度约为0.1%)等,堆积后盖膜待用。营养土总体要求匀、细、碎、轻、松和营养丰富等。用量大约为1 500 kg/hm2。
2.2.4 集中催芽 3月中旬选择离种植地较近或种植地内方便管理的地方作为苗床。选晴天将购来的种根摊开晒1 h左右,再将种根浸入事先配好的消毒液中5~10 min后,按技术要求将种根均匀摆放在苗床上,盖上一层干净的河沙,厚度以看不见种根为宜,面上铺上一层稻草,浇好水平铺盖膜即可。苗床管理以保湿为主,如稻草过干,于下午4:00—5:00揭膜补水,补水后立即盖膜。30 d后观察种根发芽情况,待90%以上的种根外皮露白即可准备移栽。
2.3.1 滴管铺设 主管带选用直径8 cm的聚乙烯塑料(PE)管,滴灌带选用直径3 cm、厚度0.04 cm规格。首先将主管均匀铺设到田中,横向间距40~50 m,并确保每根横向主管分布在纵畦的中间位置,然后每个畦面在偏离中央15 cm处剪断,接上旁通阀,再在旁通阀两侧接上滴管带,滴管喷孔向上,沿畦面拉直喷管即可。当然,需要对主管和滴管的未部进行固定和封口。
2.3.2 地膜覆盖 黑地膜选择以宽度0.8~1.0 m、厚度1.2~1.4 m黑地膜为佳。太薄达不到增温除草的效果。滴管铺设好后,待土壤湿度合适时盖膜,露天膜面宽度达到0.6~0.8 m。膜的四周一定要开浅沟压实,防止鼓风揭膜。如发现破损的地方,及时用土压实。注意喷管上方不可压土。
2.4.1 打宕移栽 4月中下旬,及时在膜正中间纵向开孔打宕,宕径大小为9 cm×7 cm为宜,宕深9~10 cm。为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自制9 cm×7 cm、高10 cm的椭圆形制钵器使用效果很好。宕距1.4~1.6 m,栽培密度3 000株/hm2左右。种植宕打好后,先在宕底部铺上少量营养土,再将催好芽的种根纵向放入,盖上营养土压实,确保种土充分接触。同时还应使营养土略高于地膜,并将孔四周的膜一并压牢,防止雨水倒灌。最后浇好定植水即可。这样操作,省去了放苗环节,且黑地膜不透明,放苗难度较大。同时还应做好雌雄株均匀搭配工作,雄株以每3~5株/667 m2为宜。
2.4.2 水肥耦合 15~20 d后,种苗陆续出土,期间做好整枝(一株只留一根主茎苗和及时摸除主茎架面下的腋芽)、及时扶苗上架(防止藤蔓平铺在地膜上灼伤)的同时,及时追肥,确保瓜蒌生长旺盛。
动力泵选用1.0~1.5 kW的潜水泵,1次供水时间约20 min,供水面积视动力而定,一般为0.5 hm2为宜。肥料即可以定量投放在田头蓄水池,溶解后随水直接入田,也可在施肥罐内制成母液,通过文丘里施肥器连接到供水系统随水入田。瓜蒌田间追肥一般遵循前期重N、后期重K和重施花果肥的原则,冲施肥使用量为每次75 kg/hm2,每10 d滴灌1次。当然,肥料的使用量和间隔期可根据瓜蒌长相长势灵活掌握。
追施的化肥必须使用全溶性产品,不能有沉淀和分层。常用的有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硫酸钾及富含N、P、K和微量元素的冲施肥等。补充磷素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可溶性肥料作追肥。追肥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能与磷素追肥同时使用。追肥时先用清水滴灌5 min以上,然后滴灌肥水。施肥结束后再滴灌清水5 min,冲洗管道。
2.4.3 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黄守瓜、瓜绢螟和瓜藤天牛等,病害主要有枯萎病、根腐病、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等,防治方法与露地栽培方法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种植地块前期不是水田,则应加强根结线虫病的预防。每次喷药时,还可加入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碧护等。
2.4.4 适时揭膜 地膜何时揭去,视情况而定,原则上尽量不揭。但遇到洪涝水淹,则应在水淹前或退水后及时揭膜。
2.4.5 瓜果采收 采取该技术种植的瓜蒌,比露地栽培产量高20%以上,田间通风条件较差,后期着重注意防病害、防倒架、防尼龙网下坠和破损等。其余管理措施参照露地栽培实施。瓜蒌陆续成熟后,分批采收、分批加工,同时注重做好瓜蒌籽的分级工作,为方便出售、高价出售打下基础。
2.4.6 越冬管理 瓜蒌采收结束后,及时收集田间地膜,集中处理,防止污染大田环境。待90%植株枯死,在离地0.3~0.5 m处伐禾,同时将雄株做上标记,防止下年度需要分根繁殖时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