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璐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虽然冷战已经结束近30年,两极对立的格局不复存在,但是笼罩在部分国家与地区上空的战争乌云并没有散去,传统安全风险不减:政治动荡、军事冲突时有发生,非传统安全风险上升: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都是困扰着世界的和平发展巨大障碍,这些障碍多数情况下单靠一国或几国的力量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除了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外,还有许多源自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结晶,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人人相处、人世相处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就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渊源。
从孔子提出“仁义礼”思想,到孟子将之延伸了“智”,再到汉代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扩展了“信”,至此,儒家思想家通过对中华伦理的不断发展深化,儒家经典思想“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发展基本成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精髓。“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义”是一种为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所具备的德性;“礼”是“道德之极”,是一种恭敬态度;“智”为能明辨是非;“信”为诚实、遵守。
儒家与墨家都提倡“爱”。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但是是有选择的“爱”,强调“亲亲有杀,尊现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而墨家创始人墨子提倡的“兼爱”则是“尽爱”,是平等的“爱人”,不考虑尊卑贵贱的“普爱”。墨子还将“爱”与“利”相融合,提出“爱”不是空泛的行为,而是要给予对方以切实的“利”,即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将“爱”具体化,此外墨家还要求人们“相爱相利”。但受封建阶级社会的束缚,墨家的这种爱利观很难实现。
“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是一种平衡,是对立面的动态统一。“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西方文化讲求对立,认为只有制约、竞争才能使社会平衡;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持中贵和,中庸之道”才能使国家兴旺,人民的幸福得到保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则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达到统一的最高境界。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不断的外交思想与外交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相继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经过多年外交努力,除中国外,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其中,有意向加入的国家也在不断上升。“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参与各国共同受益,以义为先、义利并举,实现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中国所倡导的“新型义利观”的典型事例。
这也表明,某些西方媒体与政客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论调是错误的,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合作,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到倡议中来;坚持和谐包容,世界文明丰富多样,“一带一路”倡议必将经过各个文明区域,但是我们坚持和谐包容的态度,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求同化异、兼容并蓄;坚持互利共赢,这也是倡议提出的根本原因与目标,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关切,寻找利益契合点,将发展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多沿线人民。而马歇尔计划不过是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实行的一种外交手段。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美国时,在安纳伯格庄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并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双方“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正在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人民币,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西方国家抛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即新崛起的大国必将挑战现存大国的国际地位,最终的结果是以战争结束这种状态。而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找出一条与大国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新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与人民都没有能够发动战争的要素,虽然中美之间的目标与利益不尽相同,但双方之间也有许多利益共通点,双方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点,求同化异,合作共赢。
2013年,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亲诚惠容”理念简单地讲就是与周边国家交往时要做到睦邻友好、坦诚相待、互利互惠、彼此包容。
国家的地理位置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选择周边的国家,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习近平主席提出“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方向,外交部长王毅也曾表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为了……同周边国家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这些都表现出与近邻打好交道的重要性,同时也彰显出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功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积极谈判,上海合作组织的良好运行等都是中国“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具体实践,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唇齿相依”的政治智慧。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坦桑尼亚等国期间,发表了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提出“真实亲诚”对非外交四字箴言。简单地说,“真实亲诚”就是对待非洲朋友真心实意,在中非合作中要使非洲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中非友好传统要亲上加亲,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时要以诚相待。
中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在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帮助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与发展经济,多次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中国在非洲国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总能及时伸出援手,帮非洲民众渡过难关。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许多支持,如在1971年第26届联大会议上,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内容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合法席位,这项提案就是由阿尔及利亚提出,并得到26个非洲国家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能重返联合国安理会,与非洲国家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非关系的基础很坚实,是南南合作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典型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领域提出的创造性表述,除了是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外,还与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虽然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并没有变。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人均水平还很低,2017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5.79万元,世界排名第74位;2017年底我国仍有3000万贫困人口。因此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少不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外交中的体现,它有利于我们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氛围,有利于我们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此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讲求“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思想。在对外交往工作中,我国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应该遵守此原则。“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中国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人民的意愿。”这有利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与中国的交流交往。
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其代表的是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舟共济、求同化异,我们充分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及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这有利于阐述中国声音,使世界了解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的、互利的,放下无用的戒备之心,更加心贴心进行合作,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因此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的支持与认可。
中国的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文化都显示出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要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而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提倡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应以诚相待。少数国家也应该摒弃冷战时的零和思维,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所有国家应该相向而行,多寻找利益契合点,以协商对话的方式化解分歧,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任何人都不应该误读,更不应该曲解。人间自有公道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耀廷.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孙诒让.墨子间诂(第 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张春.“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的新实践[J].国际关系研究,2017,(02).
[5]新华网.中国援手,总在非洲国家最需时[EB/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19/c_137049449.htm.2018.3.19.
[6]张立文.和合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的思议[J].学术前沿,2013,6(上).
[7]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08)
[8]张纪.党建.中国梦: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J].2013(11)
[9]叶险明.关于“新国际主义”的方法论辨析[J].教学与研究.2012(12)
[10]余潇枫.“和合主义”:中国外交的伦理价值取向[J].国际政治研究.2007(03)
[11]郭树勇.论大国成长中的国际形象[J].国际论坛.2005(06)